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2015-11-05李瑞品刘亚丽
李瑞品,邵 岩,刘亚丽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郑州 45000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培训体系研究
李瑞品,邵 岩,刘亚丽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郑州 450003)
笔者通过对勘察设计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提出了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的程序,这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勘察设计企业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胜任力模型;培训体系;勘察设计
1 勘察设计企业加强培训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固定投资的不断增加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09-2013近5年间,勘察设计企业人从14 264家增加到19 231家,从业人员从127万人员增加到244万人。随着业务转型和人员数量的增多,勘察设计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和人才结构的要求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才匮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均有所体现。
对于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培训是改善人力资源状况的有效且重要的途径。当前许多勘察设计企业的管理思维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导致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缺乏和大部分人力资源培训项目难以落地实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察设计企业的成长壮大。因此,如果为勘察设计企业量身打造适宜其运用和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为学者、管理者和实践者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
20世纪初期,美国管理学教授首次提出了胜任力这一概念。胜任力是指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将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区分开来的深层次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动机、特征、价值观或者自我形象及行为技能。随着胜任力概念的盛行,一些学者发展出了工作能力评估法,希望在管理人员及优秀员工身上找出达成高效的能力因素。
一般来讲,胜任力模型就是将员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时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和品质等内容,通过用行为的方式进行描述,从而能够从直观上明确员工某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或者素质。一般将胜任力模型划分为通用能力、可转移能力和独特能力3类。对于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程序,比较经典的就是麦克里兰在1973年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的开发程序(见图1)。
图1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程序
3 胜任力模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培训体系构建
3.1勘察设计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的提出
在参考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勘察设计企业员工的特点,通过查阅文献、访谈所在公司领导及管理者、问卷调查公司员工等方法,对获得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形成了勘察设计企业员工的胜任力模型,主要分为技能、知识、动机、人格特质以及自我概念5个部分。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达到培训的效果和目的。
3.2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设计
在勘察设计企业员工胜任力模型构建以后,要将已构建完毕的胜任力模型与培训理论相互结合,提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
3.2.1培训需求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个步骤。
第一,查找差距。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和对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构建标准的胜任力模型,明确未来通过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然后对从事该任务的员工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第二,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讲,影响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坏境和员工的个人特征原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绩效差距不一定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消除。
第三,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在分析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后,就需要确定改善方案,即是否能够通过培训来解决差距。寻找问题解决方案也是培训需求分析过程的重要一个组成部分。
3.2.2培训计划制订
培训计划的制订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及员工的需求。勘察设计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在安排培训内容时更重视专业技术的培训,易忽略工程管理与团队意识的培训。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尝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成本较小的培训方法,如通过网络进行网络公开课、视频会议等培训形式,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而且能尊重员工对培训内容的选择。
3.2.3培训计划的实施与评估
培训计划的实施首先要进行培训分工,公司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员工在培训体系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其次,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所和选择合适的培训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勘察设计企业,可以优先从企业的内部选拔培训师,这样不仅减少培训的成本,而且熟悉自己公司的各个方面,培训效果会更好些。培训结束后,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定评估目标,选择评估主体与对象,分析培训投资回报,最终形成评估报告。对于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培训投资回报包括成本节约、工作效率提高、完成项目数量增加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典,叶年炜.论勘察设计企业创新型人才机制建设[J].企业家天地,2012(6).
[2]王巧玲.浅谈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城市建设,2012(25).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6.069
F224
A
1673-0194(2015)06-0104-01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