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反思
2015-11-04曾钰斌
声屏世界 2015年10期
曾钰斌 胡 静
最近一则“中国老人在日本碰瓷”的消息在各种媒体上争相报道。这则消息出自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微博,他称今年8月,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只园旅游时“碰瓷”,一名日本餐厅老板赔偿了10万日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目前只园附近店铺现在家家张贴此文,以提醒民众,如遇中国人“碰瓷”,“别软弱、先报警”。消息引发了国人的热议,甚至有人上纲上线,骂老太丢人丢到国外,让国人蒙羞等等。
两天后,凤凰卫视等多家权威媒体反转报道了这一事件,称老人并非是“碰瓷”,而是确实因车祸脚部受伤,这一点当事司机不否认,当事老人所报团的厦门一旅行社多位工作人员也向《新京报》记者否认老人在日本“碰瓷”一事,此前发布公告京都祗园町南侧地区协议会也承认通告有失实之处,会进行更正。
这一事件为啥会弄成这样?我觉得首先是日本媒体记者的职业精神的缺失,处于某种目的需要歪曲报道了这一事件。可是为什么国人和大量的网友会相信,会第一时间的声讨呢?细心的媒体人读到这一消息时,就会发现它包含了很多刺激舆论的敏感词语,如中国老人、“碰瓷”、日本、10万日元等。国内舆论对“老人碰瓷”不陌生,甚至衍生出“老人变坏了”之类的群体污名化。究其根本,是在国内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媒体在追求市场利益中出现了太多新闻舆论导向的偏离,使得它在舆论导向上只有市场原则,只为吸引眼球。所以,我们的舆论导向需要正面宣传为主,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使舆论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激发正能量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国民素质才有提高,我们的国民才会更爱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