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2015-11-03汪显进
汪显进
有些同学的语言文字功底不错,写出的文章也情感深浓,文采醉人,但是认真读过,却是漏洞常有,问题常出。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对自然的观察不足,对社会生活的留心不够。
一篇文章,必须有生活的根基。生活,不但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还有人情冷暖、心境思绪、工作学习、自然风情……而这些,都需要写作者用心观察,善于观察,只有这样,才能从丰富的生活中取材。有位名人曾经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索取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生活中处处有可入文的好材料,只要同学们乐于观察、勤于发现、善于捕捉,就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
观察什么,怎样进行观察呢?我在这里给同学们提两个小建议:
第一,要善于观察自然,自然会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常理常识。
优秀的文章,作者都是善于用心观察自然的,山川景致,草长莺飞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观察的;相反,不注重观察的同学,写作时凭自己的一知半解和想当然,作文内容难免会违背自然的常理,作者下笔时懵懂,读者阅读时自然糊涂。
请看下边这段文字:
按照日历表上的显示,今天是立春,应该是春季的第一天。天空刚刚亮起鱼肚白,整个村庄还沉浸在一片安宁里。仔细倾听,你能发现远处的小河流得更欢了。再看,小河旁的野花野草们也显得十分兴奋,毕竟这是它们展现自我的时节!
春天到来,世界忽然变得娇艳了。到处的红花、绿草,刚发芽的柳树看上去格外有生机呢!我闻着夹杂着泥土气味的新鲜空气,索性坐到了窗边,托腮凝望,静静地享受起来。
这是一篇题为《春天来了》的课堂作文的开头部分,语言应该是清新的,笔法也是活泼的,看得出作者的写作“功底”还是较好的。若仅仅从语言文字本身来评价,这篇文章是可以获得很高的评定等级的。但用心的读者认真读过之后,会发现清新的文字背后深藏的问题。
立春这个日子,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环境还是一派肃杀的冬景,就算偶有晴日暖阳,也不可能有“小河旁的野花野草们也显得十分兴奋”的情景,至于“闻着夹杂着泥土气味的新鲜空气”大概还得等到几阵春雨过后的惊蛰和清明时节。而“到处的红花、绿草”与“刚发芽的柳树”是有时间差的。作者的笔下之所以会出现自然景色与时节的不搭,主要还是平时没有仔细观察自然造成的。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景致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同学们当然知道。但是,同一个季节里,不同的时段,景致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就春季而言,初春、仲春、暮春,三个阶段的自然景观是各有特点的,“刚发芽的柳树”是初春可以有的,而“到处的红花、绿草”,还可以“闻着夹杂着泥土气味的新鲜空气”那应该是仲春的景色了。在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同学们作文时更要注意自己笔下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与时序的对应,否则,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谬误。
有一次,看过一篇题为《故乡的秋天》的作文,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故乡之美,还在于街道两旁整齐的香樟树。当秋风刮过几阵,北雁南飞的时候,街道两旁的香樟树就穿上了火红火红的衣裾。在秋风里,一条条大街,宛如一条条舞动的火龙……
看文字的表面,甚是美丽,似乎无瑕。可是,我们何曾看到过香樟树到了秋天就变成火红火红的景致呢?于是,我找到这位小作者,提出问题:秋天,香樟树会火红火红的吗?这位小作者疑惑地看看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正好,此时就是“秋风刮过几阵,北雁南飞的时候”,我陪着他走出校门,来到他所说的“故乡的大街”,满大街的香樟树尽入眼帘,却根本没有看到“街道两旁的香樟树就穿上了火红火红的衣裾。在秋风里,一条条大街,宛如一条条舞动的火龙……”此时的香樟树,叶子虽然不似夏天那么绿得耀眼,翠得逼人,却是一种深沉的暗绿,而且依然茂盛。虽然,在这茂盛的暗绿中夹杂着几片紫黄色、暗黄色、土黄色那种斑驳色彩,却根本不见“香山枫叶”的那种火热和激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问那位同学:“你每天走在这大街上,怎么就没有留意到香樟树叶的颜色?”然后,我告诉那位同学:“不是所有的树叶到了秋天就会像枫树叶一样“火红火红”的。尤其是香樟树,它是常绿树,一年四季都是保持着绿色的,虽然在不同的季节里,它的绿色层次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要想写出好文章,一定要学会观察,处处留心,不能想当然,随意下笔。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第二,要善于观察社会,社会能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常规常理。
社会是一部百科全书,既是同学们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也是衡量同学们作文好坏的标尺。一方面,我们的写作,是必须要从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取材的;另一方面,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和人事,也是有一定的常规常理的。下笔行文的时候,即使采用虚构的笔法,也要符合这些常规常理,否则就会失真,就会出现生造不实的败笔。
让我们先来看看下边这篇学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