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如何传播国学
——以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为例

2015-11-07王光艳

新闻前哨 2015年9期
关键词:问津国学策划

◎李 策 王光艳

电视如何传播国学
——以武汉电视台《问津国学》为例

◎李 策 王光艳

《问津国学》是华中地区首档大型国学类电视栏目,本文从传播创新、传播个性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国学电视传播的特点,以期探索现阶段我国电视传播国学的途径与方法。

国学电视 传播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通称,是中华文化精华所在,它既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一个高度,又是影响几千年中国社会治理的内在机理。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国社会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再造,同时传统文化又面临着多元文化竞争条件下如何承续的挑战。基于这座武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下社会文化寻根的现实渴求,武汉广播电视台等单位顺势而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大型电视栏目《问津国学》,结合传播技术的新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习惯的新变化进行相关探索。

一、坚持创新推动国学传播

(一)策划:浓情满怀倡国学。

国学节目制作,专业性强,要求较高,要让节目吸引受众,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策划团队。为此,专门成立了由省市领导组成的顾问团队,武汉市政协、武大国学院、华师大国学院、武汉广电等单位领导、专家组成策划团队,武汉广电则组建了包括博士、硕士在内10多人的创作队伍。这个组合深具国学文化情怀,是目前武汉地区实力最强的文化传播团队。

为了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津国学》把选题策划分为三个层次:年度策划、季度策划、月份策划。年度策划注重一条主线贯穿全年。2013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划推出家国情怀系列,包括 《岳飞文化》《贤人文化》《怀古思今》《勤政为民》《文化创新》《良德贤行》《儒道兼济:构筑中国人格两岸》等节目;2014年,把培养良好的家风贯穿全年,策划推出了“家训家教家风”系列,包括《皇家家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2015年年度策划为《乡风乡贤乡愁》等。季度策划则结合宣传思想战线的阶段性任务,月份策划重点围绕思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来展开。

(二)行动:走出书斋办国学。

“电视文化的第一种基本特征——直接悟性思维特征”[1],要求电视节目尽量提供客观世界的丰富镜像,“人们在心里深处、在本能意识上是多么指望能够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展开自己的体悟思维。”[2]国学典籍是传播的重点,可视性是一块国学传播的短板。为增强国学传播的鲜活性,栏目组在运用传统讲座方式的同时,率先提出“寻访国学源点”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寻访国学原点”,就是在传播国学过程中,走到国学发生地,探寻国学落地生根的变迁,用生动的画面阐释身边的国学。《问津国学》先后寻访了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木兰文化圣地木兰山、孝文化发源地孝感、禅宗祖庭五祖寺、七仙女传说之乡天紫湖、老子故里亳州等。通过对国学发生地的拍摄,《问津国学》找到了与书本典籍对话的现实空间,也找到了现代人与国学之间的心灵契合点。观众觉得新鲜、有趣,增长见识,把这类节目视为体验国学的教科书。

走出去办国学,栏目组还发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乡贤,如黎世炎、郑伯成、李森林、刘明西等,他们身居乡间里弄,醉心本土文化,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中华文化,也建构了文化传播的“民间话语”。

走出去办国学,栏目组找到了一些合作的机遇:全程协办全国国学院院长高层论坛、作为除中央电视台外唯一的地方电视媒体应邀参加全球华人国学盛典、参与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这些走出去的活动丰富了我们对当今国学的认识,也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

(三)挖掘:资源整合兴国学。

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是《问津国学》长期坚持的发展策略。由于经费限制,栏目组把讲座嘉宾主要放在以武汉为基地的省域范围,尽可能把武汉的国学资源用好,延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参与讲座,他们中既有成就显赫的大家,如熊召政、郭齐勇、冯天瑜、严昌洪、刘玉堂、王玉德等,也有一批正值学术盛年的中青年学者,如杨华、吴根友、张三夕、董恩林、孙君恒、陈文新等。

挖掘荆楚文化资源,发挥省域内国学专家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是《问津国学》拓展国学传播内容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邀请杨立志教授讲道廉文化、木兰文化专家黎世炎主讲花木兰的忠孝勇节、肖波教授讲解孝的深刻涵义、郭齐勇教授讲解湖北国学传承等,拉近了国学与观众的距离,也拉近了国学与生活的距离。

①优点:具有高延伸性、高抗拉性、高抗弯曲性的技术特性;管件电阻较大,不易产生电腐蚀,耐腐蚀性强;采用承插接口,柔性接头,承受局部沉降能力好;工作寿命长(一般50~100 年);管壁薄、重量轻(DN900 mm重量 0.28 t/m);价格适中(DN900 mm单价1 866元/m)。

为提升节目的社会影响力,《问津国学》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邀请到一批全国文化名家参与节目制作:龚鹏程讲解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于丹解读武汉地域文化、王蒙畅谈大同理想与大国境界、唐翼明主讲颜氏家训等。

海外汉学家是国学研究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问津国学》充分利用武大、华师大等高校学术交流平台,先后邀请海外汉学家何燕生 (日本)、李绍崑(美国)、丁原基(中国台湾)等参与讲座,陈金辉(马来西亚)、谢维娜(保加利亚)、高田时雄(日本)等接受专访,介绍海外汉学。

(四)延伸:台校合作强根基。

为了进一步把国学普及引向深入,《问津国学》不仅在国学节目创作上着力甚大,而且还积极进行国学传播的理论探索。武汉广播电视台与武汉大学合作设立了国学传播与人才培养基地,这是国内第一家重点大学与电视传媒联合设立的专门针对国学传播的研究机构。通过这个基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探索国学传播的新领域。与此同时,栏目与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中心、美国威涞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就中美传统节俗影像创作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已为国内10多所高校培养了一批影视民俗学人才。

栏目还得到了文化界知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和大力推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教授、北京大学国学院邓小南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刘东教授、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等专家学者专门表扬《问津国学》。美国爱丁堡大学教授李绍崑在癌症晚期,到《问津国学》开办讲座,还在临终前两个月带着节目视频到美国各大学演讲;日本郡山女子大学教授何燕生题词:“《问津国学》是国学武昌起义”。唐翼明教授题词:“发潜德之幽光,开光明之未来。”

二、坚持个性打造国学传播新模式

“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即以文化人,以人化物”[3],传播中华文化,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节目必须关注生活,融入生活,锻造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国学传播新模式,形成了独有的传播个性。

(一)应时势:让国学跟上发展的步伐。

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关注大众话题不同,《问津国学》的独特性在于致力于国学经典的大众化,让国学成为生活中的话题进而影响生活。《问津国学》解读经典,决不是做书斋里的学问,发千古之幽思,而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思想道德资源。栏目把传统文化传播融入时政宣传,特别注重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加强理想信念、修身、清廉等方面的教育,扣好人生的扣子。《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国学与用人之道》《国学智慧与人生修养》等专题,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政绩观;《俭以养德》倡导俭德;《鉴古观今话武当》挖掘、揭示道教中的廉政文化;《楚文化的正能量》则提取楚文化的精华,启示当今。这些节目帮助观众进一步坚定“三个自信”,以实际行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强根基: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传播国学的目的在于弘扬传统文化,并进而服务于社会。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仅是 ‘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4],为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市民,提升素养,《问津国学》策划、推出了系列活动。

近期,栏目特别制作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专题,贴近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努力把《问津国学》打造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接地气:在传播国学中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武汉历史文脉深厚,《问津国学》注意从书斋走进现实,在市民熟知的文化景点、历史传说、文化名人中寻找创作的选题,让节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围绕武汉展开的话题,先后推出了《岳飞文化》、《贤人文化》、《楚剧百年》、《花木兰传奇》等系列节目。先后走进卓刀泉寺和汉阳龟山,讲解三国故事;走进琴台,讲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走进黄鹤楼,讲解李白;走进晴川阁,讲解大禹治水;走进沙湖公园,讲解园林景观。

民俗是传统文化在民间植根最深,而且至今焕发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传统节庆与武汉风俗,《问津国学》制作了《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以及春节民俗系列等,这些节目很好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有机结合,实现了国学的当今表达。

(四)入人心:让国学走进生活。

国学穿越漫长的时间邃道,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辉煌的文化成就,更重要的在于它对社会生活持久的影响力。传播讲求互动性,“即传受两者不仅共享信息,而且互传信息和一起创造信息,以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要让市民亲近国学,除了提高节目质量之外,《问津国学》注意开门办节目,主动走下去,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厂,实现文化传播与市民生活的有机结合。

《问津国学》走进武大、华师大、湖北工程学院、武汉城市职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讲座、作报告、办推广,在送国学中让大学生亲近国学;还专门制作了 《珞珈国学班》《国学小雅士》《汉字之旅》等专题,展示当今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学国学的状况,促进社会各界对当代国学教育的认知。

《问津国学》还走进湖北消防总队等部队营房,为武警官兵讲授国学与人生修养,让官兵在国学的熏陶中成长。不少专家认为,《问津国学》是流动的读书屋,是国学的大篷车。

《问津国学》只有两岁多,应该来说她还是一棵幼苗,还带有某种尝试的味道,但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引领,因此它首先是文化的复兴”[6],在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形势下,继续办好《问津国学》正当其时。

注释:

[1][2]郑征宇:《电视文化传播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杨叔子:《总序》,引自罗家祥主编《华中国学》(第一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邵培仁:《传播学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彭林:《谈本位文化对民族存亡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讲演录》(第一辑),贵州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武汉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问津国学策划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
某些作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