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抗战史实 弘扬民族正气

2015-11-07刘永国

新闻前哨 2015年9期
关键词:随州会战史实

◎刘永国

记录抗战史实 弘扬民族正气

◎刘永国

2013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写的抗战纪实文学《随枣会战》-书。该书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随枣会战》是两次 “随枣会战”的抗战史实实录,是湖北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打了22次大会战,发生在湖北省的有4次之多,依时间顺序是武汉会战、两次随枣会战 (第二次随枣会战又称“枣宜会战”)、鄂西会战、老河口保卫战。《随枣会战》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记述两次“随枣会战”的攻守进退、战争走向,被称为记录、解读“随枣会战”的第-读本。全书26万字。

1938年10月24日,大武汉失守前后,日军攻占了应山(今广水市)、安陆、京山、钟祥,兵锋直指随枣走廊,随州成了湖北正面战场的前线。而我的家乡处于随州南部,是抗战前线的最前沿。我从小就在家乡的山山岭岭上,见到许多当年打鬼子的战壕;在家里、在村村湾湾里,听到许多中国军队打鬼子的实例、故事;家乡的许多老辈人对李先念率新四军五师打击日寇、第五战区的41军、45军等部队与日军的厮杀,不仅是目击者,有的还是参加者。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参加过与日军作战的抗战老兵。少时的我,记忆里堆码了许多抗战“断片”。

改革开放后,抗战史料不断披露,我一直关注着随州抗战、随枣会战的史料、书籍,见到了《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乃至《常德保卫战》,大多数会战都有一本书的系统记忆。遗憾的是,很久很久没有出现系统承载、梳理“随枣会战”史实 的专著。我不能让记忆中的家乡抗战史停留在口头“断片”上,我已发现这些“断片”不仅东鳞西爪,而且 存在信息模糊、错乱等情况。

我想到了萧乾、范长江等新闻界的前辈,他们都曾是 “二战”战地记者,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和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昨天的新闻,正是今天的历史。新闻前辈骋驰于枪林弹雨,抢写战场适时新闻,吾辈出生也晚,未赶上做战地记者,处于新中国阳光下的和平时期,平心静气地做一点战争史实的搜集、整理、记录,做一个和平时期的抗战史实记者,进而成为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者,还是可以的啊。

打捞抗战记忆,梳理抗战史实,写作出版抗战读物,与当年报道抗战一样,都是为了弘扬民族正气,凝聚民族精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抗日战争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3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抗日战争的英明预见。正面战场的大会战打了22次,武汉大会战及以前的数次大会战属我国的战略防御阶段,日军的特点是气势汹汹,长趋大进;日军占领武汉后,受到随枣走廊、长沙、南昌3个方向的包围与牵制,已堕入野心有余、兵力不足的境地,战争进入相持与对峙状态。1939年5月、1940年5 至6月的两次随枣会战,日军的企图是歼灭第五战区的生力军,控制随枣走廊。倘如此,既可威胁重庆,又可解除随枣走廊对武汉的钳制。

但相持阶段的日军,已不可能长驱大进了。日军的这两次大规模进攻,都出动了10多万人马,第二次达到15万以上,最远攻到了襄阳、南阳,但都被中国第五战区的部队打了回去。虽然第一次有随县城、第二次有宜昌城未能收复,但日军自随枣走廊图谋大西南的势头终被遏止。

《随枣会战》力图让感性的东西清楚明白,把抗战史实记录下来,还试图贯串一点理性的东西,触摸或解读中国军民反侵略战争中的战争规律。

我在写作上追求:“叙述有依据,进退有脉络,攻守有山川”,力图史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战场上的攻守进退与山川地理相衔接,把“随枣会战”的战争进程,放在随枣走廊和襄阳——宜昌——南阳的地理山川上叙述,放在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的大格局里叙述,让“读者眼前有战场”。“叙述有依据”是史实性的基础。一年写作,十年准备。多年来,我搜集、购买、借阅了凡能见到的各种版本的“抗日战争史”、抗战军人回忆录、各地政协文史资料300多册(本),搜集、辑录抗战史料,从文字上梳理“随枣会战”,掌握“死资料”;先后寻访了20多名抗战老兵和老兵的近亲属和数十名世纪老人,请抗战老兵和世纪迟老人讲抗战亲经历与见闻,掌握“活资料”;探访近至随州各乡镇山岭、远至南阳、唐河、枣阳、钟祥、宜昌石牌的抗日战场,熟悉战场的山形地貌,现地认识和理解当年敌我攻守态势,掌握“活地图”。

写作之前,我用“活资料”、“死资料”相互对照,多种“死资料”相互比对,寻求70年前的真实;我把经过考证、研究的战场真实“安放”到已经熟悉的山形地貌上,让它活起来,站起来。我希望我是在还原70多年前气壮山河的随枣会战,而不是在写作随枣会战。70多年前中华儿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随枣会战,本身就波浪壮阔、跌宕起伏、可歌可泣、富有故事性,它不需要加工,更不需要(也不应该)添枝加叶,老老实实地还原那两场大会战,还原的过程就是纪实文学化的过程。作者要把握的只是纷繁战事、天时人事间的逻辑与哲理,在叙事中不动声色地张扬正义、忠诚、勇敢,鞭鞑邪恶、背叛、怯懦。

《随枣会战》关注了“两个战场”的结合。武汉失守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及时布局,中原局军事部长李先念率部进入控扼随枣走廊的白兆山,会合已在大洪山南坡组织起抗日游击队的共产党人陶铸,整编鄂中、鄂东、豫南等各地党组织掌握的抗日武装,发展壮大成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五师的前身),开辟了敌后游击战场。

《随枣会战》写李宗仁将军率领的中国第五战区50多万官兵的正面抗击,写李先念将军率领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敌后游击,两个战场相互呼应、配合,虽有“摩擦”,但团结抗战是主流。控扼随枣走廊乃至鄂西北、豫西南的有白兆山、大洪山、桐柏山3座战略名山。《随枣会战》忠实于历史,客观叙述李宗仁第五战区对大洪山、桐柏山的顽强坚守和新四军李先念部对白兆山的浴血坚持。“两个李将军,一个大走廊,坚守三大山,胜利有希望。”国共两党武装力量共同投入同一会战,配合作战,随枣会战堪称范例。

《随枣会战》的视野比较开阔,有一专节写“毛泽东纵论持久战”,写毛泽东抗日战略思想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响,这是宏观;微观上,《随枣会战》多处写到国共两军基层作战单位的相互援手,如第二次随枣会战的1940年5月17日,第45军125师的1个团遭日军围困,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7团迅速驰援,共同打退了日军;1939年冬,45军127师716团跟新四军的1支小部队一起,敌后打游击,相互配合,716团团长感叹:跟新四军学了一手。

《随枣会战》是写战争的,但我不满足于只写战场的攻守进退,而试图更深一层,探讨攻守进退的内在联系,关注武器装备、兵士军事素养、战斗意志与战力之间的关系,战争的正义与正义对部队战力的影响。

《随枣会战》关注到抗战阵营的给养,用5000多字写“让抗战军人吃饱肚子”。 由于大半个中国沦陷,就随枣前线而言,由于宜昌沦陷,川渝输送前线的军粮船只能在三斗坪泊岸,尔后靠人力扛运。《随枣会战》千方百计地挖掘材料,首次披露为第五战区人力扛运军粮的 “秭归-远安-南漳-襄阳小道”,无以数计的后方民众肩扛背驮,跨山越岭,钻行林中小道,把川中父老贡献的珍贵军粮从长江三峡驮运到随枣前线。远安、南漳小道如同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是随枣前线的生命线。远安、南漳小道和随枣民众的粮赋一起,勉强维持了守土御敌的前线军人每人每天有1斤半粮食,以维持士兵最基本的食物。军粮供给的艰难,有利于今天的人们多一个角度认识和感悟当年的抗战;远安、南漳小道运粮 (应该还有弹药)的艰辛与牺牲,凭添了随枣抗战的惨烈。

《随枣会战》的采集、写作、出版,得到了很多帮助和鼓励。两次 “随枣会战”,随县、枣阳是一线,战火西至宜昌、荆门,东北至襄阳、老河口、南阳、信阳,地跨江淮河汉,这个区域内的报社、政协,在搜集资料、寻访战场方面,给予了帮助;我工作过的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日报社给予了鼓励支持。

民国史专家章开沅、文化史专家冯天瑜为《随枣会战》作序。

章开沅教授在分析肯定 《随枣会战》的内容后说:“我为抗日战争历史又增佳作深感欣慰,并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此书。”

冯天瑜教授认为:“《随枣会战》着墨于会战敌我交锋的格局与场面,描写双方军力、战力、火力对比格局下的搏杀,中国军人守土抗战的顽强,日军寻求困局突破的疯狂,叙述把握得比较准确、真实,突破了概念化、脸谱化的窠臼。对战争演变过程,有脉络清晰的展现;战区将帅、军事理论家关于抗战的设想、关于会战的打法、对于战场的关注与指导、乃至战略的运筹、战术的运用,在《随枣会战》中都有客观的陈述。”他评价《随枣会战》“视野开阔,眼界高远”。

(原随州日报社长、总编辑)

猜你喜欢

随州会战史实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库尔斯克会战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