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良友文学丛书》看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

2015-11-03张慧丽

出版科学 2015年4期

[摘 要] 结合以往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良友文学丛书》,探讨其编辑思路、作家队伍、装帧设计及宣传推销,总结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特点。

[关键词] 赵家璧 《良友文学丛书》 现代出版业

[中图分类号] K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106-02

对于良友出版物,以往研究者主要围绕《良友》画报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展开,其他出版物的研究则散落在《编辑忆旧》及其续集和一些论文中。在良友人物方面,有数篇文章总结赵家璧的编辑思想、对其进行怀念追忆,而对他在图书装帧、宣传等方面的突出风格,则较少涉猎[1]。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良友文学丛书》,探讨其编辑思路、作家队伍、装帧设计及宣传推广,从中总结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特点,以期对现代出版从业者提供借鉴。

1 颇具新意的编辑思路

成套书的理想,是赵家璧读大学时在“两种生活上的长期接触而酝酿形成的”[2]。他读大学时学英国文学,图书馆里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整套作家全集深深地吸引了他,1929年到良友公司兼职后,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上海ABC丛书社的《ABC丛书》等成套书,也引起他的遐想。多种进口、成套的文学丛书,如《近代丛书》《万人丛书》等,帮助他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单单那些丛书的编排、扉页、封面装帧、整体设计和大小开本等,都保持统一的规格,我被这种排列整齐美观、内容丰富多彩的成套书迷住了”[3]。

赵家璧在良友公司编的第一部成套书是《一角丛书》,1931年创编时他仍在读大学,在良友仅是兼职。丛书中每册书售价大洋一角,从篇幅上看都是短小精悍之作,计划定期出版,每周一种、每种循序编号。《一角丛书》先后共出八十种,创造了不俗的销售记录。

1932年,赵家璧即将大学毕业,良友创始人伍连德盛情邀请他“毕业后全日去‘良友办公,名义是出版部主任,并在画报、画册之外,另辟一个文艺图书部”[4],由他一人负责,专门出版文艺书籍。这样,他便有了实现编辑出版文学丛书的舞台和机会。1933年初,赵家璧在出版形式上仿照《近代丛书》,创编了《良友文学丛书》。这套书计划全部收录新创作,邀请执笔的都是一流作家,印刷采用米色道林纸,装帧实行软布面精装,价格上更是不论薄厚一律九角。无论是装帧、印刷还是在售价方面,这套书都力争对当时市面上通行的平装文艺出版物实现突破。较之先前的《一角丛书》,《良友文学丛书》在内容上专门到了文学一类,并且计划全部收录著名作家的新创作。

2 不拘一格、讲究方法的邀约组稿

赵家璧曾明确说过:“三十年代,良友的取稿标准,主要是争取革命的进步作家,但也并非清一色,对不同流派的作家,只要不是极端反动的,也给一席之地”[5]。1932年秋,赵家璧开始酝酿策划《良友文学丛书》时,距离《一角丛书》创编约一年时间,其时民众对中日关系和国际形势更加关心。为了顺应社会形势和读者需要,《良友文学丛书》便延续《一角丛书》的组稿思路,全力争取革命作家的文艺创作。赵家璧之所以能争取到众多革命名作家的稿件得归功于郑伯奇。郑作为左联重要成员,在郑的帮助下,赵家璧逐渐与越来越多的作家建立起了组稿关系,为后来编《良友文学丛书》奠定了良好的作者队伍基础。

《良友文学丛书》以“左联”旗帜人物鲁迅的两部苏联短篇译作集打开头阵,出版后在读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按照计划中的体例,本来译作不可入选,但考虑到鲁迅文稿的珍贵不易得,赵便破例将译稿收入。继鲁迅之后,有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张天翼的《一年》《移行》、郑振铎的《欧行日记》、靳以的《虫蚀》、茅盾的《话匣子》《时间的纪录》、沈起予的《残碑》、郁达夫的《闲书》、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郑伯奇的《打火机》等被收入。

此外,《良友文学丛书》也选入其他各派作家的小说作品,兼及散文和文艺论著。如朱光潜的《孟实文钞》、沈从文《新与旧》等。 还有一些作家,如周作人、沈从文、施蛰存等,他们不仅与“左联”作家观点不同,甚或发生过争论[6]。正是他们的加盟,才造就了这套书文学思想及风格的多样化。

组稿过程中,赵家璧注重为作者着想,如在付酬方式上,《良友文学丛书》坚持采用版税制,照售价抽取15%的版税,一年结两次,并可在交稿录用时预支一部分,这比一次性买断版权,能让作者获得更多的稿酬利益。为了获得优质稿源,赵家璧善用催逼的办法,如当《良友文学丛书》出到第二十种时,赵家璧就已经约定了后面二十种书的作者和选题,并将预出广告的相关信息刊登出来。当时茅盾虽答应将一部短篇小说集放进丛书,一时未想好书名,赵家璧以刊登预告必须信息完整为由,“逼”茅盾定下了《烟云集》书名,接着又逼出约十万字的书稿[7]。 这种催稿艺术,在当时许多名家的前言后记中屡有提及,并得到认可。这正是一名优秀编辑组稿能力和特色的一种表现。

3 富于创新的装帧设计

赵家璧读大学时,经常往南京路外滩几家西书铺跑,其中最令他喜爱的是那套《近代丛书》。赵家璧重视和追求书籍纸张、印刷、装帧的精美,便是受益于该书的启发。《良友文学丛书》的初版分为软布精装和平装普及本两种,精装本的设计,尤为可圈可点。封套书脊的下方印有良友公司的“播种人”出版标记。该标记还出现在封面的右下角,以及每一册书的正文前、后附页中。这两个相对而行的“播种人”标记,有红、蓝、橙、绿等多种颜色,十分鲜艳、醒目。每本书的环衬中间也有这个出版标记。

在版式设计上,《良友文学丛书》“书眉整齐统一,在天头部分划出两道横线,列出该书的书名(如果该书是小说集,则右面是集名,左面是篇名)和页码,采用今五号字大小,排版为竖排”[8]。版式极为疏朗,读者看了心情欢畅。

赵家璧不仅注重丛书装帧的美观,同时也力求较高的装帧质量。如丁玲的《母亲》初版上所印的丁玲画像,质量不高。为了追求完美,该书再版时,赵家璧重新设计制版,换上丁玲另一幅充满青春活力的照片,使得封面装帧更醒目、更统一[9]。

4 亲力亲为、丰富多样的宣传推销

作为一名编辑,赵家璧不仅负责选题、组稿、审读、校对等编辑分内的事,还兼管所有他编的出版物在内外报刊上的广告设计和内容介绍等[10]。《良友》画报作为公司自办刊物,如在第113期目录页中,就有《良友文学丛书》“第一集二十种已出齐·实销二十万部”的广告,称《良友文学丛书》“是辉煌中国文坛之前导的火炬,是冲破全出版界之沉寂的巨雷”[11]。《申报》发行量大,1933年2月19日的《申报》上就刊有该丛书中《雨》(巴金)、《竖琴》(鲁迅)、《暧昧》(何家槐)等书的内容简介及预告[12]。

赵家璧还仿照国外文学出版界发行作者签名本的做法。在与作者签订合同的时候,就先请作者签好一百张签名纸;等到出书装订的时候,便把这些具有作者签名的纸作为书的里封衬页裱在这种书的一百本封面背后;待到新书发行时,则先在门市部将有编号的这一百册作者签名本按原价供应给捷足先登的读者。这些作者亲笔签名的书,价格无异于其他普通版本,但却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这样一来,更容易受到读者追捧,从而有助于提高丛书的整体销量。

5 结 语

《良友文学丛书》是赵家璧编辑出版的第一套文艺丛书,它体现了当时文艺界进步作家的创作实力,团结了各流派的作家,代表了20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成就,今天仍然具有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富于创新、精湛完美的装帧设计,以及别具一格的营销方式,对我国当前的出版业依然有启发意义。

注 释

[1]张慧丽.良友及其出版物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2][3][9]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2008:16,17,54

[4]赵家璧.回顾与展望[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0

[5]赵家璧.编辑忆旧[M].北京:三联书店,1984:133

[6]王自立.中国现当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6-217

[7][10]赵家璧.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27-28,36-37

[8]胡晓.赵家璧的编辑风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02

[11]良友,1936-11-15:封底

[12]申报,1933-02-19:版3

(收稿日期:201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