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生态补偿设计对劣质环境的改造

2015-11-03郝静兰卓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20期

郝静 兰卓

【摘 要】在劣质环境改造中,生态补偿设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沙坑景观设计工程作为例子,针对生态补偿设计对劣质环境的改造进行了研究分析。先是介绍了项目概况,然后提出了设计方法,包括生态因子修复措施以及主要工程技术措施。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论述,能够给日后类似工程项目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生态补偿设计 环境改造 沙坑景观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有所增强,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正在着力开展恢复与改造工作。而在对劣质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当中,则需要应用到生态补偿设计[1]。所谓的生态补偿设计,是近年来相对常规设计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针对设计过程以及结果会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与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以及设计措施,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危害[2]。

1 项目概况介绍

本项目是一处河岸景观设计工程,因为之前这里曾经成立过采沙场,在大规模的采沙之后,留下了一个开口面积达到了110000 m2的沙坑,最深位置落差为14m,坑壁则有裸露的沙石坡面,有多处呈现出明显的疏松结构,且生长着少量的杂草,地质条件不佳,具体可见图1与图2所示。

图1 大沙坑原始地貌

图2 大沙坑垂直边坡

2 设计方法

基于沙坑的环境情况出发,最先要开展的任务就是对沙坑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条件,然后再实施景观改造设计,如此才能够构建生态条件与相应功能都保持稳定的生态系统。据此,在景观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引入生态学的相关内容,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恢复生态自然环境,并为项目工程实践提供指导[3]。

2.1 生态因子修复措施

在生态补偿设计当中,最关键内容就是先构建完整生态系统。具体到沙坑修复而言,则是针对之前遭到破坏的生态因子采取修复修复,包括土壤因子修复、水分因子修复以及植物因子修复。

2.1.1土壤因子修复

土壤因子能够给植物生长提供必要条件,所以应该先修复沙坑当中的土壤因子。在本项目的沙坑当中,只要边坡位置覆盖着少量土壤,而其他位置则基本都是裸露沙石,这就决定了在土壤因子修复时,应采取外运土方的修复措施。

2.1.2水分因子修复

水分因子作为生态环境恢复的一个关键因子,可以直接影响到沙坑组织结构以及植物生长情况等。水分因子修复需要通过大面积水体补充来实现。

2.1.3植物因子修复

在完成了土壤因子与水分因子修复工作之后,沙坑里面也就具备了植物生长条件,于是植物因子修复才有了可能。通常而言,在先期植物因子修复当中,应该尽可能的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具备良好抗性的植物种类,实现对乔木、灌木以及草皮的合理搭配,通过人工管理的介入干预,达到快速构建植物群落的目的,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引入生态学理论开展沙坑景观设计工程,能够确保生态补偿设计对劣质环境的改造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给后期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要件。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则要遵循尊重自然、维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节约材料等基本原则,实现治理过程的绿色环保目标[4]。在主要工程技术措施方面,具体包括以下几个:

2.2.1湖底的处理

在沙坑景观设计中,规划了一处面积较大的水体,以加快周边生态修复的速度。但是,如果单纯的依赖已有自然环境,则需要不断补充水体,从而维系水体的平衡性。而如果想要避免水体大量流失,则要把湖底设计成硬质的不透水结构,这样又会影响到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刚形成的脆弱人工生态环境再次遭到破坏。通过对比研究与分析之后,本项目设计了一个柔性方案,即采取胶泥打底、铺设土工布的湖底处理技术措施,不但能够避免水体下渗,同时还能够减少水体流失,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2.2.2驳岸的处理

在沙坑当中,最不缺的资源就是沙石料与卵石等。于是,在驳岸处理过程当中,就可以就地取材,降低工程成本。而且使用卵石砌筑驳岸,可以增加驳岸的自然效果,和沙坑的地质风貌更为契合。

2.2.3边坡的处理

在沙坑边坡的表面地带,存在一层松散的土层,在大雨天气会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表层的水土流失,很难建立稳定的土体结构。所以,怎样才能够保持表面土层的稳定性,也就成为了边坡处理的重点与难点。在工程实践当中,采取大面积种植速生植物的方式,充分利用植物发达根系,使得表面土层巩固成为整体,这是较为合理并且有效的生态补偿设计方法。而在坡度较大的边坡、坡脚位置,则可以砌造卵石护坡。

3 结语

在劣质环境改造过程当中,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设计可以让设计方案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特征,这是日后环境改造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其重点就在于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在沙坑景观设计工程项目当中,通过生态补偿设计,使得之前已经遭到废弃的沙坑,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有效修复了生态系统。目前,沙坑已经逐渐被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绿地景观,具体可见图3所示。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够给今后的治理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图3 修复后的大沙坑景观全貌

参考文献:

[1]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 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0.

[2]王蔓蔓.浅谈对生态补偿设计的认识[J].山西建筑,2013,20(8):55-57.

[3]李学伟,生态补偿设计思想的实践——以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及北京门头沟区大沙坑环境整治为例[J].中国园林,2012(3):33-35.

[4]廉杰.露天坑的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13,15(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