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题失分为哪般

2015-10-3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琵琶老头分析

一直以来,主观题分值高、考查点多、题型灵活多变,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同学们最易失分的地方,而且大部分同学对主观题的评分标准和自己的失分原因经常是“一头雾水”。《中学生天地》(语文课)编辑部请来了今年高考语文的阅卷老师,为大家具体分析主观题的答题实例,让同学们能清楚地了解“主观题究竟是如何评分的”“什么样的答案才算切合得分点”“该如何思考、解答主观题”。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6题

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各不超过25字)(4分)

(1)陈璋,字□□。说明: (2分)

(2)孙冠群,字□□。说明: (2分)

思路点拨

这道题考查了同学们对字词含义的理解,需要联系古代名字文化常识和国人取名的情感倾向,考虑 “名”与“字”的关联作答,先依“名”取“字”,再据“名”解“字”。

“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知道这一点,再考虑“物我同一”的象征意义,取字时着重比喻义、指代义、引申义即可。

“冠群”有“超越众人、出类拔萃”之意,取字时可从辩证角度考虑,取意义相反的字,最好能符合传统文化中含蓄、谦逊的理念。

评分标准

主要有两点:

第一,取字在语体色彩、情感倾向上不合适,扣1分。

第二,“字”与“名”的意义关联解释不清,扣1分。

第(1)小题,“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考生取字应多少与“玉”相关,不能随意发挥。但在实际阅卷中,并未严格要求取字与“玉”紧密关联,沾边的如“钰”亦可。

第(2)小题,取字与“冠群”所表达的“出类拔萃”之意相同、相近、相反均可。总体上,只要取字不是与题目毫无关联,解释也不是牵强附会,皆可得分。若取字不合适,但能够扣住名或字的意思解说意义,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玉成;“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 谦之;“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第(1)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樟树,意思是成为像樟树一样挺拔正直的人。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此“樟”非彼“璋”,这位同学联想欠妥,取字与“玉”毫无关联。“樟树”确有“挺拔”之意象,但直接以“樟树”取字并不适宜。

定谋,“璋”为武器,有武功也需要有谋略。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璋”为古代的一种玉器,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这位同学对“璋”的含义理解有误。

清涟,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品德高尚为人正直。

这个答案最多只能给1分。取字不恰当,没有点出与“玉”的关联,但还是扣住了“清涟”来解说意义,有一定的合理性。

子钰,璋与钰都是含玉质的石头,取其珍贵美好之意。

这个答案可给1分。“子钰”的“钰”意为珍宝,和“璋”相关,取字合适,但是“璋与钰都是含玉质的石头”的解说有误。

【第(2)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兰芳,兰芳的清雅脱俗是远在群花之上的。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兰芳”意为兰花的芳香,比喻“贤德、贤人”,如果解说成“兰花清雅脱俗,冠绝群芳”,倒还算贴切,但这位同学在解说中没有清晰地点明“兰芳”与“冠群”的关联,且“兰芳的清雅脱俗”有语病,故不得分。

八斗,寓意才高八斗技冠群雄,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字不合适,但意义的解说还勉强与“冠群”相关。

博谦,知识渊博但为人低调谦逊。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字可以,但解说中只解释了“博谦”,没有点明与“冠群”之间的关联。

独树,意思是独树一帜,在人群中夺得桂冠。

这个答案可得1分。“独树”未必“冠群”,“独树”指的是独特的风格,不能与“冠群”形成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关联。但是能围绕“冠群”进行解说,故得1分。

超然,意在超越群雄,自命不凡。

这个答案可得1分。取与“冠群”含义相近的“超然”是合适的,但是解说不恰当。取字表达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盼,情感色彩上应是褒义,“自命不凡”却含有贬义。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7题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先要观察图表,确定主要比较对象——“浙江”和“全国”;比较的年限——“2013—2014年”;对比了哪些项目——“图书阅读率”“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综合阅读率”。图中数据显示,除了“图书阅读率”之外,浙江的另外几类“阅读率”都高于全国水平。

在拟标题时,应该紧扣图表所示的内容进行客观陈述,突出主要比较对象和对比项目。

概括结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客观概括法,依据图表数据概括出客观性结论,注意语言要简明得体,比如可将“报纸”“期刊”合并成“报刊”。二是联想推导法,联系生活实际,由图表的客观性结论推导出对个人或社会有积极意义的指导性结论,比如说要重视某方面的阅读。

评分标准

第(1)小题,在表述中没有点明“浙江省与全国”这一要点,扣1分;没有点明“阅读率”这一要点,扣1分。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酌情扣分。

第(2)小题,参考答案中的要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3分。

参考答案

(1)示例: 2013 —2014年浙江省与全国图书报刊及综合阅读率比较

(2)示例: ①浙江报刊及综合阅读率高于全国水平;②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浙江人要重视图书阅读。

【第(1)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浙江人民点个赞,超有阅读范儿。

今天你阅读了吗?

这两个答案都不能得分,都属于语体不当。图表标题应该紧扣图表所示的内容进行客观陈述,上述答案更适合作为文学性文本的标题。

浙江近年各类阅读率赶超全国水平。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审题不当,明明要求拟写标题,却在归纳结论,且得出的结论也与图表内容不符。依照图示,浙江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说“浙江近年各类阅读率赶超全国水平”是不准确的。

浙江省各类纸质品阅读率占全国的比重。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图表是在比较浙江和全国的阅读率,并非此答案中提及的“比重”,对比的项目主体也被人为“缩水”了,从“各类阅读率”缩小为“纸质品阅读率”了。

2013—2014年全国与浙江省学生阅读率统计图。

这个答案可得1分。这位同学虽然能用客观的语言概括图表内容,也提到了“浙江省与全国”这个得分点,却主观臆断,将比较对象说成了“学生”。

● 【第(2)小题答题实例及评分】

科技发展,人们不愿意用图书阅读,而是用互联网电子书阅读。

浙江人民生活节奏快,静不下心来,所以读的都是即时类读物。

我们应提高阅读率,提高文化素养,除浙江都要重视阅读率。

这几个答案均不能得分。我们无法从图表得出“用互联网电子书阅读”“读的都是即时类读物”“应提高阅读率”等结论,“除浙江都要重视阅读率”更无从谈起,属于主观臆断。

2013—2014年浙江阅读率基本高于全国,图书阅读率不足,因为浙江科技发展,刊物类型多样。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2013—2014年浙江阅读率基本高于全国”表意不明,未说清楚是哪方面的“阅读率”;“图书阅读率不足”与图表事实吻合,可得1分;“因为浙江科技发展,刊物类型多样”的结论并非由图表得出,属于主观臆断。

除图书外,浙江省各类刊物阅读率均高于全国,我国国民整体的阅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个答案只能得1分。“除图书外,浙江省各类刊物阅读率均高于全国”点出了“浙江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的图表事实,可得1分,但这一结论没有涵盖包括报纸、数字化阅读在内的“综合阅读率”,表述不严谨;“我国国民整体的阅读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结论无法由图表得出。

浙江人图书阅读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纸、期刊阅读率高。浙江为文化之省,阅读推广好。

这个答案可得2分。“浙江人图书阅读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纸、期刊阅读率高”的结论基本符合图表事实,但遗漏了关于“综合阅读率”的内容,扣1分。“浙江为文化之省,阅读推广好”的结论不够准确,一来浙江的图书阅读率低于全国水平;二来浙江的综合阅读率高并不一定全是推广的结果,可能有多方面因素。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1题—第15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这条街上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能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 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11. 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2分)

思路点拨

题目要求概括出“捡烂纸的老头”的外在形象特征,我们可以从老头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找出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

从“很破烂”“油乎乎的烂棉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残缺不全”等对老头外貌和穿着方面的描写中,能看出老头年纪较大、样貌比较丑陋、不注重外在形象、有点邋里邋遢。从“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自言自语‘寻一口面汤”等对老头动作和语言方面的描写中,能看出老头有些古里古怪。

参考答案

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要点,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及两点以上给2分。

其中,答出与“老丑”意思相近的词,如“丑陋”“相貌不佳”“岁数大”“年迈”“年老”“老相”“牙口不好”等,可给1分。

答出与“邋遢”意思相近的词,如“穿着破烂”“穿着破烂粗糙”“衣衫褴褛”“不修边幅”“不讲卫生”等,可给1分。

答出与“怪异”意思相近的词,如“古怪”“放荡不羁”“奇异”等,可给1分。

【答题实例及评分】

外貌、语言。

此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审题不清,虽说老人的形象特点是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的描写体现出来的,但题目要求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而非描写的方法。

这个老头是衣衫不整,做事一成不变,爱自言自语,但是是个自然熟的人。

此答案不能得分。“衣衫不整”不一定是“邋遢”;“自言自语”反映了老头的“怪异”,但未明确概括出来;而“一成不变”“自然熟”无法从文中得出。

12.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思路点拨

我们先要理清“虚拟的旁观者”这一比较新的概念,它并不等同于第三人称、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中,描写的对象不出场,作者通过描写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来间接烘托描写对象。“第三人称”是指作者运用“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但这个“第三者”一般不会出现在文章中。“虚拟的旁观者”是作者在叙述时虚拟出来的一个人物,他身处故事之中,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甚至发表言论和观点。

第四段中,“虚拟的旁观者”对老头的评说主要是“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准能把他揍趴下”。一方面,从两个问号和反复强调老头的“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个“旁观者”对老头要“打架”这件事充满了惊讶、怀疑和鄙夷;另一方面,这个“旁观者”又仿佛是其他顾客的缩影,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此外,因为“旁观者”的言论反映的是“非当事人”的态度,给人感觉更为真实客观,通过“旁观者”这扇“窗”,读者仿佛置身此情此景。

参考答案

①表达出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惊讶、怀疑和鄙夷的情感态度。

②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两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

其中,答出众人对待老头的情感态度,与“惊讶、怀疑和鄙夷”意思相近的词句,如“冷漠”“不屑”“无动于衷”“看不起他”“轻视”“不尊敬”等,可给2分。

答出与“把读者引入情境,增强现场感、真实感”意思相近的词句,如“身临其境”“突出了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现实感”“活灵活现”“真实性”“生动形象”“客观”“引人入胜”等,可给2分。

实际阅卷中发现,不少同学将“虚拟的旁观者”等同于“第三人称”“侧面描写”予以分析,虽然对“虚拟的旁观者”这一概念理解有误,但若分析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说明了这个老头好面子以及敏感。几个小伙子只是看了一眼后说了几句话,他以为就是在说他,突出了老头的性格以及他想增加存在感。

虽然说老头穿得很破烂,但是他也有尊严。能看出老头对那几个小伙子的不满。要让别人都知道再烂再穷,那个人也是有自尊的,不能去伤害他的心灵。

这两个答案均不能得分。第一个答案分析了老头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第二个答案对老头的遭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都是在分析“虚拟的旁观者”评说的内容,而非效果。

以第三人称介绍老头,评说老头的行为,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不带有主观色彩,也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

此答案从读者感受的角度分析了“虚拟的旁观者”评说的效果,总体思路正确,写出了评说的“客观性”,可得2分。

而“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是建立在“读者被‘虚拟的旁观者的评说引入情境”的前提之上的,未点明这个前提,单说“让读者更加了解老头的形象特点”是比较含糊的,这个点不能得分。

此外,“以第三人称介绍老头”的说法也不准确。

通过侧面描写,将老头多疑、古怪、意气用事描写得淋漓尽致;人们对糟老头爱理不理的体现;虽然老头不断吵闹,但年轻人不去理会,在批评老人的同时也将有道德观的年轻人体现出来了。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分析了其他顾客对老头的态度——“人们对糟老头爱理不理”“年轻人不去理会”。

但“侧面描写”的说法不准确;“将老头多疑、古怪、意气用事描写得淋漓尽致”虽然分析了效果,然而不准确,“淋漓尽致”和“引入情境”是不同的;“在批评老人的同时也将有道德观的年轻人体现出来”的分析不正确,从文中看不出“年轻人有道德观”。

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侧面烘托老头的孤独以及不被尊重的悲哀。通过旁观者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旁观者对老头的蔑视和嘲讽,从而更成功地塑造捡烂纸的老头孤苦的形象,点明主旨,引出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此答案可得3—4分,“旁观者”的这几句评说表达了人们对老头的“不屑”和“轻视”,答案中说“不被尊重的悲哀”“看出旁观者对老头的蔑视和嘲讽”是对的,可得2分;但从这几句评说中是看不出老头“孤独”“孤苦的形象”的。

“旁观者”的评说,将读者引入情境,旁人对老头鄙夷、轻视的态度也让人深思。虽然说“点明主旨”有点夸大了作用,但“引出读者对人性的思考”有几分道理,可得1—2分。

13.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思路点拨

赏析句子一般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表达技巧层面,包括修辞手法、用词、表达方式、句式、语气等;二是结构层面,包括该句在全文情节、结构或者某个段落中的作用等;三是情感精神层面,包括该句本身的含义及言外之意、表达的情感及精神、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等。

分析此句,“悻悻”属于神态方面的描写;“回到座位”“费劲地啃完烧饼”“喝了两口面汤”等属于动作方面的描写;“跟他们寻口汤去”“回见”属于语言方面的描写。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句,答出描写手法是不难的。

从结构上来看,老头的这一系列动作、语言以及“情绪已经平复下来”等都反映出“打架”事件已告终结,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寻口汤”“回见”又与前文中老头每次吃完烧饼后的惯常做法一致,老头古怪的性格跃然纸上。

参考答案

①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

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中的两个要点,答出一点给2分。

其中,答出“神态、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其中一种或多种描写手法,可得1分; 在“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方面,答出意思相近的词句,如“情绪已经平复”“情绪好转”“平复的过程”等,可得1分。

答出与“‘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意思相近的内容,如“与……形成对照”“与……相呼应”等,可得1分;在“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方面,答出相近的内容,如“突出了/表达了/说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得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说明了老头的性格并不是如此暴躁,他并不是真想同小伙子打架。

此答案不能得分。对老头性格的分析脱离了赏析句子的题意,且老头想要“打架”的一系列行为明显反映出老头是暴躁易怒的。

悻悻回到座位上,表现出老头当时很怕,怕小伙子们会打他;回来后拿“跟他们寻口汤去”之词来掩饰之前的情景,喝两口汤后说了句“回见”,说明老头子怕小伙子们会回来找他。

此答案不能得分。赏析句子需要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含义等方面予以分析。这位同学只是针对句中几个关键词分析了老头的心理,且说老头“怕”也是不符合文意的。

从“费劲地啃完烧饼”写出老头是一个倔强又有点任性的人。

此答案可得1分。由老头的行为分析他的性格,说老头“倔强又有点任性”,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费劲地啃完烧饼”其实就是对老头动作的描写,遗憾的是这位同学没有准确揭示出手法。

神态、动作描写体现了老头没人理会的悻悻之情,以及不忘爱惜粮食和喝两口汤“回见”的生活习惯。

此答案可得1分,得分点在于答出了描写手法——“神态、动作描写”。“体现了老头没人理会的悻悻之情”说法不准确,原文中老头回到座位时虽有“悻悻”之情,但最终情绪已经平复下来。“不忘爱惜粮食和喝两口汤‘回见的生活习惯”只是对句中描写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并未联系全文,从手法、结构、含义等方面来赏析,且“爱惜粮食”的说法也不准确。

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重复喝面汤的情景,写出老头的尴尬、倔强、冲动、贪小便宜、孤独,表达作者对老头的同情,为下文写没人关心他作铺垫。

此答案可得2分。从表达技巧和内涵两方面来赏析该句,写出了描写手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老头的性格,各得1分。但原文强调的是老头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表达作者对老头的同情,下文也未涉及“没人关心他”的情节,这些理解有误。

14.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5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对繁简笔法的不同作用有一定了解。“繁”和“简”都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前者着力描摹,力求细致入微;后者惜墨如金,力求言简意赅。二者相当于渲染和白描,反差巨大,互为表里,使得文章摇曳生姿、张弛有度。

在分析时,还需关注作者是在文中什么位置运用了繁简笔法。开头洋洋洒洒的繁笔,为故事设置了“烤肉刘”的店铺这样一个场景,营造出浓浓的市井氛围,也为下文“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结尾段落寥寥几笔,简洁地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老头”死了,却留下了巨款。一句“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的疑问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悬念。

参考答案

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

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

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答出①②,每点给2分;答出③,给1分。

其中,答出与“设置场景”或“营造氛围”“铺垫”等意思相近的内容,如“提供背景”“交代地点”“构造场地”“引出老头”“推出老头”“为老头出场埋下伏笔”等,可给2分。

答出与“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意思相近的内容,如“留下空间”“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留给读者联想和深思”等,可给2分。

对繁简反差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合理分析的,可给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开头详细描述了热闹与喜气洋洋,描绘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与后文老头只身一人作对比,反衬老人的孤独。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没有写出开头和结尾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且理解有误。开头两段描述的是店铺的喧嚣、热闹和市井,并非“喜气洋洋”“温馨”。

答案中虽然谈到了“对比”“反衬”,涉及写作手法,但并不是在分析繁简反差所产生的效果,与意图无关。

说明这里的人生活很充实,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结尾证明了捡烂纸的老头生活也很充实,更是死得其所。虽然没有人理他,但从他积攒的钱上看,人们对他正是友爱的。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没有指出作者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且“生活很充实”“和平相处”“死得其所”“友爱”是对文章内容的曲解,文中反映出来的是市井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这位同学的理解完全不符合文意。

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阅读效果,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最后的反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虽然就开头和结尾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但分析不当,而且也没能说出作者运用繁笔、简笔的意图。另外,文中最后一句是疑问而非反问。

开头两段竭力描写人们愉快的状态,使之与下文对老人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老人的贫困与孤独。结尾通过简短的语句更有力地展现老人生活的悲哀,留下悬念,给读者思考的空间,深化文章的主旨。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分析出了结尾运用简笔的意图——“留下悬念,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但结尾运用简笔“深化文章的主旨”这一理解有误。“开头两段竭力描写……体现老人的贫困与孤独”一句对繁笔的意图分析不当。

开头详细地写“烤肉刘”家的馆子是为了引出老头的行为,也起了对照的作用。后段简写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此答案可得4分,“开头详细地写……引出老头的行为”写出了开头运用繁笔的意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写出了结尾运用简笔的意图,失分在未提及运用繁简笔法产生的巨大反差。

15.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5分)

思路点拨

解答这道题,可从“捡烂纸的老头”的形象特点、文中其他人对他的评价、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来反推作者刻画他的意图。

文中“捡烂纸的老头”是一个年老丑陋、邋遢贫贱的人,人们轻视他,看不起他,认为他“糟”透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糟”透了的老头,在感觉自尊受到侵犯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想要和年轻人“叫阵”;看起来贫穷不堪,却在死后被人发现存了一大笔钱。

文中这样一个“糟”老头,就是社会最底层、最卑微、最让人忽视的小人物的代表,他们艰难地生活,却也有自己的尊严、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这些角度去思考,自然能领会作者的用意。

评分标准

答出参考答案中两个要点的,每点给2分。表达流畅通顺、前后连贯、没有语病,再给1分 。

其中,针对参考答案的点①进行评分时,对于老头的现实处境和内心世界作出符合文意的解读的,如说老头“小气、吝啬”等, 可给2分。

针对参考答案的点②进行评分时,对于老头形象的意义给出合理分析的,可给2分。

需注意的是,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用意,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为什么要刻画“捡烂纸的老头”?可以从不同层面来思考。作者对老头是略带批判的;店主认为老头是多余的;顾客对老头是厌恶鄙夷的;读者认为老头是值得同情的……从社会而言,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从普遍的人性而言,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从人物自身而言,每个人都是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从人际关系而言,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理解、友爱的……类似的分析均属于合理解读。

参考答案

① 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

② 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 【答题实例及评分】

小说人物和现实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也与小说中各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使文章更加生动、更为现实,令读者有深刻反思。

这个答案不能得分。“小说人物和现实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更为现实”指向不明,似乎在分析“老头”形象的作用,语焉不详,与题意不符;“令读者有深刻反思”是从读者的层面来考虑刻画“老头”的用意,但同样语焉不详,没有揭示出该“反思”什么。

体现了京津冀人民的简朴归真、糟而有志、热爱劳动、爽朗有志。

此答案不能得分。这位同学误将“老头”视作了“京津冀人民”的代表,所作的分析与作者刻画“老头”的用意明显不符。

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一语双关,写捡烂纸的老头悲惨的遭遇。借此比喻底层劳动人民被别人看不起,讽刺当代人的目光短浅、以貌取人。

此答案可得2分,得分点在于从社会的层面分析了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揭示“底层劳动人民被别人看不起”,但“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一语双关”似乎是在分析“捡烂纸的老头”这几个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当,也不符合题意。

突出烤肉刘的店铺生意好、顾客多、烤肉刘诚信经营的品质。表现出老头朴素、省吃俭用的品质。表现北京人爽朗、豁达的品质。表达作者对老头的敬佩和好奇,对北京生活的喜爱。

这个答案可得2分。从作者的层面来思考,“表达作者对老头的敬佩和好奇”的分析有些道理,可得2分。“突出烤肉刘的店铺生意好……诚信经营的品质”分析对象有误,变成了“烤肉刘”,且分析也不准确;“老头朴素、省吃俭用”是在分析“老头”的特点,而非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北京人爽朗、豁达”“作者对北京生活的喜爱”均无法从文中得出,更不是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

老头衣着不洁,容易引起人反感,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唤起社会对老人的关爱,呼吁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此答案可得3分。从作者的层面来思考,“表达作者对他们的同情”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来思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的分析也合理,可得1分;整体表达较为流畅,得1分。“唤起社会对老人的关爱”说法不够准确,文中“捡烂纸的老头”代表的是底层群体,而不是特指“老人”这一群体。

老头外貌鄙陋,遭人唾弃,行为举止透露出无聊与随意。而他死后人们在他家中发现巨款,出人意料,引起巨大反差,反映了人们物质财产与精神世界不对等,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精神情感生活空虚的现状。

此答案可得4分。“反映了人们物质财产与精神世界不对等”的说法联系了社会现实来分析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有点新意,也有些道理,可得2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精神情感生活空虚的现状”是从人际关系的层面来思考作者刻画“老头”的意图,也有一定道理,可得2分。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2题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2.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思路点拨

题中要求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其实是让我们分析“上下片是通过什么样的不同角度来描写琵琶演奏”的,可以先设想描写琵琶演奏会涉及哪些角度,比如“演奏者”“听者”“琵琶声”“演奏时的天气、环境、氛围”等,再看看词中是否描写了相关内容。

上片中,年少的演奏者在酒垆弹奏琵琶,声声幽情,词人闻曲,大为赞赏,一个“爱”字直抒胸臆,一个“雅”字写出了乐曲的高雅格调。不管是百鸟和鸣、群喧夜寂,还是老凤孤鸣,都融合在这意蕴悠长的琵琶乐曲中,令人回味无穷。此曲浑然天成,远非“筝之声”可比拟。

下片中,“落红,天气暖犹轻”写出了弹琵琶时的天气、场景——落花时节,天气尚暖,让人感觉轻松闲适;“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中一个“听”字、一个“想”字,写出了词人开始由乐曲产生了联想,想起了“关塞风寒”,想起了“浔阳月色”,感觉“似醉还醒”。听到曲终,琵琶声转为明朗,隔着轩窗,看到外面由雨转晴。

上下片都描写了琵琶的演奏,上片开头引出了演奏者,而后是对乐曲的直接描写;下片从演奏时的环境开始描写,从词人对琵琶声的联想中写出了乐曲的高妙,属于间接描写。答题时,还应结合词中的内容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来描写,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来描写,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评分标准

针对上片,能从“演奏者方面的描写”或“乐曲方面的描写”予以分析,得1分;能够准确概括出“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得1分。

针对下片,能从“听者方面的描写”,或能对“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其中一方面予以分析,得1分;能够准确概括出“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得1分。

如果上述要点均答到了,又有所分析,可再得1分;如果分析中上述要点有所欠缺,但大致有理,也可得1分;即使上述要点均未答到,但整篇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即言之成理),也可得1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上片描写了琵琶声的动听、演奏技艺的高超;下片描写了作者通过琵琶声与场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这个答案可得1分。“上片描写了琵琶声的动听、演奏技艺的高超”可以视作从“乐曲”“演奏者”这方面来分析,得1分。但这位同学只是对词中描写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没有具体分析描写角度的差异,应在概括中点明上片、下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琵琶演奏的。

上片着力描写琵琶曲调优雅、包含万声、比筝更好,突显琵琶的大气;下片则写琵琶所带来的忧思与怀念,体现琵琶演奏的婉约。

这个答案可得2分。“上片着力描写琵琶曲调优雅……突显琵琶的大气”可以视作从“乐曲”这方面来分析,得1分;“下片则写琵琶所带来的忧思与怀念,体现琵琶演奏的婉约”基本可以视作从“琵琶声给人带来的感受”这方面来分析,勉强可得1分。

与上例相似,这位同学也只是概括了词中描写的内容,欠缺对描写角度差异的具体分析,应在概括中点明上片、下片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琵琶演奏的。

上片中对琵琶描写由耳中所听琵琶音律、眼中所见之景来写,体现了弹琴者技艺的高超;下片由琵琶声联想到关塞、浔阳之景,描写琵琶声带给人的感受。

这个答案可得3分。“上片……体现了弹琴者技艺的高超”可以视作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下片由琵琶声联想到关塞、浔阳之景”可以视作从“典故联想”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描写琵琶声带给人的感受”可以视作从“气氛感受”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

这位同学确实是从上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来分析作答的,但可惜的是,没有用类似“直接描写”“间接描写”这样的词语准确概括出差异。

上片侧重感觉角度,从听觉方面、感受方面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正面描写出对琵琶演奏的赞美。下片侧重观察角度,通过描写由夜到晨不自知、雨转晴,侧面描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

这个答案可得4分。“上片……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可以视作从“乐曲”“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正面描写出对琵琶演奏的赞美”概括出了“正面描写”的角度,再得1分。

“下片……侧面描写出琵琶演奏的动听”概括出了“侧面描写”的角度,可得1分。

除此之外,这位同学还对词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如“对琵琶演奏的赞美”写出了词人对乐曲和演奏者的欣赏之情,“由夜到晨不自知、雨转晴”概括了词中内容,这些分析都有一定道理,可得1分。但对下片的分析中未点明琵琶声给人带来的“气氛感受”,故最终得4分。

上片更偏重于直接描写琵琶演奏的情形,下片侧重于景色与心情的描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琵琶演奏,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个答案可得4分。“上片更偏重于直接描写琵琶演奏的情形”概括出了“直接描写”的角度, 得1分;“琵琶演奏的情形”可以视作从“演奏者”的角度来分析,得1分。

“下片侧重于景色与心情的描写”,可以视作从“琵琶演奏时的场景”“气氛感受”等角度来分析,得1分;“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琵琶演奏”这个分析尚可,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意识到了上下片描写角度的差异,再得1分。可惜这位同学没有准确概括出“间接描写”这个角度,而且“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这种说法也不准确,故最终得4分。

2015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4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24. 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思路点拨

这道题是浙江省暂别《论语》后的新命题,选用了朱熹关于《孟子》的一段注释,也是对名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解读。

题目要求同学们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难度不是很大。句中已经详细地解释了:“知言”有“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的功能;“养气”有“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的功能。既然是概括,则需在语句上精简,如将“于天下之事无所疑”精简为“于事无疑”。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已经明确要求从画线句来概括,但阅卷中还是发现不少同学审题不清,有的把概括做成了翻译,有的没有根据画线句来概括,这样的错误都比较低级。

参考答案

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

“知言”部分实际有“明道义”和“于事无疑”两小点,“养气”部分实际有“配道义”和“于事无惧”两小点。其中,“明”有“明确”“明白”“清楚”的意思,“疑”有“疑惑”“疑问”的意思;“配”可以解释为“辅助”“调和”“符合”“匹配”“吻合”等,如果在表述中对这些词义解释错误,酌情扣分。

“知言”和“养气”的功能,全部答对得3分。如果所答不全,比如在“知言”或“养气”部分只答出了两个要点中的其中一小点,得分为2分。

● 【答题实例及评分】

知言者,心里有知识,天下的语言没有不知识的,心胸天下;养气者,为养身者,养性者,有大作为。

此答案最多得1分。这位同学审题不清,没有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而是对画线句前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把“知言”解释成“心里有知识”,虽不够准确,但与“明道义”意思相近,最多可得1分。“天下的语言没有不知识的”有语病,句意不明。“养气”的功能主要是“匹配道义,于事无所惧”,这位同学将其理解为“养身养性,有大作为”,是不准确的,这个点不能得分。

知言可以让自己明白道义,于天下事情没有疑虑;养气可以支配道义,不恐惧天下事。

此答案可得2分。对“知言”功能的理解,概括成“明白道义”“于天下事情没有疑虑”是正确的;对“养气”功能的理解,概括成“不恐惧天下事”是正确的,但“支配道义”理解有误,此处“配”应是“辅助”“调和”“符合”“匹配”“吻合”之意,故扣1分。

知言:明白道义,释疑天下之事;养气:践行道义,不畏惧天下之事。

此答案可得2分。对“知言”功能的理解,概括成“明白道义”是正确的,但“释疑天下之事”的理解略有偏差。原文中是“于天下之事无所疑”,“释疑”则是消除疑问。

对“养气”功能的理解,概括成“不畏惧天下之事”是正确的,但“践行道义”理解有误。

猜你喜欢

琵琶老头分析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加年华
老头与丫头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傻老头生活派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窈窕淑女琵琶妹
倔老头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