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印杲: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2015-11-06张兰兰
张兰兰
来到东软时,沈阳是难得的好天气。天空晴朗,白云朵朵,好像伸手就能碰到那团棉花云,在一整天的行程中抬头时总能看见那朵棉花云,好似招招手它就能回你一个微笑一样,心情格外的好。
同样的好心情也来源于即将见到本次要采访的李印杲先生。他毕业于东北大学,扎根于东北教育,现任东软控股副总裁、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东软睿道)总裁。在东软十余年的工作中,李印杲始终坚持学习和自我完善,从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这些优秀品质在记者的采访中也深有体会,正是这样持续性的学习,以及丰富的工作实践使李印杲练就了出色的业务水平,在学术与理论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面对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尴尬局势,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后,迅速、顺利地完成从“学校人”到“企业人”的角色转换,是李印杲一直思考的问题。
特色教育培训
跨越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鸿沟,就要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合作,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高度地符合企业需要,进而促使企业用人效率的提高,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们知道,东软睿道是东软基于20年来对IT产业实践的理解和对IT教育实践的洞察而创办的,请悠简单介绍下东软睿道的特色业务.
李印杲:东软睿道基于东软多年来在IT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经验,整合东软在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等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用于IT人才培养的实践,形成面向IT人才的学习、成长、发展所构筑的业务。我们所提供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高校的、联合合作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是为社会IT人才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我们为企业IT人才的培养、成长和发展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基于培训提供IT人才服务。有的企业希望我们所培养的人有一种相对灵活的方式与他们做人才对接,所以我们也开展相应的人才服务。
中国信息化周报:东软睿道本质也是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它与一般培训学校的核心区别是什么?学生培训结束后,东软睿道最终是如何进行考核呢。
李印杲:首先,我们为IT人才的学习和发展所提供的是基于企业不断成长过程中的一套生态体系。所谓的生态体系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课程体系或者是单一的项目,更主要的是动态更新。我们的后台项目是不断更新的,项目环境会不断变化,项目本身也会变化,根据企业的实践过程来更新。另外,我们的培养方向、技术体系都会围绕其发展,每年做两次以上的更新,而这种更新来源就是来自东软的实践。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次,我们所构造的是一种文化氛围,虽然我们是020的形式,但是我们会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机会——真正的走到企业中来,而不是每天坐在教室里。因为在教室里是永远也体会不到这种文化的,工作上班与上学是有区别的。只有走到岗位才能体会职业魅力。学生不可能在教室里、在培训室中体验到一个企业多年沉淀的文化。
我认为在培训学生的问题上存在一种误区,比如培训时给学生提供所谓的真实环境、真实项目,这些是无用之功,只有这些是达不到培训目的和效果的。唯有走到企业里,他才能体会。比如做软件开发的学生,他和工程师在一起生活工作,体验工程师生活的喜怒哀乐、体验工程师工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这个过程很重要,我管这叫文化的熏陶。
最后,规范。所谓的规范就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磨合摸索出来的规则示范。因为学生在学校里所做的东西,与企业所做的东西存在差距。所有的应用都有其配套流程和工作过程,在大型企业构筑的业务过程中,在规范的运行环境下,学生才能学到应用的规范流程。
整个培养体系实际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一方面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就像是人的成长不仅需要智商,同时也需要情商,甚至有的时候情商比智商还重要。在培养过程中,拓展训练、实践管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等都会包含在课程中,帮助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培训结束后,我们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综合性的系统评估,然后给出相应的评价,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一个很大的砝码。
规范培训体系
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面向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模式的组合,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实现交互式与实践式学习的教育培训体系。
中国信息化周报: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代人才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形成一套体系,东软睿道作为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平台和机构,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什么,这种方式的优势特点有哪些。
李印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更新鲜的血液加入企业。国民教育的大体系也需要完善调整,一定要适合生产、适合发展、适合行业。东软睿道将国内外众多优秀合作伙伴的教育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面向大学生以及大学毕业生,通过线上与线下服务模式的组合,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来实现交互式与实践式的学习教育与人才服务。
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真正的、实打实的、负责任的、面向大学生的培训公司。这就是说我们一定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来实现学生成长的目标,而不是简单的模式构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教育本身就是责任,而我们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负责任的培训。
东软睿道自成立至今,一直秉承着围绕IT人才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生涯的发展来构筑业务生态链为核心。多年来,东软睿道一直围绕这一核心,稳定持续的推进业务。东软睿道是东软体系里IT人才培养和线上线下教育的结合,是围绕教育资源构建所形成的公司,是IT教育里的领先者。这些年,我们围绕企业人才、移动互联网人才,以及IT人才培养做了很多布局。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认为优秀的软件人才应具备哪些特质,在教育中应重点培养哪些方面?
李印杲: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从整个IT行业讲,第一要具备创新性,创意产生生产力,有创新才有发展;第二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IT行业知识变化迅速,不学习就会被淘汰;第三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做IT行业很累很烦躁,高薪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第四是团队合作,IT行业本身是团队的战场,自己单打独斗是做不成什么的。
从教育培养方面来讲,第一重任是知识传授。系统化、针对性的传授知识、培养兴趣。爱好是最好的导师,兴趣会指导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第二技能培养。就是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所谓学以致用,在应用中知识才会转化成技能。学会与学好是不同的层次。第三心态教育。这是一种社会素质,包括了情商、智商、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
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是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热爱教育、将学生成长作为己任,并且善于沟通,积极参与学生成长与发展。
中国信息化周报:东软睿道倡导的是“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未来”的经营理念,那么具体是如何为教育服务的呢?
李印杲:首先,我们培养的是信息技术人才;其次,我们培养手段是运用信息技术。现在做的是020的方式,有线上教育,也有线下培训。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将新的方式、方法、渠道、理念、行动,投入到教育服务中。第三方面,我们服务于信息技术行业。我们人才的服务和供应都是面向信息技术行业。这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教育要顺势而行
着眼于学生的优点和特性,善于引导和启发,顺势而为则事半功倍。特定人群要有针对性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潮流实物激发学生积极性.
中国信息化周报: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叫做“人性”,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一辈人,很任性,比如因为一点小问题或者是个人心情便贸然辞职之类事件时有发生,您怎么看待这种“任性”。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引导呢?对员工的状态和情绪管理是否应予以重视?
李印杲:应该说90后人才是一个大趋势,所谓“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如果你与大趋势相逆、相斗争,那必然不会成功。所以你要看到90后身上的优势,如何融入其中是关键,因为未来90后就是主宰,所以不要试图去强硬的摆正其身上的缺点或者说是个性,而是要融入、适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例如,90后的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他们希望那些他们所崇拜尊敬的人物在他们身边,所以你一定要用你的能力展现出90后真正不如你的地方,让他们感受到差距,让他们尊重你。
另外,90后也会面临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比如玩手机,从早晨到晚上,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甚至上厕所也要玩,有人说是要玩到手机没电为止,其实不是,他们是要玩到充电宝没电为止。那么,这是你就要思考如何用手机的方式增强与他们的互动,比如说上课时用手机点名、课堂微信提问、课后手机留作业、利用手机等终端进行答疑,甚至将讲课的部分内容或者精髓编辑视频分享到手机端等方式,既方便学生,产生互动,也利用当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培养良好习惯。
重视学生的状态和情绪,年轻人的特立独行,想迅速成功等心态都是可以引导的,现在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也鼓励大学生创业,东软正在构筑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这个平台将大学生想法、创意和技能相结合,在我们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上进行创业。当然也有创业不成功的,那么我们还有就业平台,给大家一个提升的空间。
同时也要增加课堂吸引力。比如,我们可以开发微信版的IT技能测评-5道题目测试就可以提交一个小报告。简短又不占用太长时间,适合年轻人碎片化时间管理。也可以提供基于手机端的简短学习视频。学生可以在视屏上进行简单学习,避免学生对长时间的授课模式产生厌烦。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后,教育会变得很简单。
中国信息化周报:刚刚毕业的学生往往会面对工作经验这样的问题,请问如何使毕业生快速融入产业,提升他们对行业的理解,缩短和企业需求的差距,更加符合产业的发展?
李印杲: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构筑了相应的训练体系。
一是行为训练体系。每个学生“入学”都有一套行为训练体系,比如拓展训练、就业技能可视化训练等。在求职中,你在面试官眼中的第一个影象就是简历。要学会针对性投递简历,不是简单的复制网上简历模板,要看清自身条件与求职岗位的相符合之处,提高简历含金量,争取一击即中。如何介绍自我也是面试时的一大问题。我们高考时可以为了一个勾股定律而做大量习题,那么求职也同样需要训练,我们为何不能为了一个自我介绍儿而训练一百次呢?自信流利、对未来充满激情的自我介绍会增加许多印象分。我相信一百次之后你的自我介绍一定非常精彩。
二是技术能力强化过程。学生学习很博杂,其中又很多对于求职岗位来说没有作用,因为职场需要的往往只是其中一些点——需要精通并熟练掌握这些点。所以走向职场时,一定要有一个梳理的过程,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三是过程能力训练。包括写文档及质量控制的过程。
四是工程能力训练。学生在培训之前不会做项目,那么在培训中你可以充分了解、参与项目各个环节,并在项目中担任一定角色。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工作经验,一定会让学生有所收获。我相信不论学习好与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创业经验最宝贵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要想清楚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正在构筑的是以专业为基础,融合跨专业的创业,创业的过程才是人生的宝贵经历。
中国信息化周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东软睿道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热?对此有什么建议或者意见吗?
李印杲:创业毋庸置疑是很好的方式,但是在此一定要明确,大学生要想清楚为什么创业,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不是创业的结果,而是追求创业的过程,重要的是人生的经历。我们现在正在构筑的是以自己的专业学习为基础,实现跨专业的融合,进行更好的创业。这种情况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越学越爱,得到家长支持、老师鼓励,甚至可以将学校的实验室变成你的创客空间、把学校的图书馆,甚至是自己的寝室都可以变成创客空间,这样一个过程的创业,是大家所支持所鼓励的。这个氛围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过程。
另一个问题是要利用别人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不要将创业想象成一个造就成功又伟大的公司,而是要让自己参与到过程中去。东软的创业平台提供创业工具,比如移动可穿戴设备后台开发工具、新媒体开发工具及蛙页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开发,我们为其对接市场,甚至可以顺利孵化产品,带来利益。这也是一种创业。有付出就有收获,合理利用平台创业,而后再进行深度整合开发,成为经典创业项目。
大学生要将创业回归本质,体验创业的经历,利用创业的平台,使自己参与到创业中,在创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积极的创业规划,为未来的成功做铺垫。
记者手记
在与李印果的交流中,感觉最深刻的是他的自信和气势。对于记者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并且生动形象的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同时李印果的回答总是条理清晰,表现出一种自在掌控的随和。
生活中的李印果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好习惯。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要外出走路四十分钟,风雨无阻,偶尔还会打一打羽毛球,就算工作再忙碌,也要尽力锻炼,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同时他也是一位爱读书人士、他认为在读每一本书后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比如读《公司的价值》感悟到公司价值体根本上现在在人的身上;读《未来属于哪座城》明白发展的不均衡造成行业聚焦不同,各城市的特点文化不同,而我们不能被他人左右,要有自己的追求。
李印杲说在社会上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做一个踏踏实实、坚守承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