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特色景观建筑的营造手法——以巴渝风貌民俗园设计为例
2015-11-04刘征
刘征
(重庆大竹林城市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渝北区 401123)
浅析民俗特色景观建筑的营造手法——以巴渝风貌民俗园设计为例
刘征
(重庆大竹林城市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渝北区401123)
如何把民俗景观的营造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与实际情况与特点结合起来,塑造出优于一般民俗景观的民俗特色景观。本文从民俗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特色民俗文化景观营造的一般原则以及营造特色民俗文化景观手法三个方面,探讨了民俗特色是怎样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的。
民俗景观;空间序列;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文脉
引言(研究的缘起)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建筑景观的需求已不单再停留于景色优美、环境舒适的层面上了,而是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并且这种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形成于过去的称为传统,而影响表现流传于现实生活中的即为民俗,值得园林建筑设计者深入探讨与研究。
1 实例分析——巴渝风貌民俗园
1.1基本概况
民俗村项目位于“中国花木之乡”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北碚至金刀峡的一级公路从景区边上通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地块占地约7.5hm2,呈三角形,原生绿化资源丰富。地形分为三级,前部地块紧靠马路,成一长条形地块,地势较平,有一条水系从中穿过;中部地块为比前部地块抬起2m左右的一椭圆形平地地块;后部地块为一缓坡林地地块。
1.2功能分区与布局
图1 巴渝风貌民俗园
民俗园依山傍水,根据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在原有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基础上,主要设计了五大景观功能区:①主入口水景区;②次入口休闲区;③巴渝民俗景区;④民俗风情景区;⑤桃花田源景区。
总的来说,民俗园是以自然山水园林建筑为主导,突出民俗文化特色,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园。在景观整体布局上,民俗园采用不规则的地域分段设计,不同功能区景观在保持各区主体特色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1.3营造巴渝风貌民俗园的原则
1.3.1满足功能需求
景观空间及景观设施设计上着力满足总规划提出的功能需求,并合理解决人流交通组织、消防通道、无障碍设计等技术问题。
1.3.2充分利用自然空间
该民俗园根植于良好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合理的景观格局之中。山、田园等自然景观类型,以水体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民俗园可充分利用和结合山水自然景观,营造丰富多变、具有很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1.3.3延续历史文脉
巴渝传统历史文化丰富、生活多姿多彩,再现和延续这种文化活力是该项目景观设计的目标。传承巴渝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劳作,再现极具代表性的巴渝民俗文化生活。
1.4民俗园营造手法详述
1.4.1巴渝民俗园设计理念
(1)山、水、镇
山、水、古镇象征着巴渝地区高低起伏的山,静静流淌的长江、嘉陵江,以及历史悠久的古镇,组成了印象中的巴渝文化。
贯穿整个民俗园的山,水,古镇之间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同时又各具特色,使整个景区的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景、情、韵
景,质朴的乡土自然景;情,恬淡的田园风情;韵,巴渝民俗文化的意韵。
景观设计上既注重景观视觉刺激,更强调深层的文化情感体验,运用各种景观语言及表达方式创造“景”有限而“意”无尽、情景交融的空间景观效果。
(3)“接近自然,回归自然”
该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在园区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自然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融于自然,回归自然,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通过这三大理念,营造出田园生活与民俗风情的交融,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和谐。
1.4.2突出民俗生态
民俗园远离市区、远离污染的北碚静观为园址,北碚静观拥有充足的土壤、植被、森林、水等资源,为民俗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1)保持原有地形
民俗园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基本保持了原地型山体的原始风貌,避免了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2)建筑材料和设施
以自然资源为主,如竹楼、木屋以及石桥等景观都使用天然材质,有利于保护园内景观生态环境,营造出原汁原味的民俗风貌。
图2 地形图
(3)滨水岸景观设计
以多以天然山石或木平台构成,既能满足游客的亲水性要求,又为生物的生长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
1.4.3民俗园空间景观序列的营造
在全面分析基地与民俗园及周边环境背景关系后,确定民俗园景观总体为五节点、三线的点线呼应的空间景观格局。
五节点的营造手法:
(1)自然生态湿地的营造
湿地位于主入口广场旁,为一个河心景观区,以原生态的自然湿地、水生植物、景观植物色块、茅草亭等为此节点的景观构成要素,创造出“青青河边草”的意境。很好地将主干道到的喧嚣与民俗园内的空间分隔开来,为进入民俗园创造了秀丽、自然的过渡区域。
图3 生态湿地
(2)民俗乡村亲水景台的营造
民俗亲水平台位于次入口处,以亲水木平台、迷情水湾、悠悠水车、连景亭等为此节点的景观构成要素,创造出自然水景与乡村生活的交融意境。让人们能在踏着水车的时侯,强烈地感受到巴渝本土乡村元素的存在。同时,在空间上也很好地起到分隔外部喧嚣的作用,位于乡土景观轴线与湿地景观轴线的交汇处。
(3)巴渝民俗古镇的营造
古镇位于民俗园中部地势平坦区域,以巴渝特色民俗美食街、戏剧人生、兰柯棋社、倾城大道、泡沫茶院、特色小品、文化广场、五彩鱼池、知雨亭等为此节点的景观构成要素,这是民俗园民俗风情最集中的地方。位于民俗景观轴线与乡土景观轴线的交汇处。汇集各种民风、民俗、名小吃。融在前部湿地生态区和后面的自然山林区之间。
(4)民俗客栈的营造
客栈位于古镇轴线正对的后部,地形为缓坡带山林。以弯曲的小道连接起来部落形式的巴渝客栈沿着山林坐落于溪流两旁,客栈为重庆传统的民居形式——吊脚楼,再配以巴渝文化的图腾景观柱,从而充分体现民俗形式。
(5)田园风光区的营造
田园区位于全园的左后部,民俗客栈的左边。此节点也是乡土景观轴线的末端。地形较陡,主要以植物迷宫、相邻曲径和梯田景观为此节点的景观构成要素,植物配置上主要以本土的乡土植物片植为主。蜿蜒崎岖的小道与林间溪流贯穿于此节点中。很好地创造出了陶渊明向往的田园山水风光。
巴渝风貌民俗园充分利用和结合山水自然景观,营造丰富多变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延续了文化丰富、多姿多彩巴渝传统历史文脉。通过黑、白、灰为主色调,青砖柱、白粉墙、红漆木楼、黑漆牌匾的巴渝民俗古镇的营造,穿斗式民俗客栈的营造,以及巴渝乡村元素的营造等多种手法。利用“山、水、镇”、“景、情、韵”、“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这三大理念,营造出田园生活与民俗风情的交融,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的和谐的特色民俗景观建筑。传承了巴渝劳动人民的生活与劳作,再现极具代表性的巴渝民俗文化生活。
2 结语
如果我们要想营造出优秀的具有民俗特色的景观,就得结合当地现有的人文景观资源,依附当地的自然景观建筑资源,从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出发,不盲目追随、模仿,不成为其他民俗景观的缩影。通过民俗景观营造的几大手法,以及一系列美学元素与符号,真正营造出极具本土特征和元素符号的优秀民俗特色景观与建筑。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建筑景观建筑建设[J].中国园林建筑,2000(7):63.
[2]魏富政.巴蜀城镇与居民[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TU986.5
A
1673-0038(2015)40-0083-02
2015-7-12
刘征(1985-),男,助理工程师,本科,从事景观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