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2015-11-05刘小群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新课标有效性小学数学

刘小群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对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思考,包括: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创设适合探究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热情。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如今,我国正在对教学进行改革,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融入到生活中。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一、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其次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例如,教师出示这样几道题目:32×38、43×47、56×54、61×69、74×76、88×82、95×95,请同学们算出它们的结果。

这样的教学,由于教师将问题问得浅显直白,无鼓励激励,学生只能被动地完成教师的指令,做一名“操作工”,学习效率可想而之。如果改为另一种引导方式:“请看以上几道题目,用最快的方法算出它们的结果,和老师进行比赛,好吗?”

结果,教师用口算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快得多。此时,学生渴望探究奥秘,惊奇地看着老师问:“老师,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表态,而是用一句征询的话:“请大家猜猜看,别着急,相信你们会找到规律的。”一句征询的话语,充满了师生平等,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田,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他们大胆去“再发现”、“再创造”。经过充分辨证,最后较成功地探究出了这类两位数相乘的具体规律。学生逐步学会了探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适合探究的情境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问题是学习的心脏,所以教师提出问题要富于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寻究竟的情境。

如,教学《圆柱体体积》,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师(出示盛着水的圆柱体容器):你们能求出里面水的体积吗?

生A(试探着):能不能将里面的水倒进长方体容器中,量出长,宽,高就可计算体积。

师:可以,如果这是个橡皮泥,体积怎么算?

(生一时被这问题噎住了)

生B:橡皮泥不好倒,怎么办?

生C:橡皮泥不好倒,但可以捏!把圆柱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了。

师(追问):如果是圆柱体铁块呢?大家能求出它们的体积吗?铁块不能倒,不能捏,怎么办?

生D:我认为可以把铁块浸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就行了。

师(追问):假若是教学楼大厅中的圆柱体水泥柱,大家能想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吗?

学生看到先前想出的办法一个个都不管用,便感到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而且猜测到这个公式可以从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中寻找。于是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式上,要联系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比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等。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一开课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疑:若要你做一个直径为40厘米的铁环需要多长的圆铁条?从而将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测量圆的周长时渗透“化曲为直”的方法;再通过观察圆周长与直径的联系,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得出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之中。通过汇报交流的方式,既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和方法,也使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发生碰撞,互相启迪,加深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弘扬个性,把一次次的“再创造”演泽得多姿多彩,老师一次次的推波助澜,使课堂上出现了探究的场面,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热情

新课改强调,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不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很大程度上依靠老师的引导监督和同学的带动,尤其是需要同学的相互带动,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数学学习引导学生合作,能够不断增强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帮助,促进共同进步。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对方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知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能力。

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有关的教学内容时,如何把想象中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小星星评比挣章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摆一摆、圈一圈活动,并给他们留足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根据教材中有关知识逐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倍的含义的感知,并想方设法地把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把倍数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够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岳真.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麻炳铃.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1).

猜你喜欢

新课标有效性小学数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