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2015-11-04黄加福
黄加福
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黄加福
为研究福建省建筑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情况,建立了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对体系内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了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梯度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福建省建筑产业的地域发展梯队情况,进行了基于最大距离方法的聚类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福建省建筑产业具有“沿海较强,山区较弱”的产业分部特征,而且不均衡状况较为明显。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建筑产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产业的职能。该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业的产业链较长,大量决定国计民生的产业发展与建筑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存在息息相关的互相影响关系。因而建筑业的竞争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情况。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面临转型升级契机,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将是建筑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力量。在此社会经济背景下,对建筑业发展情况的科学评价结果将为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战略决策参考,进而为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建筑产业的评价根据其数据获取方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主观赋权是一种经验性评价方法,评价数据的获取是评价专家对评价对象的经验性主观打分,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1],该方法具有数据获取简便,方法成熟的优点,但其主观性则严重影响了结论的信度;客观赋权法可以在最大程度发挥数据的信息功能,数据的来源一般是客观存在的统计数据,通过适当的数学分析模型对统计指标之间关联关系的挖掘来实现对评价单位的定量评价,该方法主要包括优化方法如DEA、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法等[2]。
福建省的建筑产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长足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因为地理和人文等因素影响,福建省内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状态,建筑业在福建省内的发展因此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因素繁多,这些因素之间又往往存在着互动关系,因而一套科学可行的建筑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将为福建省建筑业的可持续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本文在综合现在建筑产业评价研究成果上,充分考虑了福建省的经济和人文特征,提出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的多元统计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的实证评价研究。
1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1建筑业发展水平内涵
当前研究成果显示,建筑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有建筑产业竞争力和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评价[3]。张德群(2006)[4]提出了包含反映竞争结果、反映产业素质和反映宏观环境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建筑业的环境竞争力,周化举(2006)[5]构建的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赢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规模实力等四个维度,在此维度下构建了包括基本因素、根本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12项内容的指标体系,在其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建筑产业的绝对发展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来衡量建筑业的规模实力;通过生产效率反映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通过市场开发能力反映企业实力和生产效率的外在表现;通过盈利能力来反映产业经营管理成效的最终体现。这4个方面具有逻辑关系上的继承性和内在的关联性。侯品(2008)等[6]研究了全国及泛珠三角内地9省区(除港、澳)建筑业竞争力,构建了包含综合资源、过程、效益、环境4个一级指标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采用基于均方差权值决策法和欧氏几何距离法相结合的复合模型对其竞争力的排名位次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建筑业发展水平的定量评价。
1.2指标的选取与数据获取
住建部的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产业规模、人才队伍、技术进步等是我国目前建筑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7],在这个发展规划指导原则下,本文研究了福建省的建筑业投入和产出指标,在数据可获得性前提下构建了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指标体系表。如表1所示的建筑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包含了产业规模、人才队伍、技术能力和发展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这些指标全面衡量了区域建筑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数据的来源为《福建统计年鉴2014》。
表1 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指标体系表
1.3研究模型
1.3.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在数据的降维去除信息重叠处理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基本思想是将显在的代表众多影响因素又彼此存在较高相关性的多个原始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并且能够解释原有指标所含有大部分信息的指标来表示,这样的指标被称成为因子。其数学表示形式为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构成的线性组合可以反映原有多个实测指标的主要信息,这一数学变形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相关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8]。影响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即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然而指标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关联和制约关系,因而原始的建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数值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重叠和缠绕,简单的数据加总无疑会影响定量分析的信度和效度,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的处理,定量分析的结论将更具说服力。
1.3.2聚类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实现对评价单位的绝对排序,但是评价单位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情况,因而对评价单位实现定量的分类将有助于更好评价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聚类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其基本思想是在研究对象之间建立某个评价标准,在该标准下研究评价单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进而把研究单位进行不通标准下的分类。在本文建立的10个二级指标下的福建省9个设区市建筑产业发展水平可以看做一个10维空间中的9个点。这些点的近似程度可以用空间距离的远近来作为评价标准进行刻画,本文对于点之间距离的算法采用平方欧几里得法进行计算。
2 实证分析
2.1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梯度分析
本价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原始数据有一定的信息重叠。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来达到降维目的是必要的。为说明原始显在指标可以被浓缩为多少个潜在指标进行代表,进行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的计算,前2个指标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远大于之后指标的特征值,并且其累积贡献率达到87.473,一般认为,因子分析时,如果某几个原始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超过85%,那么这几个原始指标就可以作为因子来代表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图1显示了原始指标之间特征值的相对位置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前2个指标与其他之间的特征值存在明显落差,第3个指标往后则呈现明显水平趋于零情况,因而选择2个因子是最适合的。
图1 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碎石图
由表2可以计算,福建省的建筑产业发展得分的变异系数达到0.724,也就是说,建筑产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域不均衡状态。得分超过平均值的有福州、泉州和厦门3个城市,这3个城市都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具有经济总量大或者基础设施投资高等特点。剩下的其他城市得分都低于平均值,居于第4,5,6位的3个城市得分较为接近,可以认为是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的第二梯队,值得注意的是,南平市的得分处于明显的较低水平。
2.2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梯队分析
2.1的研究结论表明,福建省的建筑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层次特征,为定量分析该特征,本文以最大距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福建省建筑产业梯队情况差异显著。福州市自成一类,构成了福建省建筑产业水平的第1梯队;泉州市和厦门市的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可以认为是第2梯队;省内的其他城市组成第3梯队。
表2 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梯度表
3 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建筑业综合发展水平,研究模型避免指标包含信息的重叠,在保留原有大部分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建立了客观的评价权重,较好地解决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独立性的矛盾,直观的对福建省建筑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梯度和梯队评价,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定量分析结论的建议。
本文分析结论表明,福建省建筑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沿海较强,山区较弱”的区域分布特点,此外,不均衡发展情况较为严重。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将福建省建筑产业发展水平分为3类每类均有其共同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各级主管部门在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时,应在充分分析各地区建筑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1]王家远,袁红.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业综合评价.[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24(04):373.
[2]汪文雄,汪磊.我国建筑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实证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31(03):145~148.
[3]张跃威.中国建筑业发展评价方法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91(17):54.
[4]张德群.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1998(03).
[5]周化举.关于建筑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02).
[6]侯品,王幼松,等.泛珠三角九省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建筑经济,2008(10).
[7]中国住建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jzsc/201108/ t20110818_205893.html[2011-07-06]/[2015-08-15].
[8]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方法.实例[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F323
A
1673-0038(2015)38-0237-02
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