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子坐便器质量差不是标准问题
2015-11-03刘回春
刘回春
2015年初,日本《每日新闻》题为《“中国资金”春节期间席卷日本列岛》的报道,迅速被国内各级媒体转载或发表跟踪报道,游客抢购日本马桶盖成为当时舆论热潮。文章称,日本百货店的销售额出乎预料地创新高,日本列岛因“中国资金”而沸腾,但酒店和机场的接待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东京秋叶原是世界最大的电器街之一,“马桶盖几乎处于断货状态。”
其实,类似日本马桶盖的电子坐便器在国内也有很多,游客为什么千里迢迢从海外购买日本马桶盖,这一现象折射出消费者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对于国内生产企业来说,又预示着什么?
《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了解到,2015年初,北京市工商局对北京市场上销售的电子坐便器进行了监督抽查检验,被委托检验方为国家家用电器监督检验中心。检验依据标准、检查项目按照《2015年北京市家用卫生及保健器具-电子坐便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方案》制定。检验的安全项目依据GB4706.53-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电子坐便器的特殊要求》国家标准,整机耗电量和清洁率等性能项目依据GB/T 23131-2008《电子坐便器》国家标准。
抽查检验结果显示:本次抽检清洁率项目有3个不合格产品,均不符合GB/T 23131-2008标准的第5.3条,即电子坐便器清洁率应不小于95%的要求,性能质量不合格率达43%。
北京市工商局对电子坐便器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公布后,一些企业对公布检测结果表示不满,他们认为,监督抽查结果多数产品不达标,是标准方法有问题,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冲突,企业检测成本高。
日前,中国家电研究院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鲁建国对此做出回应,并提出对目前国内电子坐便器产品的看法。
鲁建国表示,国内电子坐便器产品质量现在令人担忧。
他认为,GB/T 23131-2008《电子坐便器》国家标准是由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清洁器具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的,标准项目和技术要求参考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并根据大量实验验证获得的。通过几年的检测实践发现,标准方法和技术要求是科学、合理的,并不像有些企业所讲那样测试方法不科学。
GB/T 23131-2008是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有冲突部分应以国家标准为准,有些企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冲突,不知如何执行”的说法不成立。
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应由检验机构、研究机构、消费者,以及企业通过实践来证明,不能单凭臆想断定。一些企业借口标准测试方法不科学,不执行标准,原因是其对产品质量没有信心,目的是逃避监督检查。
还有一些企业借口标准正在进行修订,从而拒绝执行现行标准。标准修订是标准化工作的正常程序,这并不意味着标准修订时,现行标准就可以不执行,只有在新修订的标准正式实施时,旧的版本才作废。另外,对于声称带有除菌能力的电子坐便器,还应符合GB 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抗菌、除菌、净化功能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国家标准要求。
按照GB/T 23131-2008第7章的规定,产品进行型式试验时必须检测所有项目,而出厂检验项目,标准的第7.4.2条规定,需进行5.8、5.9和8.1条的检测,这不包括清洁率的检验。因此,不存在一些企业所讲的成本高的问题。
鲁建国强调指出,根据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对多年来的检测结果研究发现,电子坐便器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多数企业没有检测试验室,企业重安全质量,轻性能质量的问题尤为突出。GB/T 23131-2008于2009年9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仍有许多企业仍采取一些不正当理由拒不执行,这与多年来国家和地方监督抽查都没有涉及该产品有关。
因此,想要提高电子坐便器质量水平,必须要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从而增强标准的权威性,以及企业执行标准的自觉性。
国内的一些生产电子坐便器企业可以对公布检测结果表示不满,但是不能对消费者表示不满,更无法绑架消费者的选择。
《人民日报》对游客抢购日本马桶盖行为抛出这样的观点,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人有钱了,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求商品“能用”,还希望商品“好用”,甚至能带来“享受”。
尽管,后来媒体又爆出日本马桶盖生产来自中国,国人千里迢迢从海外购回印有“made in china”的日本马桶盖,但是就是哪怕从日本转了一圈,经历过日本严格的质量监督检查,认为总归多了一份保障。
国内生产企业应该想到些什么?
正如央视财经当时的评论:
那些机场候机大厅里小山般、正在打包托运的货箱,向我们揭示了另一个道理,制造业有个非常朴素的哲学。
做电饭煲的,能不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粘锅;
做吹风机的,能不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能不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
做保温杯的,能不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
做马桶盖的,能不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如沐春风。
从电饭煲到马桶盖,都归属于所谓的传统产业,但它们是否“日薄西山”、无利可图,完全的取决于技术和理念的创新。在这个意义上,世上本无夕阳的产业,而只有夕阳的企业和夕阳的人。
诚然,立足本行,精益求精,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中国制造的明天,也许就在于能否让国人不必越洋去买马桶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