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探究

2015-11-05李季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10期
关键词:骨干常态育人

李季平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高职院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探究

李季平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在党和国家的新指示、高职发展的新问题以及学生培养的新方向等教育工作的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培养优秀学生骨干为突破口,从“五注重、五破解”出发,切实加强新常态下的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一、高职院校面临的新常态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更好地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新常态下,党和国家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与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指示,明确了高校育人的新方向。

(一)高职发展的新问题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面临外部与内在两大问题:一是外部生存压力日趋凸显。未来几年,适龄人口下降与办学认可度不高等原因的相互叠加将会导致高职院校生存压力逐年递增。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2020年前后我国18岁适龄人口将达到谷底,生源总量持续下降与本科院校招生规模相对稳定这一格局将不断挤压高职院校有效生源的空间,客观上将导致有效生源减少。部分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存在差异,办学同质化与企业人才需求多元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之部分家长对学生求学成果预期夸大化与成本计算功利化现象明显,导致出国留学、短期培训、直接就业等情况进一步分流部分生源。二是内在转型提质势在必行。面对经济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这一基本特征,高职院校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要重新审视、理性分析、冷静思考。高职院校应准确把握新常态的脉搏,主动了解市场真实需求与行业发展动态,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工作的大逻辑,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提高育人效率与效果,从而更好地成就学生、发展学校、服务社会,通过转型提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二)学生培养的新方向

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自身发展的新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信任并依赖广大师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科学合理地作出必要调整。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理应成为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成效检验者与成果共享者。一是让学生成为参与者,防止沦为旁观者。任何脱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终将无法有效实施与持续推广,动员、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投身改革至关重要,要让学生自觉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而变成旁观者。二是让学生成为办学成效检验者,不断完善育人机制。市场需求波动性与人才培养滞后性对学校改革发展是个严峻的考验。学校应注重每届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多与第三方评价机构、用人企业及毕业生本人沟通交流,寻找不足与差距并及时解决。三是让学生成为发展成果共享者,形成优质办学品牌。高职院校成功转型发展的标志是培养企业满意、社会认可、国家需要的高职毕业生。培养这样的学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也可为学校赢得高水平办学的口碑。学校造就了学生,学生也成就了母校,两者相得益彰。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的关键是依照党和国家的新指示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工作,学生骨干来自于学生并服务于学生,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新常态下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人格教育,破解技能本位、以用唯上的问题

《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培养“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学生骨干理应成为其作为高校存在的基本功能。然而,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技能本位”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并在技能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有所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忽视人格教育,出现技能本位、以用唯上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误区。误区一是认识不足,认为不需要。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被简单区分并严格割裂,部分人甚至认为人格培养那是本科院校的专属之责,而高职院校重点则在面向企业(岗位)培养技术娴熟的操作人员,在高职推行人格教育则显得有些多余。对于学生骨干而言,部分高职院校则更多地让其作为通知的传达者、任务的执行者、信息的收集者以及舆情的监督者,重在听话、好用、肯干等方面的基础训练,而忽视对其健全人格的全面塑造。误区二是判断有误,认为不可能。高职招生处于高考录取的最后阶段,随着生源危机的逐步加剧,部分高职学生的质量也随之下降。有人认为,在入学后两年半左右的有效学习时间内,对于原本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均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能够完成基本教学课程与实践环节取得毕业证书已属十分不易,潜意识中否定或轻视了高职实施人格教育的可能性。

人格本位兼蓄学科本位和能力本位的长处,扬弃其不足,把“做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强调个体应对职业活动普适性的、可迁移的“软技能”,这是职业教育回应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以全人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学生骨干的人格教育,不断加强学生骨干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人格魅力,引领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二)注重统一部署,破解标准不一、各自为战的问题

学生骨干选拔通常涉及学校、系部及班级三个层面,各自的指导教师分布较广。例如,校学生会、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为团委专职团干,系部学生会、社团则由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担任指导教师,班级的指导教师为班主任,主要由辅导员、专职教师、管理人员等构成。如果学校缺乏统筹规划与统一部署,学生骨干选拔工作将会出现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局面,势必让学生无所适从、反受其扰,最终选拔的效果也难以保证。

学校应从整体性视角出发,由学工处与团委牵头,对学生骨干选拔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序等提出统一要求。例如,从选拔时间上看,可实施分时分层策略,即先班级后系部、再学校,或者先班级,然后系部与学校同时进行。班级学生骨干因工作需要,选拔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后,由班主任根据要求选定班级临时班委会、支委会,第二学期初视情况重新选拔确定。系部及学校层面学生骨干选拔可适当后移,一般十月下旬为宜,从而让学生享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并在一些精心设计的具体活动中加深认识、激发热情。规范选拔程序是选配优秀学生骨干的根本保障。学校应制定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各级学生骨干选拔程序,重点说明报名方式、资格审核、竞聘选举、结果公示、投诉渠道等环节的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强调选拔工作纪律,杜绝各种不良之风。学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主席人选须以公开竞争的方式由学生代表大会或其常设机构选举产生,经公开报名、院系推荐、民主酝酿、资格审查和公示等程序确定,坚决禁止未经选举即直接指定等方式。同时,指导教师作为各级学生骨干选拔工作的第一负责人,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定,切实组织、参与、监管选拔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有关人员对公示结果存有异议,指导教师应主动协助有关部门针对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经核实后做好整改或说明工作,并通过一定方式反馈给投诉人。

(三)注重源头考察,破解信息单一、盲目决策的问题

高职学生骨干服务周期相对较短,如果因为选拔考察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后期大面积调整更换,不仅对部分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且对学生骨干队伍的整体形象与作用发挥不利。所以,相关指导教师应提前充分了解申请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源头考察的方式,力求全面掌握申请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基础信息,从而避免由于前期信息掌握单一导致盲目决策的现象。

源头考察是指指导教师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访谈及提前试用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既往成就、突出能力及申请动机等情况,从而为选拔学生骨干准备详尽的第一手资料。一是查阅学生档案,通常包括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两种。电子档案一般在学校招生部门将拟录取新生名单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取,经教务部门分班编排后电子档案应在新生报到之前分发至相关指导教师。纸质档案通常在新生入学以后学校才能陆续收到。指导教师可将先获取的电子档案为基础,以后到达的纸质档案为补充,全面了解每名学生的基本信息。二是个别访谈,主要可在补全信息、重点了解、多方求证时实施。访谈对象包括高中班主任、家长、同班或同寝室同学以及学生本人等,建议重点考量学生担任学生骨干的动机。当然,对于综合能力突出但带有功利性倾向的学生也不能全部拒之门外,可在后期培养过程中重点教育、加强引导,让其在具体活动或任务中体验并收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成就感,提升其思想境界,直至转化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三是提前试用,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度了解。指导教师在开展查阅档案和个别访谈之后,可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承担一定的具体工作,对其进行任职前的试用考察。学生提前试用不涉及职务的分配,仅作为相应临时工作的具体组织者或协调者。指导教师综合亲自观察与普通学生反馈的相关情况,对试用学生组织协调、自我调节、人格魅力等方面进行相应评价。提前试用环节是潜在学生骨干在无“头衔”光环下充分展现能力并逐步养成服务他人习惯的过程,也是普通学生作为被服务者对服务过程是否满意、对潜在学生骨干是否认可的评价过程,从而为后期指导教师组织选拔学生骨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联合培养,破解主体单一、力量薄弱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出现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部分教师仅专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及技能的训练,并认为育人工作属于学生管理队伍的职责,学生骨干的培养理所应当是相关指导教师的责任。

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骨干的联合培养可从校内整合与校外拓展两方面实施,从而避免育人主体单一与力量薄弱的问题。一是以全员育人的理念为核心,积极整合校内人力资源。高职院校可从制度层面出台相关规定,紧扣立德树人这一宗旨,要求并吸引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及后勤保障等人员积极参与学生骨干培育工作,从而让学生骨干在不同的时间与场所体验多种育人环境,感受多样的人格魅力,博采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二是以高校团干地方挂职为依托,积极拓展校外实践项目。2011年以来,团中央已从高校选拔四批团干前往地方团委挂职锻炼,校地关系进一步密切,合作育人举措进一步增加。高职院校应以高校团干地方挂职为平台,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与学生骨干队伍培养的客观需要,精细设计、合理统筹校外实践项目,让学生骨干分批次、有步骤地走出校门参与地方服务工作,并在了解社会与服务社会中进一步拓宽视野、接受锻炼、检验能力,不断反思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应通过高校挂职团干加强与地方团委、乡镇街道、学校企业等相关人员的沟通与联系,立足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的原则,选聘有意愿、有时间、有精力的相关人员担任学生骨干的校外指导导师,不断壮大校外实践项目的指导队伍,并与校内培育队伍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形成育人主体多元化、培育方式多样化、育人成效全面化的学生骨干联合培养机制。

(五)注重突出服务,破解信任危机、关系冷漠的问题

面对媒体关于少数高校学生组织的负面报道与校内师生对部分学生骨干的消极评价,学生骨干不仅要牢固树立“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意识,也要牢记服务青年这一基本职能,并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与青年拉近彼此距离,消除信任危机,建立和谐关系。

学生骨干要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协调处理好几种关系是前提。一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任何服务的起点都是他人客观存在的某种实际需求,而不是服务提供者自身的特长、爱好或其他因素。需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助人者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主动观察身边的青年群体,善于发现潜在受助对象的隐性需求,仔细甄别需求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及时提供相应帮扶。如果受助者的实际需求超出助人者的供给范围,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助人者应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忌大包大揽,应及时做好组团帮扶、转介联系、统计上报等服务工作。二是对象与方法的关系。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与所遇的困难大不相同,各自的需求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及各自的需求,助人者应认真加以分析与思考,在充分尊重服务对象自身意愿的前提下,共同商讨确定服务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三是期限与时效的关系。不同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服务期限与时效。相对而言,短期服务虽然时间短、次数少,但是时效性更为突出,助人者应多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及时帮助受助者满足相应实际需求。长期服务需要助人者倾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助人者要合理设计帮扶进程与方案,并在具体服务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从而实现新生问题与既定需求相结合、服务周期与服务时效相兼顾、阶段目标与最终需求相统一。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2).

[2]董奇.高职教育回应新常态的三个侧面[N].中国教育报,2015-03-19(9).

(责任编辑:王璐)

Research on Backbone Student Team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Ji-ping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8,China)

At present,facing the new instructions by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new problems of develop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ew direction of student cultivation in education under new normal,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backbone student team construction under new normal through"Five Focuses and Five Solutions",with moral education as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backbone student cultivation as breakthroug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backbone students;team construction

G715

A

1672-5727(2015)10-0079-04

李季平(1979—),男,硕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团委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校挂职团干促进新型校地合作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近几年南京市六合区为例”(项目编号:2014SJD258);南京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教研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JCC-2014-YB-35,主持人:李季平)

猜你喜欢

骨干常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