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背景下郊野公园设计方法论探索
——以青西郊野公园为例
2015-11-04徐晓峰
徐晓峰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40)
城乡统筹背景下郊野公园设计方法论探索
——以青西郊野公园为例
徐晓峰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40)
上海所进行的郊野单元和郊野公园的开拓性探索开启了城乡统筹规划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们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内部,而是拓展到了整个城市区划层面,郊野地区今后也将成为规划的主要阵地。但是我们原有的规划学科知识都是基于城市范畴而建立,缺乏针对郊野地区规划的方法论探讨。规划知识创新拓展已迫在眉睫。本文试就传统城市设计理论在郊野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城市设计;郊野公园;郊野设计;理论
郊野公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郊野设计①也是一个新的设计问题。在现有的城乡规划体系里面,并没有针对性的编制方法指导。应该如何去理解郊野公园,用什么样的设计理论和工具去研究郊野公园?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来看,空间设计方面最为成熟的方法论是城市设计方法论,那么是否能以城市设计方法为基础来设计郊野公园的空间设计体系?
1 城市设计与郊野公园
1.1 为什么使用城市设计的思路来设计郊野公园
1.1.1 对郊野公园的重新理解
从字面上看,郊野公园可以解读为位于乡村的自然公园,应当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但实际上,这个字面上的理解容易误导人们。首先,郊野公园的范围非常巨大,第一批选址的郊野公园面积大多在2000hm2左右。这么大的范围内,除了大量的农田林地,一个郊野公园内往往覆盖了七八个行政村和一到两个小城镇。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景观设计的范畴,而实际上是一个郊野片区概念。
我们可以认为郊野公园是一个类城市区域,或者说是公共服务升级以后的乡村地区,它使得原本只满足农村需要的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为城市居民服务。由此看来,郊野公园是一个复杂的区域概念,郊野公园的设计涵盖了农村建设、服务升级、景观设计、空间设计、旅游规划等多个层面。必须在规划的层面上进行统一的考虑,用规划的思维进行设计。
1.1.2 对城市设计的再认识
现代城市设计已经远远超出物理空间设计和蓝图设计的范畴,城市设计逐渐成为一个动态的,针对空间的管理工具。其设计本身,变得更具有包容性,更加关注人本身,关注空间如何更好的被人所感知。而人感知周边,感知空间的方式是一样,不论是处在城市中,还是处在郊野中——只是感受的空间特质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方法论经过适当的修改应该可以用于郊野公园的设计。
1.2 如何扩展城市设计框架
对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应用,不应该是简单的生搬硬套,应该回到原点,从城市设计的本源和基础框架出发,结合郊野设计的不同特点,来形成郊野设计的方法体系,再分别对其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
城市设计框架抽象:
简单的讲,城市设计的操作性框架是一个分类设计的体系,但是如何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根据常年的设计实践,认为类别不宜太多,太多的分类使得有些元素会交叉重叠,降低体系的清晰度。为了避免过度设计,笔者认为可以将类别减少到三个左右,这样兼顾体系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1)场所:场所是各种活动发生的主要场地。场所是个三维的综合空间。进入场所的人会感受到一种领域感。这种领域感来源于围合场所的边界和填充场所的内容。边界使得场所从周边独立出来,而内容使得场所具有被使用的价值。所以,简单的画地为牢不能称之为场所,被人所使用的特定空间才能形成场所。
(2)路径:路径是联系各个场所的通道,路径也是人们感知和使用周边空间的路线。路径与现有的交通路线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合理的路径规划从人的需要出发的,结合场所来设置,并不是是否通畅为标准。
(3)标志物:场所和路径构成城市设计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是良好的感知和使用,还需要标志物。标志物是点状的参照物,往往具有鲜明的特征,使得他们可以标志和记忆不同的场所和路径。标志物可以是简单的构筑物,也可以是复杂的建筑物。他们往往具有不同于周边构筑物的特性,或者高度很高、或者颜色迥异,或者形状特别。总之,正是由于标志物的与众不同,使得他们成为人们记忆、标志方位的参照物。标志物一般位于路径的上的重要节点或重要场所。
2 郊野公园框架设计
郊野公园内含有大量的设计元素,在对这些物理元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场所、路径和标志物的分类方法,对这些物理元素进行新的分类,同时针对郊野公园的特点增加一些新的子类,可以得到图1的设计体系。
图1
2.1 场所
将村庄、集镇等高度社会化的地方设为人文场所,这类场所与城市相似,完全可以使用城市设计的现有方法去设计。将林场、农业体验园、湿地公园等设为自然场所。对于这类场所,应当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服务设施的优化升级,比如建立指示牌体系、观景平台等,以方便游人的使用。
2.2 路径
郊野公园的流动性会比原来的农村地区大大增加,因此应该结合场所的设置,对郊野公园的路径体系进行梳理,通过对断裂的地方进行连结,增加部分新的联系通道,拓展水路等措施,以适应今后增加的流动性。
2.3 标志物
标志物是郊野公园现状地区最为缺乏的元素。乡村地区没有像城市里的地标建筑和城市雕塑之类的明显的标志物,只能使用一些自然元素作为标志物。比如村口的大树,某个水潭等。
因此可以在适当强化这些原有标志物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新的标志物,以丰富郊野地区的标志物体系,比如特色的建筑和雕塑等。标志物的设计应当结合场所和路径来设置,设置不同的大小和重要性的标志物。
2.4 景观基底
笔者认为郊野公园里并不是所有元素都需要进行设计。比如大面积仍然作为生产用地的农田和鱼塘。如果对所有的元素都进行设计,反而会使得郊野公园失去自然生态的原始美。对于这些元素,当我们建立了完整而富有层次的感知体系之后,自然会成为该体系的基底,成为自然风貌的基础。所以对于景观基底,应该是重在加强建设管理,维持良好的生态条件,而不是过多的设计介入。
3 总结
城乡统筹的设计方法论探索是我们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郊野公园设计方法的探讨旨在建立一个长期有效,实践可行的设计体系框架。笔者认为建立这种框架的路径在于统一方法论和语境,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擅长和熟悉的问题,使用我们熟悉的方法论框架去化解难题。而这也是我们进行城乡统筹实践,不断推进城市和乡村地区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郊野公园的设计建造涉及方方面面,本文的“郊野设计”仅仅针对郊野公园的空间设计方面,不涉及对于郊野公园建设机制、管理等方面的探索。
[1]童明.扩展领域中的城市设计与理论.城市规划学刊,2014,1.
[2]赵燕青.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选择.城市发展研究,2014,1.
[3]卡斯泰尔.一个跨文化的都市社会变迁理论.国外城市规,2006,21(5):39~68.
[4]卡斯泰尔.千年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Edward·W·Soja,第三空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7]兰德尔·阿伦特.国外乡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社区规划简明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埃德蒙·N·培根,著.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3.
[11]约翰·伦德·寇耿.城市营造——21世纪城市设计的九项原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TU986.52
A
1673-0038(2015)37-0022-02
201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