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进优出:我国外贸转型的战略选择

2015-11-03蔡玉梅

产权导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外贸装备优势

◎ 蔡玉梅

优进优出:我国外贸转型的战略选择

◎ 蔡玉梅

今年5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以扩大开放促发展升级。会议要求,要聚焦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对接不同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以国有、民营等各类企业为主体,灵活采取投资、工程建设、技术合作等方式,带动装备等出口,促进相关国家就业扩大和经济发展,用质量和信誉建口碑、树形象。这其实是实施“优进优出”的外贸战略转型的尝试。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奉行的是“大进大出”的战略方针,许多外贸企业以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粗放的制作工序生产大量低端出口产品,即所谓“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扩大了出口,赚取了外汇,促进了国内就业,也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样做,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利用传统的生产要素,实现规模效益,不失为明智的抉择。

然而,中国外贸在赚取“第一桶金”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全球贸易规制越来越严格,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大进大出的贸易方针捉襟见肘,弊端不断呈现。不但背负恶意倾销的恶名,还败坏了“中国制造”的名声。事实也是如此,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虽说其拳脚功夫已渗透全球,甚至是发达市场,但由于缺少知识产权,缺少核心竞争力,以致于成为模仿和制造低端产品的代名词,由民族骄傲变成民族尴尬。

并且“两头在外”的作业模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在国内完成加工后再向国外销售产品的模式,又把中国制造逼入胡同。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丰厚的利润更多集中在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销售两大环节,中国企业赚到的不过是个打工者的微薄利润。于是中国制造又变成了低端和代工的名号,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把污染留在国内。

有鉴于此,中国外贸必须进行转型,这是形势所迫,也是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其中3月份进出口增幅出现双降。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大进大出已是此路不通,转而优进优出,也许能闯出一条华山险道。

诚如李克强总理4月3日在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上所言,“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他还指出,“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

有专家梳理发现,这是我国首次在对外贸易领域提出“优进优出”的说法。“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

“优进优出”是属于缓解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化解国外市场不确定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外贸战略的调整,以“大进大出”为基础,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高附加值道路。

“优进优出”也是扬长避短、审时度势的必然选择。我国现阶段外贸竞争的优势在于那些相对于新兴经济体具有技术优势、而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仍具有成本优势的产业。我国外贸正处于比较优势转换的时期,处于新旧模式的转换时期,传统比较优势处于临界点,依靠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支撑的全球竞争力已经不可持续,但依托科技进步形成的外贸增长点正在积聚。

我国外贸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依托优势产业的增长正蓄势待发。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部分高端制造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运输工具、手机和金属加工机床等出口增速在20%以上。同期,机电产品进口达6.4%,表现好于总体进口。这说明“优进优出”战略的可行性。

此次,国家以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五大优质产业为先锋,登上出海第一船,就是要以“优出”在国际市场建造口碑,树立形象,要让中国装备享誉世界,向世人宣示,“中国制造”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而是有着创新的新定义、新概念。事实上,铁路、电力、通信、建材、工程机械等五大装备产业也已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特别是重装设备由“傻大黑粗”变身“威武雄壮”,成为中国装备产业的靓丽名片。

当然,“优进优出”不是对“大进大出”的完全否定,以前的“大进”进的是原材料、加工贸易和半成品,而“大出”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大进大出”是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需要。有了“大进大出”、有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基础,“优进优出”才有施展拳脚的空间。“优进优出”是在之前的基础上提高到新的境界、新的水平,是依靠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技术含量,获得高附加值。

“优进优出”是一台国际大戏,需要政策劲风助演。当务之急,需要“三减少”、“三拓展”,即减少审批,减少收费,减少限制;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进出服务,拓展合作机制。

“优进优出”的开台锣鼓已经敲响,且前面已经有了高铁“走出去”暖场。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关键是要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的合作机制,汇聚各方面的能量,使中国装备走得出、走得远,使国际产能合作能恒久、能共赢。

猜你喜欢

外贸装备优势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矮的优势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画与话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