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坝冲水库大坝基础振冲处理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案

2015-11-04何红松

建材与装饰 2015年40期
关键词:压脚粘聚力坝坡

何红松

(云南能阳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云南曲靖 655000)

关于大坝冲水库大坝基础振冲处理存在问题及处理方案

何红松

(云南能阳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云南曲靖655000)

针对大坝冲水库主坝心墙基础开挖时,出现边坡蠕动变形及滑坡坍塌,进行了原因分析,上游基础振冲加固下层部分存在置换率达不到要求的问题。根据对振冲区挖坑勘探试验资料,对坝坡稳定复核计算,最终采用了上下游压脚的方案。目前大坝及压脚体已填筑完成,通过对坝坡的临时的变形监测,大坝上下游坝坡稳定。

扩建;基础振冲加固;蠕动变形;稳定分析;处理方案

大坝冲水库为中型工程,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板桥镇东北部,距陆良县城25.5km。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输水隧洞与导流隧洞。大坝为粘土斜心墙风化料坝,最大坝高49m,坝顶宽6.0m,坝顶长485m。

大坝冲水库为扩建工程,原大坝坝型为均质土坝,最大坝高19m,坝顶高程1861.90m,坝顶长169m,坝顶宽4.10m,1958年3月竣工并投入运行。因此,现大坝上游泥沙淤积较厚,淤积物主要为湖积层和冲洪积层。上层为湖积层:厚4~6m;下层为冲洪积层:结构松散,为含砾砂质粘土、粉细砂质粘土,厚1.8~2.6m。湖积层和冲洪积层的承载力均较低,湖积层抗剪指标也较低。

为了保证扩建后大坝稳定,在表面的软塑状清除之后,对其余部分湖积层和冲洪积层作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

1 坝基振冲碎石桩设计及要求

1.1振冲碎石桩设计

1.1.1桩位布置

本工程采用等边三角形梅花型布桩,根据选定的施工设备及地基力学指标确定碎石桩的平均直径为1.0m,桩距为1.5m,排距为1.3m。

1.1.2设计技术要求

(1)单位填料量大于1.1m3/m。

(2)填料石料粒径为2~10cm,最大粒径小于15cm,含泥量小于10%。

1.1.3设计计算

(1)加固后的复合地基置换率的确定,主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m-复合地基置换率,%;d-振冲碎石桩的直径,m;de-振冲碎石桩的等效影响圆直径,m。根据碎石桩的布置型式,等效影响圆直径的计算公式为de=1.05s,s为桩距。经计算de=1.575m。

经计算复合地基置换率为40.3%,考虑到施工难度及地质条件的影响,置换率初步设计阶段暂时取值为34%,施工阶段根据实验情况确定。

(2)振冲加固后的复合地基物理力学指标的确定

加固后的复合地基物理力学指标依据Priebe的公式计算:

①内摩擦角的计算公式为:

经过计算,湖积层的复合地基的内摩擦角为25.5°,稳定计算取值为24°;冲洪积层的复合地基内摩擦角为26°。

②粘聚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Csp-复合地基的粘聚力,kPa;Cs-原坝基湖积层和冲洪积层的粘聚力。根据地勘钻孔实验资料,湖积层的粘聚力取值为16kPa;冲洪积层的粘聚力取值为10kPa。

经过计算,湖积层的复合地基的内粘聚力为5.28kPa;冲洪积层的复合地基粘聚力为3.3kPa。

1.2振冲加固处理的要求

①振冲器的功率≥75kW,加密电流110A;②要求淤泥置换率≥34%;③加固后的复合地基指标:C≥3kPa,φ≥24°,复合地基承载力≥300kPa,干密度≥16kN/m3;④复合地基变形模量≤30cm。

1.3振冲碎石桩施工机械

振冲碎石桩施的主要的机械设备:ZCQ75C振冲器(3台),电动机功率75kW;电动机转速:1460r/min,偏心力矩:68.3N·m;激振力160kN;头部振幅:6mm。另有ZLT1025汽车吊(2台)QY-20汽车吊(1台),LG850轮式装载机(1台),ZL30B-Ⅱ轮式装载机(1台)等机械设备。

2 振冲加固存在的问题

河床段心墙坝基开挖过程中,上下游边坡产生蠕动变形及坍塌,将边坡放缓至1.2或1:1.5,并布设马道,边坡基本稳定。为确保大坝施工期及运行期的稳定性,对心墙开挖及挖孔揭露的各土层进行取样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对大坝稳定进行复核。

2.1振冲桩的地质情况

根据心墙基础开挖揭示的地质情况,振冲碎石桩分层明显,上中下三层性状差异较大。

(1)上层振冲碎石桩区,分布高程1845.5~1849.03m,该层主要为灰岩碎石,碎石含量85~90%;进行了大三轴土工试验,能满足设计提出的置换率≥34%的要求。

(2)中间层紫红色,浅灰色粘土层,分布高程1841~1845.5m,该层碎石含量27.5%左右,成分为灰岩,桩间土多为软塑~可塑状,该层土整体较为软弱,对其进行了取样及室内三轴试验进行复核,相关参数见附表(物理力学试验成果分析汇总表)中的粘土层②。

(3)下部为灰色、灰黑色冲洪积淤泥质粘土层、含有机质粘土,分布高程1836~1841m,多可塑状,其中在里程230~260m段基岩上部有厚0.5~2.5m砂卵砾石分布,砾石成分为灰岩,砾石含量30~50%,结构稍密。通过对该部位进行了取样及室内三轴试验进行复核,相关参数见附表(物理力学试验成果分析汇总表)中的粘土层③。

2.2振冲加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心墙坝基开挖及人工挖孔桩(坑)揭示的地质情况来看,振冲区下部局部范围分布有灰色、灰黑色冲洪积淤泥质粘土层,含有机质粘土,多可塑状,部分为硬塑状,结构较为紧密,可振性较差。振冲机械功率偏小。施工过程也有下料过快的原因,大致急振电流过快上升,石料扩散不充分。综合以上因素,导致下部的桩径仅为30~60cm,未达到设计要求。

图1 大坝断面结构图(1:500)

3 原设计大坝稳定复核

根据原设计大坝稳定分析计算,上游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在正常蓄水位+地震、死水位+地震及正常蓄水位缓降至死水位+地震等工况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下游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在设计洪水位+地震、正常蓄水位+地震及死水位+地震等工况下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表1 物理力学试验成果分析汇总表

4 大坝坝坡稳定加固处理方案

为了提高大坝上下游坝坡的稳定性,对大坝进行加固处理。维持原坝坡不变。对上游坝脚采用以风化料为主的压脚处理方案,为了增加压脚加固处理的效果,陷入围堰上游河床地面(高程1849.3m)以下淤泥部分的压脚体采用堆石体填筑,其余部位压脚体采用风化料填筑。上游压脚体顶部高程1854.9m,顶宽44.5m,坡度为1:2.2;结合下游坝趾区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和稳定复核结果,对下游坝坡采取堆石料压脚的处理方案,压脚体的顶部为高程1859.0m,顶部宽度为10.8m,坡度为1:1.5,采用厚度为40cm的干砌块石护坡。

5 加固后的大坝稳定复核

(1)上游坝坡最危险工况下的最危险工况为正常蓄水位缓降至死水位+地震工况,稳定安全系数K=1.16,满足规范[K]=1.15的要求。

(2)下游坝坡两种计算的最危险工况均为设计洪水位+地震工况,稳定安全系数K=1.18,满足规范[K]=1.15的要求。

大坝稳定采用用刚体极限平衡稳定计算分析方法,对坝体上、下游坝坡的抗滑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坝体稳定计算采用河海大学开发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Autobank6.1。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度。目前,大坝及压脚体已填筑完成,通过对坝坡的临时变形监测,大坝上下游坝坡稳定。

TV223.2+2

A

1673-0038(2015)40-0302-02

2015-9-21

猜你喜欢

压脚粘聚力坝坡
库水位骤降偶遇地震作用的土石坝稳定分析
Neonatal cholestasis and hepatosplenomegaly caused by 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 type 1: A case report
砂岩压重对病险土石坝坝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选针压脚生产工艺的改进研制
土石坝粘土心墙的渗透系数统计分析
某水库水位下降过程前后坝坡稳定性分析
岩土抗剪强度指标剖析
基于ABAQUS的压脚机构焊缝应力集中的仿真分析
电脑刺绣机压脚驱动机构的改进设计
SZ201型输纸机飞达调节注意事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