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如何转型升级
2015-11-05董莎莎
董莎莎
“三十而立”:工业园区启新程
公元1984年,甲子年,万象更新。
那年青年节,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划定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此,“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词融入改革开放大潮。
三个月后的8月15日,国务院三位副总理万里、李鹏和谷牧一起到大连选址。
9月25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黄海之滨诞生。
次月,进入加速期,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四个开发区成立。
当年,十个开发区设立。
30年来,开发区(工业园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阵地,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对外开放的“顶梁柱”,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工厂”的大门,创造了世界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与巨大成就相伴,如今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
劳动力成本、资源约束条件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像过去那样靠政府批地等政策来吸引投资的方式已日渐不可行。
产业层次较低,产业核心技术掌握较少,原创能力不足,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内生发展能力不足。
整体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体系滞后,存在较大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
…………
为此,有人惊呼“开发区(工业园区)的黄昏来了”,这让人想起一个故事。
当年开发区(工业园区)初创时期,大家两眼一抹黑,有人对前景存疑。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视察了天津开发区。
他说:“天津开发区很好嘛,已经创出了牌子,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外国人到这里投资就比较放心了。”邓小平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
30年过去了,这句题词仍然成立。
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主平台,其外部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那种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所以,国务院工信部强调:“十三五”期间,要以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基础,引领带动我国工业园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指导工业园区走上规范、特色、创新、升级的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产业基地。
2015年9月9日,重庆市委常委会研究提升我市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工作。会议指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要的是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要的是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
转型升级虽然艰难,但只要咬牙提气完成“进化”,工业园区依然能够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强劲发动机。
有句诗说得好: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走过30年,站上新起点——在“黄昏”之后,工业园区必定旭日再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