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发展的初步探析

2015-11-04苏丹

建材与装饰 2015年30期
关键词:人性化病人医疗

苏丹

(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 福建 350001)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发展的初步探析

苏丹

(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福建350001)

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与其密切相关的医疗建筑空间的变异和发展,也必然激发医疗建筑设计的灵活应变的潜力。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趋势的分析,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理念与手法进行初步探析,使之与不断发展的现代医疗体系相融合,共同促进社会健康事业的进步。

医疗建筑;医疗模式;核心医院网络

1 我国现代医疗建筑发展及现状

迈进新世纪的中国医疗建筑,经历了经济体制、医学模式、和技术革命三大变革。医疗服务从供给型转向经营型;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向多元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大拓展了医学空间的广度和深度;技术革命下的医院智能化及覆盖全球的医疗信息网络极大地突破医疗时空界限,颠覆原有的建筑格局。

纵观这几十年我国医疗建筑的发展与得失,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性设计:目前不少医院的规划受到资金的左右,出现了“见缝插针、零扩碎改”的散乱局面,使医院今后发展不具备连续性,忽略建筑环境的统筹规划,进而破坏了院区的整体环境。

(2)基础设施的发展跟不上先进设备的快速更新: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先进设备的技术要求往往未能在设计前与整体建筑工程设计相配合,从而导致土建完成后发现层高不够,设备位置欠佳的问题,影响了整体效果。

(3)缺乏公众性、人性化的空间:“杂乱无章”、“拥挤不堪”、“冰冷阴潮”成为医院一度存在的状态,经常会出现一个房间4~5个医生看病,病人的隐私得不到保障;医院走廊狭窄,采光通风不足,环境嘈杂……

(4)管理体系欠完善,医院建设发展欠均衡:医疗体制的改革阶段下,医院建设费用已从传统的政府拨款向医院自筹资金、部分拨款、贷款等多种方式转变,过去制定的建筑标准和定额指标已不能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2 现代医疗建筑的特点

医疗模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结果必将启发或引导新的设计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医疗建筑的调查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原则:

2.1统筹总体规划,整合功能分区

现代医院结合建设项目具体内容要求和各自特点,在设计策划阶段就开始平衡医院功能分区组成与面积比例,确定建筑物的彼此关系,整合规划出建筑物功能区的基本布局。在功能区划设计中,将动静分区、洁污分区、医疗区与办公后勤区分隔独立,互不干扰;考虑建设的实际性,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般医院在资金周转等条件的制约下通常采取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设计合理的外部流线组织,重点在洁与污、传染与非传染人员、器物在总平面上的运行路线的规划区分。

另一方面,医院不再根据不同的功能和流程,分成许多栋独立分散的单体建筑,而是设计成完整的密集型综合体建筑。通过各种形式将各职能部门有机联系在一起,克服了传统“迷宫式”医院布局,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便利。如福建省协和医院采用了“集中型”形式,将门诊、医技等部门置于建筑底部,用垂直交通将它们与上层病房相连,成为有基座有塔体的布局形式。又如本院设计的莆田总院附属医院,在医院的主轴上设计一条联系各功能科室的“医院街”,并以此街作为水平、竖向分配人流、物流的主干道,各功能科室并联在医院街的两侧,形成“多翼型”布局(图2)。

图1 福建省协和医院“集中型布局”

图2 莆田总院附属医院“多翼型布局”

2.2可持续发展的弹性空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医疗技术

英国建筑师约翰.威克斯率先提出“设计者不再是以建筑与功能一时的适应度为目的,真正需要的是设计一个能适应医院功能变化的医疗建筑”,这也就要求设计者在总体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阶段就应为将来发展预留场地,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人性化的室内环境

新时代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在依照人的特殊属性,考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温馨、方便的医疗环境,使医疗环境与医疗功能相适应。

(1)人性化的患者就诊流程:“一站式服务”使得患者在本区内完成挂号、就诊、缴费、一般检查、取药、离院的诊疗工程,方便了患者。

(2)人性化的诊室、病房设计:现代医院设计提倡集中候诊、单独就诊的模式,即采用一医一患方式,给病人交流的空间,并使病人得到医生独有的关怀,保护病人隐私权。

(3)人性化的工作场所:现代医院设计中常将医护人员工作区和休息区独立且联系紧密,既满足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又便于随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4)人性化的室内通风和采光:设计中,采用低位大窗以获得较大的室外景观、通风面积和新风率,同时可改善采光并引进阳光杀毒,降低室内细菌浓度。

(5)人性化的室内色彩环境:对医疗建筑的不同楼层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色彩以便于识别,这些措施大大方便了患者和医护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可以通过色彩调节改善医疗空间,比如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调和色(米黄、浅黄等),创造清新洁净、舒适安逸的医疗环境。

(6)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重症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对于医院的内在环境只能被动默认,因此不适当的环境设计会使病人产生反感的情绪。现代医院设计则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积极主动的就医环境,使病人成为真正主动的环境使用者。

2.4绿色生态的自然元素融入设计

医疗建筑本身是院区整体景观形象的主导因素,宜人的比例和尺度,亲切纯朴的空间气氛,适宜的绿化景观小品配置是为病人提供良好医疗环境的重要前提。中庭绿化、阳台绿化、屋顶花园以及室内盆栽及装饰小品,都能为病人提供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室内医疗环境。在室外可以利用树墙绿篱封闭视线,划分不同的功能分区,组织限定各种流线的活动区域。

2.5智能、高效的核心医院网络概念初步显现

核心医院网络(CoreHospitalNetwork)的概念,是基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了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而提出的。核心医院网络的构架,包括所有家庭初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地区综合医院以及公立、私立医疗机构。这一概念给予信息时代下的医疗建筑设计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医疗设施网络的建立会促使传统综合医院概念的消解。核心医院,将只包含医疗服务技术要求最为复杂的治疗和急症住院功能,因此面积将大幅缩减至传统医院50%,从而更容易适应现有的城市环境。

3 未来医疗建筑发展的展望

未来二十年在生物和医疗方面的创新,会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今日的医疗设计旨在革新医疗环境,为患者带来更理想的疗效。为了应对持续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转变,医疗行业目前正面临着种种问题。通过解读当前的若干设计创新手段,我们也许会对未来几年的医疗设计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3.1医疗设备的数字化

数字化医疗设备、医院网络建设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都向我们展示着数字化的魅力。通过移动技术的应用,医患双方将享受更将快捷且准确的医疗服务。如,建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后,可以使医院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房管理,后勤管理以及实验室管理等更加明了高效,从而解决困扰医院多年的“三长一短”〔病人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问题。而建立医院影像处理系统(PACS)后,对于现代医院的教学科研示教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传统的医院手术部,通常需要在位于清洁区的手术室里设计观察室,这容易引起清污流的交叉。建立PACS系统后,观察室可以设计在手术部外围,通过影像实时传输,达到教学演示的功能。

另外,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效率提高,大大缩短了病人住院的平均时间,提高了病房的利用率,从而院方不必配置过多的病床,在设计上可以多设置公共交流区,让病人相互交流康复心得。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可以给设计师在各功能分区的面积比例上提供精确的配置。

3.2医疗场所的家庭化

在不久的将来,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需要一个全面的诊断中心,依靠手机这个移动诊所,人人都可以自行获得基础医疗的诊断结果。各类APP配合可穿戴设备可以监控人们的总体健康;更专业的家用设备,如智能体温计、联网医药包等,可以跟踪身体的关键指标;甚至可以在家自己检测严重疾病。储存在云端的大数据也意味着病人可以更少地去医院,同时能更好地与医生交流自己的健康状况。这体现在医疗规划上将是:医院的一般门诊、院内床位减少,医疗保健咨询和心理卫生咨询、院外病床增多。医院将普遍设置科室齐全的家庭流动医疗部或远程信息医疗部。院内空出的床位或可满足因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而增加的床位要求,从而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医院的规模保持基本平衡。

3.3医疗环境的人性化

现代高效精密的技术装备后面,隐藏着感情的空虚和冷漠。寻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成了未来医院设计的热门话题。未来医疗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将不再单单指建筑局部的绿化景观、室内装饰处理等,而是对医疗空间细部设计进行整体化,园林化和艺术化的处理,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愉悦的医疗环境,减轻了病患看病之前的焦虑情绪,加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4绿色医院及可持续发展观

据调查,目前中国每年有近26%的医院进行改扩建,不少医院越造越豪华,高标准的手术室也是多多益善。一些医院仅空调、电梯运行电费每小时就超过2000元,不少医院开始出现“造得起用不起”的尴尬局面。鉴于此,“绿色医院”的设计理念得到各国医疗界的认可,也逐渐演化成医疗建筑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要求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更注重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的建筑材料的应用。除此之外,医院用水、机电工程等建设的统筹与预留应始终着眼于医院整体规划,力争分期规划,一次性施工到位,总而达到医院运营成本的最优化。

4 结语

作为一名医疗建筑设计师,致力于以一名普通患者的身份去体会医疗模式的改变和要求,同时要立足于建筑师的责任、在借鉴以往的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去判断未来医疗建筑设计的发展、医学模式与空间,从而从能有效的把握医疗建筑设计的的新手法,并以社会、客户为导向,不搞虚无漂渺的理论游戏。相信以后的日子里,通过更多医疗建筑的设计实践,笔者会对医疗建筑有更深的了解和突破。

[1]刘琮.浅谈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医院建筑创作[J].建筑创作,2005(01).

[2]袁满.创造高适应性建筑空间——现代医院建筑设计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01).

[3]杨鲁宁,吕富.将外部环境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内在契机[J].建筑学报,2003(04).

[4]戴俭,朱小平,王珊.医疗建筑室内环境“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3(07).

[5]李岗.文化·现象·涵义[D].大连理工大学,2004.

[6]徐燕芳.综合性医院改扩建工程初探[D].清华大学,2007.

[7]王福田.医疗设备的发展与医疗空间的变异.卫生工程,2008(06).

TU246

A

1673-0038(2015)30-0020-03

2015-7-2

苏丹(1982-),女,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建筑工作。

猜你喜欢

人性化病人医疗
谁是病人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
病人膏育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我帮病人“走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