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民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
2015-11-04唐梅芝
唐梅芝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省 吉林132101)
农村空心化是由于城镇化引起的、而非农化导致的一种非正常“外扩内空”现象,以人口的疏化为最集中表现,包括人口的空心化、土地的空心化、产业的空心化等,其本质是农村文化、经济、社会等功能的整体退化。[1]
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是农村空心化的最直接原因,区域对农村人口非农就业的吸纳能力又决定了农村人口非农转移的进程。[2]伴随农村人口的非农转移的演进,农村人口年龄出现严重结构性失衡现象,老人和孩子成为农村的主要常住人口,出现大批留守老人和儿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孩子教育问题层出、社区功能萎缩、公共设施闲置等现象引起各界关注。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所在,即人。教育具有再生功能,农民职业教育对农村空心化系列问题的解决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发展现状
1.代际教育积贫问题严重
农村人口的空心化以中青年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为主要表现形式,中青年农民为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放弃以耕作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劳作形式,转而进入城市转身为农民工,而孩子和老人却大多留守在农村。根据2014年一项关于河南一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约有80%的农村儿童是留守儿童,其中65%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3]幼子大多由隔代直系亲属照顾,抑或留住学校,造成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孩子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及生活问题的影响,其教育问题层出,出现代际教育积贫现象,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2.资源的粗放式利用
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资源的粗放利用,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的闲置和土地资源粗放式利用,尤以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最为突出。一方面,农村田地普遍出现粗放利用的现象,由于中青年人的离村,农作物的种植多以简单耕种为主,疏于养护,导致农业经济收益较低;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农民有了一定经济收入之后,回村进行扩建,房屋建筑占用土地面积呈大幅扩大趋势,新建房屋在非春节之时却鲜有人居住,很多村子出现“空心建筑”林立的空心村现象。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及公共设施的闲置,造成了农村土地实际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同时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相悖。
3.人力资源中坚力量不足
农村空心化的表现之一是农村人口的空心化,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口主要以老人、孩子为主,导致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中坚力量不足。人力资源中坚力量的不足直接导致农村发展陷入桎梏状态,包括其经济与文化等多个方面。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亦强调应是五化联动的城镇化,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农村中青年在农村发展中的缺位,一方面导致农村的粗放式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乡土文化的日益衰落。新型城镇化的构建应是城市与农村的共同良性发展,而非一元迅猛、一元羸弱的双重天景象的诞生,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的双向良性配置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元素,改变农村人力资源中坚力量不足的现实状况是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
4.城乡的二元发展结构化
农村空心化,是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城市发展迅速,进而形成城乡二元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仍旧沿袭着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而城市正在依托现代产业飞速发展,农村在世纪巨变中的迟缓发展势必造成最终的二元分割。城乡的二元分割,可能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于城乡二元发展的现状,更多的焦点集中在城乡户籍的限制,较少有人关注农村空心化与城乡二元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正是由于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而城市却不能给予转移人口和城市本土原有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才致使以城乡户籍为表现之一的城乡二元矛盾的激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二元局面,促进人口的良性流动和转移,而人口的良性流动与转移显然并非是农村人口的空心化。
二、农民缘何需要职业教育
1.解决农村代际教育问题的良剂
农村代际教育积贫问题受到各界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究其根源,和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家庭教育观以及儿童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知识是开启财富、去除愚昧的钥匙。对农民进行良好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其获得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民在凭借知识与技能获得在城市务工更好的经济报酬、个人成就以及他人尊重的同时,更加意识到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工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工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一部分拥有职业发展意识的农民选择在其家乡谋求产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空心化的现状,农村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无疑为儿童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所以,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代际教育问题的良剂。
2.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式发展的依托
农村的空心化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闲置,转变资源的非良性利用现状,需要一批有着知识与资源意识的农民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粗放发展,归根结底是农民发展意识与专业知识的匮乏。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农民转变生产观念,意识到产业化、科技化的重要性,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是土地实际使用价值的隐性流失的根源,具备农业现代科技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农民,可以在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依托知识与科技,利用现代化的经营及管理理念去发展现代农业,转化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耕种转化为集约发展。另外,农民具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后,将更有能力和胆识尝试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承包土地,在实现土地的集约式发展的同时,迈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应打破城乡二元制发展局面,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凭借一定的职业技术可以谋求非简单的体力劳动,获取优于体力劳动的职位及更为平等的待遇,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民拥有一定的职业技术及职业发展意识,有利于农民在其家乡所在的区域内利用其知识技术和对地区的了解,发展产业,形成农村以镇为中心的产业化,实现以城促农、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诉求。
4.契合以人为中心的新城镇化内涵
新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人”是城镇化建设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4]农村是城镇化的一部分,传统的城镇化忽略了农村,而新城镇化明确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五化”联动,不是某一类别的单独发展。农村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是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有利于让拥有知识和技术的农民引领农村发展,走向自主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因此,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契合了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内涵。
三、农民职业化教育的路径
1.以农村学校为课程开发与理论教育的中心
有效利用农村中学、职业学校、成校三种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发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将农民的教育与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以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为导向,真正突出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适宜实用的课程是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前提,学校作为农村的知识与文化中心,可以承担起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的任务,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开发相关的农业培训、养殖培训、产业培训等职业教育课程,以夜校、周末课堂、农闲课堂为主要教育时间对农民开展理论教育。
2.以网络课堂为农民自主学习的阵地
信息技术的进步让知识传递更为便捷,农村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农民通过网络课堂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比较丰富,其信息量大,传递新知识、新观念的优势较传统课堂大,且学习时间比较自由灵活。[5]以网络为媒介,提供各种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适宜农村发展的产业资源,让农民足不出户,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便能享有所需的知识源,接触前沿的农业科技,同时拓宽其视野与思维。
3.以农村社区教育为农民学习的交流中枢
农村社区教育是以一个自然村或者一个行政村为单位的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空间不便性以及网络课堂学习的人际隔断性,为农村提供一个便于其参与的集体交流式学习平台。农村社区教育由于位于农民居住地,便于农民参与其中,而且贴合农民的喜好,以拉家常式的集体交流模式的教育方式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网络课堂形成一个互为联动的系统,在时间、教育内容、形式上形成一个互补、互通的体系。
4.以专家指导为农民实践的引领
理论运用于实践是知识学习的最终转化形式,转化过程中需要专家的跟踪指导及跟踪培训,防止农民由于知识与技能不能有效运用造成的原有教育成本的浪费及后续职业教育的懈怠。专家跟踪指导,包括农民产前的帮扶性筛选项目工作,产中的技术指导中作,以及产后的产品营销培训。例如,农民要种植木瓜,在种植前,专家在考察土壤及气候的基础上帮助农民选择适宜本土生长的优良木瓜品种;在木瓜生长期间,专家针对木瓜生长的相关问题,给予农民相关技术指导;在木瓜成熟期,专家应普及相关木瓜培训知识,帮助农民把产品营销出去。
[1]刘彦随,刘玉,等.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政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
[2]杨忍,刘彦随,等.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J].地理研究,2012,(9).
[3]梅纳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4]李欣平.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N].经济日报,2013-12-13.
[5]李淑敏,李勃文,等.药品食品行业职业培训改革与创新[J].成人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