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闻”大潮下的思考
2015-11-04王晶晶李晓慧
□王晶晶 李晓慧
“数据新闻”大潮下的思考
□王晶晶 李晓慧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中心市场。根据IDC的报告,2016年中国数据市场规模有望破百亿。与传统的技术革命会带来新兴行业的颠覆性改革一样,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也给传媒产业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海量数据,媒体工作者努力梳理、挖掘和呈现数据,纷纷步入“数据新闻”的大潮中,而在此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用户隐私的规范保护,传媒产业也正接受巨大的考验。
谁来保护你的“隐私”?每个人都是“数据”生产的机器。我们的上网浏览记录、交易记录、搜索记录、行为习惯等,我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吃饭、购物、旅游订购等一系列消费,通过可穿戴设备来记录自己身体的各项指数和生理周期的合理与否,通过社交网站进行娱乐、交友和分享都会不知不觉地留下痕迹。这些数据记录了用户的兴趣、爱好、习惯和需求等,载有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在不知不觉间被收集作为数据资源。然而这一切都在看似“合情合理”的默许中被“窃取”了。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研报名的这个数据库被“脱裤”——130万考研用户的信息遭泄露。该事件引起了全民的广泛注意,乌云网联合创始人邬迪曾表示,现在发现的漏洞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在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而目前我国的法律尚未对以上个人隐私信息作出明确规定。新媒体行业对用户隐私也正进行激烈探讨。这些个人信息是否应该公开,采取什么措施保护,都是新闻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到“大数据时代,对原有规范的修修补补已经满足不了需要,也不足以抑制大数据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全新的制度规范……想要保护个人隐私就需要个人数据处理器对其政策和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他们也要向那些可能受害与大数据结论的人——因之被剥夺了工作、接受医疗或贷款权利的人,提供支持。”
“数据新闻”一定可靠吗?TOW数字新闻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尼克·蒂亚克普洛斯曾说“数据并不天然地意味着真实。是的,通过诚实的推理过程,人们可以在数据中找到真实,但也可以找到多个真实,甚或是全然的虚假。”2014年9月17日,海淀区法院正式受理了车易拍网站诉优信拍网站商业诋毁案件。该案件是由8月22日优信拍网站发布的配有数据说明的文章《多种模式促进二手车电商的发展,优信拍交易规模行业第一》引起的,该文的数据来源以及数据真实性受到质疑,直到9月1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选用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该文数据造假。大数据时代,带来传媒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从业者的准入门槛相对降低,各式各样的新闻消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数据新闻”的到来,向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发起了更高的挑战。记者在对事件的调查以及收集相关数据时,无论数据来源还是数据最终的使用方式,都展现了记者对数据使用的态度,是否秉承了客观、质疑的理念而没有妄下结论。与此同时如何降低数据的不确定性,是否应该公开数据、集思广益通过不断的合作和有效的监管让数据更好地为新闻发声,都值得新闻从业者去思考。
“机器人记者”来了,人类何去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器人新闻就是“数据新闻”的缩影。2015年1月31日,苹果公司发布了创纪录的一季度财报,美联社数分钟之后即发表了题为《苹果打破华尔街第一季度预期》的新闻报道,但这篇报道不是记者写的,而是机器人记者写的。近年来,机器人记者在美国新闻业中表现越来越高效,从最初在体育、财经类报道中广泛运用,大有向其他领域扩展之势。叙述科学联合创始人克里斯蒂安·哈蒙德也说“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并且在未来5年之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美国叙述科学公司还雇佣了一支“人类记者军队”来建立各种文书模板,并且还会研发更强大的新闻写作机器人。机器人记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制作新闻的效率,使得新闻工作者从冗杂的数据、繁复的劳动中得以解脱,成为当下新闻工作者当之无愧的好帮手。但是,机器人记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新闻业有了机器人记者,人类去做什么?人类还能做什么?人类还应该在当前的新闻业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培养什么能力来适应“机器人记者”的到来,而不被淘汰。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