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大实蝇在云阳的发生危害与预测
2015-11-05冉峰,彭敏
冉 峰,彭 敏
(重庆市云阳县农业委员会,重庆404500)
位于长江优质柑橘带、三峡库区腹心的云阳县,中、晚熟柑橘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支柱产业。全县42个镇、乡、街道办事处,有29个镇、乡、街道办事处种植柑橘,面积近2万hm2。近几年柑橘大实蝇(Bactroeera minax)[1]的危害蔓延迅速,从2009年的1个镇发展到2014年全县29个种植柑橘的镇、乡、街道办事处,危害逐年加重,一般损失率达40% ~60%。
近年笔者以蛋白诱饵和糖酒醋液诱测成虫始见期作为客观靶标给药,利用糖酒醋阿维菌素液诱杀成虫,结合严格捡、摘蛆果处理,防控示范面积70 hm2,防效可达99.9%。但野外橘园不同年度、不同区域、不同地块对比诱测成虫始见期差异极大,有的年份始见历期长达60~70 d,有的年份仅诱测到1次或诱测不到,当严格捡、摘蛆果处理后,未诱到成虫时不施药防控,调查蛆果率仍在10%以上。从生产需要全面掌握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发生动态,避免盲目性,是确保防控效果的关键。罗禄怡等[2]研究了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与羽化始期所需有效积温常数、土壤含水量与羽化始期的关系;唐松等[3]也揭示了环境因子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的影响;王华嵩等[4]研究了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与羽化始期所需有效积温常数的关系;陈智明等[5]报道了野外橘园羽化始期不仅与温湿度关系密切,虫口密度同时影响羽化始期、历期及羽化率;2012年在西南大学主持的柑橘大实蝇研究项目的实施中,于4个不同海拔、不同品种的乡镇共设8组(蛋白诱饵、‘改进型糖酒醋液’、糖酒醋液为1组诱剂),每镇、乡2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在海拔相差370 m、水平距离5 km的龙角(205 m)与宝坪(575 m)两诱测点,同为甜橙晚熟品种德尔塔,6月8日第一时间诱到成虫,说明柑橘大实蝇对赖以生存的寄主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品种也影响羽化始期[6-8];易继平等[9]通过局部野外挖池埋蛹观察羽化进度;肖伏莲等[10]通过室外挖蛹剥查或室外养蛹观察某一区域羽化始见期进行预测;唐松等[11]研究了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始盛至盛末的阶段性规律。笔者通过野外羽化试验、果园多点定位诱测以及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柑橘大实蝇在云阳山区、丘陵不同果园的羽化动态,并进行预测模型拟合与果园诱测检验,以期为柑橘大实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土窑烧制花钵直径20 cm、高25 cm(市购),内装22 cm松壤土;60目防虫网与套绳(市购);二元铁丝10 m(市购);5 ml注射器(购自医疗器械商店);诱虫黄板(河南佳多公司);诱集瓶为250 ml矿泉水瓶改制;蜂蜜液(市购);蛋白诱饵[(Erabaitpellets)美国ERA(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糖酒醋(红糖 5.0 g、52 ~56°白酒 1 ml、食用醋 0.5 g、水 100 ml),市场购买自配;黄色梨形诱捕器;蛋白诱饵(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与重庆市农业委员会检疫科提供);糖酒醋敌百虫液(红糖5.0 g、52 ~56 °白酒1 ml、食用醋0.5 g、90%晶体敌百虫0.1 g、水100 ml),市场购买自配。
1.2 方法
1.2.1 羽化试验与对比观察。羽化场地海拔275 m,为市内绿化区种有柑橘“纽荷尔”,湿度相对稳定;11月上旬收集300余个晚熟夏橙“德尔塔”与中熟“纽荷尔”落地蛆果,剖取3龄幼虫1 860头,以120、140、160、200头4个处理3次重复,放于网钵的表土上,罩网后相互紧挨置于绿化区使其自然化蛹,10 d后分别观察记载化蛹数,并将蛹置于原网钵5、10、15、20 cm的疏松土层内,随阳光照射多寡放置,重复3次,覆盖防虫网后仍置于原试验区。同时于9月28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11月20日、12月28日在晚熟夏橙“德尔塔”园定点分别捡、摘蛆果,剖出幼虫进行化蛹计数(在网钵表土化蛹的则不翻钵计蛹数),然后分别置于网钵内5 cm壤土层中,罩网后置于试验场地外围,进行对比观察。羽化试验与对比观察均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人为不加控制;4月下旬开始逐日观察,分别收取成虫并记载整理。
1.2.2 成虫饲养。饲养成虫在羽化试验中获取。网室用2号铁丝10 m,分成3段用细铁丝或纤维绳固定成3个大小一致的圆圈,将其交叉组合成一个圆型球体,表面用60目防虫网覆盖密封,一端留一进虫口,制成等容积大小的3个网室,内放绿色鹅掌木叶,挂诱集瓶,每网室饲养12头成虫;另用制成同型的网室饲喂1 010头,观察大量群体的行为取食,并诱导静伏个体的取食习性;饲养观察期4月30日至6月10日,逐日(7~18 h)观察1 h拍摄记载,间歇10 min。
1.2.3 野外取食调查。观察逃逸的8头成虫,试验场距10 m种有柑橘“纽荷尔”。在成虫逃逸于绿化区后,距羽化试验场地25 m高的楼顶柑橘树上挂置黄板,在羽化试验场地水平距离12 m处设置盛有250 ml蛋白诱饵液(每次4粒)与蜂蜜液(1∶50,250 ml)诱捕器诱测,并逐日观察逃逸区内成虫的活动规律。
1.2.4 定点诱测观察。蛋白诱剂每诱捕器1次4粒,加水250 ml,糖酒醋敌百虫液(5∶1∶0.5∶0.1∶100)配好后每次诱捕器盛250 ml,挂于离地面1.0~1.5 m高的柑橘树上,每年4月1日开始挂诱瓶,每7 d换一次诱液,收虫,对各诱测点逐日观察记载雨日数与雨量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大实蝇羽化试验、行为取食与诱测结果 羽化试验各网钵羽化始期5月3日至5月8日,羽化历期35 d(5月3日至6月6日),羽化始期后连续集中主要时段18 d(16~21 d)。对比观察的网钵,不同时期捡、摘的蛆果化蛹羽化始期与试验羽化始期比较观察无明显区别,但在羽化场地外围日照时数长的羽化始期提早3 d;统计12个试验网钵5月3日至5月8日各网钵羽化始期出现频率分别为23.53%、23.53%、47.04%、5.88%、0、5.88%,各网钵羽化始期距羽化始盛期一般5~7 d。观察湿度正常时,试验羽化始期与柑橘的座果期(第1落果期,幼果直径0.5 cm)契合。Duncan’s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网钵不同土层深度的羽化率、羽化历期、羽化始期离差均无显著差异(表1)。
柑橘大实蝇羽化1~3 h后匍伏爬行临近隐蔽场所静伏,1~3 d翅伏于体背,飞行力极弱,吸食水分或营养,活动范围窄,不群居;4~6 d展平翅于体背两侧,仍匍伏爬行摄取食源,少数个体可近距离飞跳取食;7~10 d翅立于体背,足伸长透风、透光,开始飞行近距离行走取食,活动范围仍窄。
羽化网钵刚出土的8头成虫逃逸于试验区旁的绿化区内,7 d内隐蔽未发现活动,第7天后开始飞行于柑橘与杂树林之间觅食,与网室饲养观察取食行为一致。
2009~2013年各诱测点始见期与3~5月温度、雨量的关系表明(表2),当积温满足后,雨量与土壤湿度决定羽化早迟。
表1 柑橘大实蝇羽化试验结果
表2 柑橘大实蝇始见期与3~5月有效积温、雨量
2.2 羽化有效积温计算 分析柑橘大实蝇对寄主有极强的依赖适应能力[6-8],要描述柑橘大实蝇的羽化特性,就必须了解柑橘的生长发育对气温的要求。柑橘地上部分开始生长的起始气温是10.50℃[12],与罗禄怡等[2]研究柑橘大实蝇蛹的发育起始温度10.57℃接近,因此,以10.57℃作为蛹的发育起始温度;观察近10年1、2月平均气温相对稳定,低于蛹的发育起始温度10.57℃,3、4、5月的气温变幅大,对蛹的发育影响明显,6~7月变幅不大;在气温、土壤含水量正常时,云阳不同海拔诱测始见期一般在5月底前,因此以3~5月的日有效积温作为羽化的有效积温常数是客观的;考虑防控的时效性,群体以5月3日为羽化始期,用有效积温公式a=y(x-10.57)(式中,x为自然变温,云阳气象局观测值;y为发育日数;a为有效果积温常数)计算,羽化试验始期所需有效积温常数为459.22℃·d(均低于已报道的有效积温常数)。以雨日多、雨量充沛的2012~2013年的诱测点凤鸣(275 m)、耀灵(363 m)、宝坪(575 m)的始见期为依据,以羽化后7 d开始飞行取食为起点日,根据气象科学的规定,海拔每变化100 m,气温变化0.6℃(海拔高度与温度的换算),计算诱测始见期5月20日、5月25日、6月8日、6月24日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496.03、468.65、504.04、481.44 ℃·d。对各诱测点始见期、不同海拔高度拟合,得出海拔变动100 m,始见期变化5~7 d。
2.3 有效积温基线拟合 土壤湿度较正常的试验场地羽化始期所需有效积温与2012~2013年野外果园雨量正常年份各诱测点始见期所需有效积温比较,设离差日数为Q,以试验羽化始期为标准值0,野外诱测观察7 d/次,定义0≤Q≤7,从表3可见,其离差日数(Q)在0~7范围内,表中各数据符合客观界定范围,与标准积温值接近,同时也验证了计算的标准有效积温常数与野外诱测成虫始见期计算的有效积温常数吻合,具有代表性。
表3 有效积温基线拟合
2.4 相关分析 为了预测羽化始期,将近10年3~5月气温、雨量频变情况统计拟合(表4),得出蛹开始发育到羽化始期所需日数与3~5月的有效积温2组数据,分析是否密切相关,用DPS V9.50处理有效积温与发育日数2组数据呈高度偏负相关,r等于-0.972 4,用Excel 2007作散点前图(发育天数)与散点后图(有效积温)观察,分别互为倒“3”,近似直线。
表4 10年积温、雨量与羽化始期、历期的关系(297 m)
2.5 预测模型拟合 针对10年3~5月有效积温(x)与羽化始期所需天数(y)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模型:y=a+bx,经计算y=126.858 9-0.078 1x,计算回归标准差:Sy=5.186 9,回归标准差系数S/y均在15%以下。近10年3~5月的有效积温(x1)、雨量(x2)与理论羽化始期所需历期(y)进行拟合得多元回归模型:y=a+b1x1+b2x2,计算后得到温湿模型为:y=212.603 3-0.149 9x1-0.112 4x2。
2.6 预测模型检验 计算在土壤湿度适宜时,2012~2013年各诱测点果园羽化始期所需有效积温代入预测模型得到羽化始期所需历时的日数,与理论预测各点羽化始期所需历时的日数拟合,离差为-0.5~4.5 d(表5),在回归标准差Sy值范围内。
将2012~2013年各诱测点果园羽化始期所需有效积温与雨量值代入多元回归模型,获得凤鸣、耀灵、宝坪的离差值分别为1.0、-0.7、-5.3、52.7 d,最大值Q>Sy,溢于Q的值域范围(0~7)以外,与实际羽化始期不相吻合。同时分别对4~5、4或5月的温度或与雨量进行模型拟合,其误差更大。
表5 检验预测模型d
3 讨论
直线回归方程y=126.858 9-0.078 1x与果园诱测结果拟合较好,离差(Q)均在0~7范围内,可作为预报应用模型。应用时选取低海拔有代表的点设置自动小气象仪监测气温、土壤湿度,模拟收集温、湿度数据进行处理预报;或将预测年份3~5月的一定时段的有效积温(a1)与标准有效积温(a=459.22℃·d)的差值进行推算,即可预测羽化始期,用公式表示:y=y1+yn,yn=(a-a1)/x1(式中y为发育日数,y1为第一发育时段,yn为待发育时段,a为标准有效积温常数,a1为第一发育时段有效积温,x1为第一发育时段有效均温),土壤湿度或雨量应作为预报羽化出土始期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还应参考海拔、寄主。
有效积温常数是在虫口基数大、试验场地湿度相对稳定、人为不干扰的条件下,通过海拔测定,参考气象数据计算得出的,与罗禄怡等[2,4]试验报道结果有差异,与云阳野外多点诱测结果拟合一致[13-14]。
[1]陈世骧,谢蕴贞.关于大实蝇的学名及其种征[J].昆虫学报,1955(1):123-126.
[2]罗禄怡,陈长凤.柑桔大实蝇蛹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南方果树,1987(4):36-38.
[3]唐松,宫庆涛,豆威,等.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埋蛹深度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J].植物保护学报,2012,39(2):137-141.
[4]王华嵩,胡建国,路大光,等.利用辐射不育技术防治柑桔大实蝇的示范试验[J].中国生物防治,1995,11(4):156-159.
[5]陈智明,冉峰,周天云,等.诱剂诱性对柑桔大实蝇时空分布的敏感效应及防控应用[J].中国园艺文摘,2011(3):15-16.
[6]郭炳群.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的奥秘[J].生物学通报,1998(2):9-11.
[7]赵国强,刘晓光,罗梅浩.昆虫对寄主植物选择的化学感受机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80-84.
[8]赵冬香,高景林,陈宗懋.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定向行为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4(2):62-68.
[9]易继平,周玉波,袁晓红,等.柑橘大实蝇全生态羽化监测实践[J].中国南方果树,2013,42(2):63-65.
[10]肖伏莲,林文力,龙建国,等.柑橘大实蝇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24):32-33.
[11]唐松,赵志模,王进军,等.重庆地区柑桔大实蝇系统监测研究[J].环境昆虫学报,2014(1):44-50.
[12]于泽源.果树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37.
[13]武可明,赵志模,何林,等.柑桔大实蝇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中国南方果树,2011(5):73-75.
[14]王小蕾,张润杰.柑桔大实蝇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环境昆虫学报,2009(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