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辈”侵入年轻人微信朋友圈问题初探

2015-11-0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社交圈长辈媒介

夏 冬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

微信,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一直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2015年8月12日,腾讯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为6亿,同比增长36.9%。[1]这个数据足以显示微信在当下中国的火热程度。

然而,随着微信使用人数的迅速增多,一件让诸多微信用户头痛的事情也随之发生。那就是,随着微信的火热,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也纷纷开通微信。要知道,2015年1月27日,腾讯公司发布了首份微信平台数据化研究报告,其资料显示,微信的用户群体非常年轻,近一半用户年龄低于26岁,近九成用户年龄低于36岁,18~35岁的中青年为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比例高达86.2%。[2]而这种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的大量涌入,显示不是大多数微信年轻用户所愿意看到的。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信主要是基于手机通讯录来添加好友,这让很多年轻的微信用户面对不得不加此类“好友”的尴尬。

例如,有的人就表示“顶头上司要加我微信,我当没看到不合适,不加又不给面子,加了吧,又感觉不自在,担心下班时间领导通过微信给我布置工作”。又有人表示“爸妈要求加我微信,不加他们会生气,加了话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来关心,好烦”。面对这种尴尬,大多数微信用户采取的方法则是:添加好友过后,再通过微信个性化的隐私保护机制对其进行相应设置,如直接进行屏蔽,朋友圈对其不可见,或单独设组,选择性开放朋友圈。

实际上,笔者在之前的一篇论文《论微信对用户心理安全需求的满足》里曾论述过,当前微信凭借着独特的“朋友圈”机制和个性化的隐私保护机制,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同时,相对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安全需求,因而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伴随着微信的流行,以及微信支付、微信打车、微信开店等其他功能的建立,微信逐渐成为全民社交软件。我们的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也纷纷开通微信。而量变产生质变,随着大量该类“好友”涌入微信,使得微信的广大年轻用户也不得不越来越小心谨慎地使用微信了。人们每天在朋友圈所发内容,都需仔细设置可见权限,以防由于不小心设置错误,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北京晚报就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新闻,李女士因家庭琐事在微信朋友圈里抱怨了一下,结果让朋友圈里的上司误以为在抱怨工作,因此将其辞退。李女士不满上司的做法,为此还和公司打了场官司。

由此可见,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涌入微信,已成为困扰大多数微信年轻用户的难题。那么,为何微信的年轻用户群体,如此不待见他们的父母、领导和老师等“长辈”入驻微信呢?而这类群体的进入,又会对微信这一社交媒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笔者将对此一一进行论述。

一、年轻用户拒绝“长辈”进入朋友圈的根源:社交地位的不平等

笔者认为,大多数微信年轻用户之所以在心理上拒绝父母、领导和老师等“长辈”进入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年轻用户与这类群体在微信所营造的虚拟社交圈中社交地位并不平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有“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著名论断,其目的是强调媒介的重要性。因而,我国学者也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媒介上,关注媒介的作用。当前,微信作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已对微信的属性、特征、功能和影响等有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总体上看,我国学界倾向于认为微信的本质是一种社交媒介(或社交媒介或社交平台或社交网络等),微信传播主要是一种人际传播。[3]然而,这种对媒介的重视,却往往容易忽视媒介所延伸的主体——“人”所具有的主体特性。所以,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使用微信的个体——“人”身上时,就会发现利用微信进行人际传播的人并非孤立地存在着的个体,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上下级关系、长幼关系、师生关系等)的社会人。同时,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还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受到组织章程、群体规范的制约。而年轻人作为微信的最先使用者和主流用户,则更是如此。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女;在领导面前,我们是职员;在老师面前,我们是学生。与父母相处,我们受家庭伦理道德的约束,与领导相处,我们受单位规章制度的约束;与老师相处,我们受学校章程的约束。可以说,在现实社交圈中,我们与“长辈”们的交往并不平等,而是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和从属的地位上。而这种社交地位的不平等,在大部分时候自然不可能导致自由、自主、轻松的亲密关系。试想,年轻人最喜欢和谁掏心置腹,最喜欢和谁畅所欲言?自然是他们的同龄人、同窗。这种相对平等的横向社交相比与“长辈”们的纵向社交而言,自然更加轻松、自主,压力更小、负担更少。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他强调的是媒介的重要性。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不仅是人的延伸,同样也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从现实社交圈中延伸到了网络的虚拟社交圈中,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投影。所以,现实社交圈中年轻人与“长辈”们社交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在虚拟社交圈中仍然存在着。而这就是为什么微信年轻用户不待见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进入自己微信朋友圈的根源所在。这种“入侵”自然会对微信本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长辈”进入微信年轻用户朋友圈对微信的负面影响

如上文所述,如今随着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大量涌入微信朋友圈,已给微信的众多年轻用户带来的不小的麻烦。那么这种“侵入”到底会对微信本身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笔者以为,这种进入会造成目前微信众多年轻用户的社交成本和负担上升,社交体验下降,其朋友圈的生态恶化,进而导致这些用户的用户活跃度下降,最后甚至离开微信。而这自然会对微信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首先,这一论断并非危言耸听,某种程度上部分已经成为事实。2015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一篇名为“到头来,朋友圈弄丢了朋友”的文章,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阅读量超十万,点赞数近两千。作者在文中就曾提到因为微信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好友,因而“那些不会出现来围观你微博的人,在朋友圈里全都出现了”,“爸妈、领导、同事、客户,以及某些你加了备注才能分得清楚是谁的亲戚和同学”。让作者觉得“比起微博,微信更为可怕得多”。[4]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微信已成为全民社交软件的现在,微信已和个人身份紧紧绑在一起,随手交换微信已成新的社交礼节。随着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大量涌入我们的朋友圈。我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在微信里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所发的每条微信都需小心谨慎,设置好可见权限。这无疑迫使年轻用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社交成本,降低了社交体验。

另一方面,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对微信年轻用户朋友圈的大量侵入,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微信朋友圈生态的恶化。网友曾调侃微信朋友圈好友的几大类型,分别有代沟党,养生团、心灵鸡汤派、标题党、民间科普帮等等。而我们的此类“长辈”多是养生团、心灵鸡汤派和民间科普帮的成员。而这些内容并不被微信的年轻用户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此类“长辈”多是微信谣言的传播者。2014年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微信、宏博知微合作推出《“谣言”分析报告》第一期。该报告对2014年11月3日至20日期间被微信用户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众号文章进行文本分析 ,发现这类消息中65%的主题都围绕着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和疾病相关。报告进一步指出,由于这些文章都激起了人们对身体伤害的空间和死亡的焦虑,所以生存本能要求我们必须谨慎对待这类信息,更重要的是还会激起我们保护重要亲友的强烈欲望,越是珍重的人越不希望可怕的后果降落在其身上,而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最喜欢在朋友圈刷这类消息的原因,老年人的自身衰老让她们容易被这些信息激发死亡的空间,同时他们还特别希望向下一代传递这些信息。[5]从这个报告可以看出,由于我们的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多为中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和年轻用户的巨大差异,对谣言的识别能力较低,因而多是此类微信谣言的传播者。而微信谣言等这类内容的在朋友圈的广泛传播,某种程度上自然也导致了微信朋友圈生态的恶化。

传播学奠基人施拉姆在其《传播学概论》一书中,曾首创一个传播路径选择公式:

换句话说,当一种媒介带给人的报偿越大,人们使用这种媒介的费力程度越低,那么人们就越有可能使用种媒介。所以,随着我们的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侵入我们的朋友圈,在报偿不变的情况下,用户的费力程度在显著增加,这自然会降低用户选择这一媒介的或然率。因而,说这一现象可能会导致微信的衰落也就不是危言耸听的了。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的父母、领导、老师等“长辈”大量涌入朋友圈,致使众多的微信年轻用户社交成本和负担上升,社交体验下降,同时,该类用户广为传播的微信谣言等内容则更进一步导致微信朋友圈生态的恶化,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大量微信年轻用户逃离微信,进而导致微信的衰落。

三、结语

至此,笔者已分析了微信广大年轻用户不待见“长辈”们进入其微信朋友圈的根本原因和这种进入对微信本身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笔者并非反对这类用户使用微信,进入微信广大年轻用户的朋友圈。笔者只是想尽可能客观地分析探讨这一相关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影响。实际上,随着微信的流行和衍生功能的增多,微信成为全民社交软件已成为既定事实。这种进入已不可避免。然而,笔者所言的这种问题又是确实存在着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微信如何完善功能,降低用户社交成本,提升社交体验,净化微信朋友圈生态,同时减少冲突,更好地满足两大群体的社交需求,这已是微信设计开发者所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了。

[1]腾讯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6亿同比增长36.9%[DB/OL].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50812/902016.shtml.

[2]解密微信: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DB/OL]. http://info.csc86.com/pic/2015/0127/76.html.

[3]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到头来,朋友圈弄丢了朋友[DB/OL].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5/22/content_11406998.htm.

[5]《“谣言”分析报告》第一期[DB/OL]. http://weibo.com/fudanzhangzhian.

[6]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社交圈长辈媒介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长辈篇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基于社交圈的信息分享策略研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帮害羞宝贝打开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