因缘
2015-11-07姜苏鹏
姜苏鹏
由于鲁迅先生的《呐喊》 ,挪威画家蒙克的作品经典到像一个先锋符号,让人望而生畏。某种程度上,蒙克的《呐喊》控诉一代人的情绪。
蒙克的直言不讳引起了很多针对他的反感,但这也是激发后人想更多探索他的缘由。
“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缘行走,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有时我想离开我狭窄的小径加入晕眩的生活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冷酷无情地拖回悬崖边缘,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掉入那深渊。”童年时父母双亡、兄妹亡故,这种不安全感始终折磨着蒙克。
近乎病态的焦虑,更能刺痛现代人的灵魂。
葬礼般的寂静,却可以听到刺耳的喧嚣声。蒙克将其名为《生命的舞蹈》,但画面中紧紧相拥的男女身上流露出的不得不的恐惧,有种莫名的战栗。
河岸边妖娆起舞的一群人,涉及欲望与绝望。尤其寓意深刻的三位女性主体,表达了人生的三个阶段:从天真无邪,到春风得意,再到理想破灭。
在生死轮回的彼岸,因缘散灭,所有不舍、执着、贪恋,都不可逆转。要经历怎样的颠簸、怎样的流离才能安顿好自己?诗人艾略特的《空心人》,写出大多数人的精神苦闷: “生命是漫长的,在渴望和痉挛之间,在能量和生存之间,在本质和遗传之间,落下影子……世界就是这样告终的,不是砰的一声,而是一声抽泣。”
因缘即悟境。圣严法师开悟: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论是人为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触觉、知觉、感觉来认识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知因缘,可以撤除我执我见的藩篱。
《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英国作家赫胥黎,很早就对心灵控制术感兴趣,在食用了致幻剂后完成了著名的《众妙之门》,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空间、时间和距离开始变得完全不重要了。赫胥黎说自己的眼睛恢复童年时代的纯净状态,感觉没有即刻地、机械地受制于概念,看到事物闪烁着内在的荣光,见到无限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人类很容易被自己创造的语言与概念所困,逐渐丧失了知觉的能力,无法意识到内在与外在的真实核心了。此观点深刻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文艺圈。他警告这个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前几日有朋友送来一本汉人喇嘛邢肃芝老人写的《雪域求法记》,邢老是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也是一位亲身参与汉藏两地错综复杂历史演变的枢纽人物。邢肃芝九岁皈依佛门,16岁时进入汉藏教理院学习藏文,并担任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经历了种种险难,先后遍访了100多位康藏地区的高僧大德,接受了600多次密教各派的传法灌顶。
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对于邢肃芝老人来说,冥冥之中因缘奇妙的结合,促成了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使他从一个近代汉藏关系发展历史的单纯见证人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由一个普通的修道者,入世参政,成为落实教育治藏政策的关键人物。
见证了中国金融改革历史的康典,也是因缘际会,61岁执掌当时还是个烂摊子的新华保险,如今较六年前上市时市值翻了15.8倍。不愿对我多谈他所经历的那些大事情,只是淡然一句:“我一辈子追求两个境界:一个是挽危难于既倒,一个是化腐朽为神奇。”
下乡做知青时当过“生产队长”的康典,至今以此为笔名耕耘写作,颇具文艺范儿, 用他自己的话说“别装那个高大上,咱就是草民,讲讲故事。”
一切因缘而起,一切因缘而落,各有各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