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方法
2015-10-31刘苏波
刘苏波
(岭南师范学院基建处 52404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方法
刘苏波
(岭南师范学院基建处524048)
针对传统施工进度管理无法优化配置资源的问题,研究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建立了施工进度管理优化模型,并采用先进的集群智能优化算法即粒子群算法搜索模型的最优解,设计了新的拓扑结构。
施工进度;粒子群算法;进度管理;优化方法
1 施工进度管理问题分析
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进行施工进度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进度计划缺乏优化
对于小规模工程,管理者缺乏重视。对于大型工程,人工方法又无法解决工期长,存在各种意外情况的问题,无法制定优化的、科学地进度计划。
1.2进度计划没有考虑实际情况
人工方法难以准确核算工期,因此制定出的进度计划水平低,不能如实反映施工状况以至失去指导作用。
1.3进度计划缺乏可行性
传统管理方法容易造成制定的计划过粗或过细。一旦发现作业延误,将难以挽回。
2 施工进度优化管理数学模型
施工项目发生的总成本主要集中于组织、管理正式工程的施工阶段,而这一阶段所投入人力、物力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达到业主认可的各阶段进度目标。因此,将施工进度优化的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约束条件为施工工期与所能投入的人力、资源与工期。
(1)第一阶段工期优化模型
式中:T为工期;ti为分项工程的开工日期;di为分项工程的工期,i=1,2,…,n;n为总的分项工程署;C为整个工程的直接费用;tj为分项工程j的开工日期。
(2)第二阶段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式中:P=∑[pt(tj-ti)]+∑[pr(Rkq-bk)]。lk为第k种资源实际值与其总均值只差的和,P为总的惩罚值,pt为各分项工程的先后关系被破坏时的惩罚系数,pr为资源需求超过资源供给时的惩罚系数。wk为第k种资源的权重,Rkq为第q天第k种资源的总需求量。
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
基于PSO算法的施工进度优化过程具体为:
首先随机的初始化一个粒子群(随机解),在每一次的迭代中,每个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实现更新自身:①粒子本身找到的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叫做个体极值点(用pbest表示它的位置);②整个种群到目前为止找到的最优解,叫做全局极值点(用gbest表示它的位置),然而局部PSO算法不用整个种群,仅用种群中的一部分邻近粒子,所有邻近粒子中的最优解就是局部极值点(用lbest表示它的位置)。
粒子i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可以用D维向量表示,位置表示为Xi=(Xi1,Xi2,…,XiD)
速度表示为Vi=(Vi1,Vi2,…,ViD)T,其他的向量与之类似,其速度和位置的更新方程为:
每一维粒子的速度都被限制了一个最大速度Vmax如果某一维速度更新后超过用户设定的Vmax,那么这一维的速度就被设定为新的Vmax,粒子群优化算法把每个可能产生的解表示为粒子群中的一个粒子,而每一个粒子都有自己的速度向量和位置向量,每一个位置都表示一个参数值,因此,对于一个N维优化问题而言,在N维空间中的每一个位置的粒子都表示了优化问题中的一个解,而位置就代表等待接受优化调整的参数。
分配序列可表示为
采用的拓扑结构为Ring拓扑结构。它的节点间拥有最少的边,信息在这种拓扑下流动缓慢,这反映在算法中,搜索空间的不同区域可同时被搜索,这是由于一块区域的成功搜索,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传递到拓扑结构的其他地方[2]。
4 实例应用
以河道疏浚工程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效果。该工程包括主坝工程(工程1)、副坝工程(工程2)、挖沙工程(工程3)、开流工程(工程4)、新建孔深孔闸工程(工程5)、石滩挖掘工程(工程6)、河道分岔改流工程(工程7)。整个工程周期长、耗资大、施工工序与物资需求复杂,因此需要对施工进度进行优化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缩短工期。采用本文提出的PSO算法以施工项目进度控制为主线,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进行全局优化管理,给出工期优化方案。选择该方案将在投资额等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整个施工工期由202个月缩短为187.1个月,压缩了6.14%的工期(计14.9个月),并且在有限物资资源约束下,以合理的开工逻辑顺序完成了主坝工程、副坝工程、300t挖沙工程、5km开流工程、新建孔深孔闸工程、318平方石滩挖掘工程以及1km河道分岔改流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优化效果显著。
5 结论
本文首先建立了施工进度管理优化模型,并采用先进的集群智能优化算法即粒子群算法搜索模型的最优解,设计了新的拓扑结构提高施工进度优化精度。运用实例对所提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结果说明所提方法能够显著缩短施工工期,具有显著的资源配置优化效果。
[1]王锡勇,王鸿雁,张兴千.试论项目管理中施工进度的管理[J].中国建材科技,2009(03).
[2]吴霞,罗新艳.建筑施工进度的管理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2013(19).
TP18
A
1673-0038(2015)28-0160-01
20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