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江西·精彩赣鄱”新闻故事汇
2015-11-04□杨茜
□杨 茜
“故事江西·精彩赣鄱”新闻故事汇
□杨茜
志愿者
我们都知道记者要学会去讲好一个故事,而今天我想讲的是我们去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孤独的“马赛克”
这是一个孤独症孩子的马赛克,这个叫之宇男孩已经在普通中学读初三。之宇妈妈愿意让大家认识他儿子的脸,她相信因为了解才会有关爱,而之宇以前也从未躲闪,直到他在房间拿出了他刚刚写了字的白纸,盖在了脸上。只有一个智力正常但是又遭受了歧视的孩子,才懂得这样的游戏方式。而这种孩童般戏谑的方式在我看来是近乎残酷的,他已感知了自己的不同,和这所谓的不同给他带来的羞耻感。之宇妈妈告诉我:同学骂他是神经病,学校要求他退学。
我国的孤独症儿童已达164万人,2015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关注孤独症儿童,走向美好未来。这是自“全国助残日”活动开始实施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把一个病种作为助残日的主题。
第二个故事:拿什么融化渐冻的心
这是一个渐冻症患者的故事。对于他们来说最残酷的事情就是:他们神志清醒地逼视自己的身体逐渐萎缩并逐渐死亡的每一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约有20万渐冻症患者,然而在“冰桶挑战”之前,这类人群从来没有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弥补罕见病的法律空白,建立和完善罕见病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才能建立起对罕见病最基本的制度保障。而在采访中,我注意到江西的渐冻症患者大多消极待病,他们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换句话说就是:等死。
采访中,这个身体已经萎缩的20岁少年不会搭理任何人。可我还是在采访结束的时候对他说:“我们能握个手吗?”我没有想到他会主动地把形如枯槁的手慢慢伸过来。我把它视为一种对生命尊重的认同与渴求。什么是尊重?尊重就是当我把采访话筒放在他枕边的时候,我会问他:“可不可以?”关注这一症群更让我们懂得敬畏生命,珍惜眼前,而那一颗颗渐冻的心要真正冲破内心的坚冰,也许就要从我们伸出的那只手开始。
第三个故事:心中的“黑狗”
世界卫生组织为抑郁症拍摄的一条公益短片《我有一条黑狗它名叫抑郁》,它把抑郁症比喻为附着在人身旁的一条黑狗,如蛭附骨,蚕食着快乐和幸福。有数据统计,在我国每3分钟至少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死亡。为什么这么多的抑郁症患者会走向极端,面对身体里的那条黑狗,我们是该害怕、躲避,还是该换一种姿态去拥抱和驯服?
我采访过一名年轻的姑娘,当她对我说“好想快乐地生活下去”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快乐”这个简单的词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他们告诉我:哭都没有眼泪……
第四个故事:唱《老男孩》的男孩
这是在监狱服刑的少年犯,这个抱吉他的男孩从没想过他可以在狱中拥有一把吉他。我让他送首歌给我,他说,《老男孩》吧。琴声起,男孩泪光涟涟……我说:“狱中的这些日子是不是会让你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他郑重地点点头说:“能。”我说:“男孩和男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他说:“责任与担当。”那天空空荡荡的机房,耳机里反复播放他的琴声,泪光涟涟。男孩20岁,判了十一年。
第五个故事:不朽老兵
因为策划抗战老兵的系列报道,我接触到了关爱抗战老兵江西公益团队的司马花,她见我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是一份‘倒计时’公益。”目前寻找到的在江西还健在的抗战老兵有120多位。而就在我们采访期间,还不断传来老兵离世的消息。
尹清河(103岁),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吴春祥(98岁),目前寻找到的曾经参与过南京保卫战仍然健在的三位老兵之一;张第富(93岁),参加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曾穿越过被称为“死亡之旅”的野人山。抢救老兵就是抢救历史,老兵在慢慢凋零,一代抗战老兵的荣光,却永远不会凋零。
我要如何去践行职业的理想?我愿以一个志愿者朴素的情怀去做一些朴素的事情,用话筒、镜头去呼吁、去记录。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