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在流场中失控漂移预报模型
2015-10-31丁天明艾万政
丁天明+艾万政
【摘 要】 为减少渔船交通事故的发生,通过分析渔船运动特性,结合渔船失控后受流作用下的运动方程,提出渔船失控运动轨迹计算机预报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渔船在受一定流场作用失控后,其运动轨迹主要受到冲程及流速和流向的影响。
【关键词】 渔船;失控;漂移;冲程;预报
我国现有渔船总数达100多万艘,是世界上渔船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数的1/4,其中海洋渔船总数达30多万艘。我国渔船虽然数量庞大,但普遍老旧,海难事故经常发生。渔船交通事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渔船失控漂移所引起的,而渔船失控漂移多半是由设备失灵或遇大风浪所致。渔船在失控以后,受流的作用任意漂流,容易导致碰撞、搁浅、翻船等事故发生。因此,有必要开展渔船失控后漂移的轨迹预报技术研究,以减小渔船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在风浪较小时,渔船失控漂移后,其运动既受到惯性冲程的影响,也受到流的作用。有关受流作用下渔船失控后的运动轨迹推算的研究较少。有学者提出采用实船试验的方法研究渔船失控漂移运动,但这种方法涉及的费用昂贵。[1-2] 本文从渔船运动特点入手,建立失控渔船受流作用下的运动轨迹计算方程,并提出通过计算机实现预报其运动轨迹的方式。
1 渔船失控漂移运动轨迹计算方程
船舶在失控漂移后,其运动轨迹不但受到冲程的影响,同时还受到风和流的作用。为了计算流对渔船运动的影响,有必要建立渔船失控随流漂移运动坐标系(见图1)。设船首尾线与Y轴的夹角称为偏航角€%Z,流向与Y轴的夹角称为流向角€%[。当在一定的通航环境下,渔船由于某种原因车、舵突然失灵,以致渔船失控,且又未采取或不能采取抛锚措施,船舶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1)惯性减速阶段,可用停车冲程理论分析船舶运动过程,计算有关数据;(2)随流淌航阶段,可根据设定的水流情况进行分析计算。
1.1 Y轴移动距离的计算(不考虑风)
1.1.1 失控时的船速计算
失控时的船速v0可用下式计算:
V=(1)
即 v0=(2)式中:V为渔船失控时的航速,m/s;U为渔船失控时的流速,m/s。
1.1.2 冲时的计算
由物理学知识可知,渔船的失控冲时应为无穷大,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船速减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对船舶轨迹计算足够小),则可认为惯性冲程结束。冲时(T)是指从失控点开始到船速减小到可忽略程度所需的时间。其大小可按下式求取:
v=v0€積(3)
1.1.3 静水冲程
静水冲程(S')是指在冲时T时间内,船舶沿船速方向移动的距离。可用下式估算:
S'=v0€積€穌t=v0€稵st (1-e)(4)
1.1.4 动水冲程
计算动水冲程时,应考虑船舶在冲时T内随流漂航的距离,因此,动水冲程(S)可用下式表达:
S= v0€稵st (1-e)+ U€稵€穋os(€%[-€%Z)(5)
1.1.5 冲 距
动水冲程在Y轴上的投影称为冲距(Sc)。其大小可按下式计算:
Sc= v0€稵st (1-e)cos €%Z+ U€稵€穋os €%[(6)
1.1.6 漂 距
漂距(Sp)是指惯性消失后,在流作用下继续沿Y轴方向漂移的距离。其大小可按下式计算:
Sp=U€穞p€穋os €%[=(Dsk-Sc)(7)
tp=Sp /(U€穋os €%[)=(Dsk-Sc) /(U€穋os €%[)(8)
式中:tp为流淌漂移时间,即船舶从停冲点(惯性消失点)移动的时间,s;Dsk为失控点至预计地点的距离,m。
当渔船对水移动时,其运动轨迹在Y轴上的距离可用式(6)计算;当渔船不对水移动时,其运动轨迹在Y轴上的距离应是式(6)与式(7)的叠加。
1.2 X轴移动距离的计算(不考虑风)
1.2.1 冲期流致漂移量
冲期流致漂移量(B1)是指船舶在整个冲时T时间内,在惯性与流的共同作用下沿X轴方向偏移的距离。其大小可由下式计算:
B1=v0€稵st (1-e)sin €%Z+ U€稵€穝in €%[(9)
1.2.2 流淌漂移量
流淌漂移量(B2)指惯性消失后,在流作用下,船舶在X轴方向移动的距离。其大小可由下式计算:
B2=U€穞p€穝in €%[=Sp€穞an €%[(10)
当渔船对水移动时,其运动轨迹在X轴上的距离可用式(9)计算;当渔船不对水移动时,其运动轨迹在X轴上的距离应是式(9)与式(10)的叠加。
2 计算机实现失控漂移轨迹流程
当tp>T时,即当时间大于冲时,渔船在Y轴上的行驶距离应是式(6)与式(7)的叠加;当tp 3 结 语 渔船受一定流场失控漂移后,其运动轨迹主要受到冲程及流致漂移的影响。当流淌漂移时间在冲时范围之内时,渔船运动轨迹可按式(6)和式(9)进行计算;当流淌漂移时间超过冲时,渔船运动轨迹可按式(6)、式(7)、式(9)、式(10)进行计算。按照图2所示流程,失控渔船运动轨迹预报完全可通过计算机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昌杰.河流动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34-41. [2]刘明俊.内河与引航[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