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声唱法“通道”的运用
2015-11-03李小凡
【摘要】美声唱法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唱法体系。 “通”则是它主要的声音特点。“通道”的建立和运用,和共鸣,气息,发声和咬字息息相关。所以,本文分别从四方面论述了美声唱法的“通道”。一、美声唱法;二、建立通道;三、通道的运用;四、建立通道的方法。
【关键词】美声唱法;起源;特点;通道;共鸣;气息
一、美声唱法
1、美声唱法的起源
美声唱法是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唱法体系。主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阉人创造的,由于男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发育,嗓音就男性化,就失去担任女声部的歌唱能力。为保全男童的“女声”便对他们进行阉割,使声带停止发育,以短于女性声带和男性的体魄于肺活量,以娴熟的歌唱技巧,唱出各种高难度花腔技巧的华丽乐段,其音域之宽,音色之优美,堪为一绝。从而创造了真正的“美声唱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指的是一种讲究方法的声乐学派,要求柔和,连贯,优美,圆润,轻松自如的演唱,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所以美声唱法被欧洲人认为是科学的唱法,因此它在欧洲许多唱法中脱颖而出。
2、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混合声区唱法。是真声假声都用,都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就有他自己特有的音响特色。拿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来讲,其自身获得了丰富的营养及长久的发展,从艺术理论到艺术实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流派和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意大利歌剧美声唱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普及,其主要的表现有以下两大特点。
(1)艺术特点
美声唱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后具有两大类艺术特点:①具有朴素平易的朗诵风格的宣叙调。宣叙调是一种新颖的,不同于歌唱性,旋律性较强的咏叹调。它的旋律于歌词内容,情绪变化及语言的声调起伏紧密结合。②具有丰富多彩的抒情风格的咏叹调。不同的作家写出的不同歌剧咏叹调,就有不同的风格,但有一个共同的艺术风格就是旋律的优美性,音乐的歌唱性。
(2)声音特点
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可以用八个字形容:通、实、圆、亮、纯、松、活、柔。“通”指声音通畅,检验演唱者水平高低的第一个重要标志;“实”指声音的结实,有穿透力和致远力;“圆”指声音的圆润,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连贯和圆润;“亮”指音色明亮,明亮的歌声具有致远力;“纯”指音色纯净,音色越纯,声音句越清晰透明;“松”指声音松弛,它能给予听众的心理上轻松愉快;“活”指声音灵活自如,歌唱者演唱时把声音唱得灵活自如,才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出歌曲在艺术上的内含;“柔”指声音柔和,在演唱时,既要有明亮结实的声音特色,也要有柔和细腻,如月光一样柔和的音色。
二、建立“通道”及方法
“通”是指声音通畅,听上去感觉就如在一条管道里发出的声音一样,通畅,无堵。“通道”的建立包含四大点:
1、歌唱的正确姿势
歌唱者身心要自然放松,做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歌唱时上胸自然挺起,胸肌放松不能有紧张感。肩膀与手臂要自然下垂。脊椎要挺拔,上端颈椎略为梗直,但不能用力过度,以此达到固立咽腔通道的稳定,对共鸣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头部则应保持在眼睛平视的姿势上,口型是母音的外形,不能撅嘴,翘舌。下巴应松弛地向后稍稍收一点。两脚应前后分开,重心在前脚上。
2、歌唱的呼吸
呼吸: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所以,歌唱者在演唱中,要保持身心放松,积极向上的歌唱状态。头部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保持眼睛在平视的姿势上,口型是语言母音的外形。站立演唱时,两脚分开,一前一后,身体重心在前脚上,起音时要立刻收腹,找到盘肌收缩支持深呼吸的力量。
3、歌唱的发音
美声唱法的发声和气息与共鸣有关,声音发声时气息和共鸣同时存在。气息到位,喉咙打开,发声。有了气息的支持,就有声带的基音,把声音扩大,起用共鸣。没有共鸣就好比是嘶声力竭的喊叫,没有优美的音色和较大的音量。
4、歌唱的共鸣
美声唱法中“通”需要用到头腔的共鸣。头腔是固定不变的腔体,是歌唱高声区的主要共鸣器官。在歌唱高音时,眉心部位会感觉到微微振动,有点麻,这就是头腔起到的作用,它能使在唱高音时产生丰富的高频泛音,使声音明亮集中。
鼻腔。声波在鼻腔中振动,经过鼻腔使声音进入到头腔,感觉是使头腔的空间向后扩张。
咽腔。也可以说是咽壁。它起到共鸣反射作用,咽壁既能绷紧,也能松弛。对声音的“通”,共鸣与反射的效果影响很大,锦软而表面粗糙的物质易于吸声音,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弱,坚硬而表面光滑的物质不易吸音,对声波反射效果好。
胸腔,不管在那个音区离开了胸腔的共鸣就失去松弛的落底的声音,都会感觉声音很“浮浅”,歌唱者要想象胸腔是一个“口小,颈细,肚子大得空瓶子。
口腔。口腔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你歌唱,你就一定会用到口腔,口腔中的上颚一定要抬起,舌头放松,这样的状态下去歌唱,才能让声音出来。
综上所述,建立“通道”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歌唱呼吸,正确的发音效果,正确的运用共鸣!
三、“通道”的运用
声音的通畅是美声唱法歌唱者技巧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想要做到,就要学会对“通道”的运用。
1、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很讲究共鸣对声音色彩的作用,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共鸣腔体的运用是被歌曲中的文字所规范的,有时也受歌曲情绪的影响。如,表现恐怖,悲伤时,我们的共鸣位置就比较靠里;表现快乐的情绪时,我们的共鸣就比较靠外。所以,共鸣腔体的运用,一定要混合使用。使得声音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所以共鸣的运用是通道的运用之一,是必不可少的。
2、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是给歌唱者提供动力的状态,是歌唱之源。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字正腔圆离不开巧妙的安排和气息的灵活运用,没有气息的支持的歌唱,唱出的声音苍白而枯涩。
3、声音的通畅
喉咙打开的前提是声音通畅。通畅的声音是发声器官在发声的运动中,处于最协调状态的产物。人的整个共鸣腔体,从上到下保持空间相连,相通,气息通畅的感觉是声音通畅的保证。
四、总结
美声唱法中“通道”运用,是掌握美声唱法技巧的重要标志之一。想要掌握好美声唱法,共鸣、发声、咬字,气息缺一不可。“通”又是美声唱法声音特点的标志。必须要懂得声乐的基础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才能实现“通道”的最完美通畅,才能做到声音的通畅。
【参考文献】
[1] 邹本出. 歌唱学:沈湘歌唱体系研究[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50-75.
[2] 林俊卿. 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60-70.
[3] 赵震民. 声乐理论与教学[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5-10.
[4] 杨立岗. 声乐教学法[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43-46.
[5] 潘乃宪. 声乐探索之路[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56-62.
[6] 宋承宪. 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撤[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10-16.
[7] 刘大魏, 夏美君. 声乐艺术论[M]. 北京: 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27-34.
[8] 赵梅伯. 歌唱的艺术[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40-58.
【作者简介】
李小凡,女,陕西渭南人,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