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闽侯县博物馆方案设计
2015-10-31吴可
吴可
(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浅析闽侯县博物馆方案设计
吴可
(福建省建研勘察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01)
本文简要介绍了闽侯县博物馆的设计思路,着重解读闽侯无形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有形的传统建筑形式,并结合功能要求,在设计中予以应用,将博物馆定位成一部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典著,使民众在参观浏览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本方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体现现代建筑思想,并对博物馆建筑的采光、防盗、展品保护等技术措施予以综合考虑进行建筑设计,具有前瞻性。
博物馆建筑;传统建筑形式;现代建筑思想;整体设计
1 项目概况
闽侯县博物馆位于闽侯县城新区10号路东侧,甘蔗街道冾浦河以南,占地20亩。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5035m2,建筑主体为4层。
基地略呈梯形,东北面朝冾浦河,间隔24m宽规划路,西北面临建设中的闽都民俗园,间隔县城新区10号路,西南面临16m宽规划路,南面靠近闽江,东面为高层高档住宅区。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用地面积13335m2,总建筑面积:15035m2,建筑占地面积:4893m2,容积率:1.13,建筑密度:36.7%。
2 设计构思
闽侯县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历史名人众多,有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还有十八重溪、旗山等自然名胜。本方案着重解读闽侯无形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有形的传统建筑形式,结合功能要求,将博物馆定位成一部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典著,使民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熏陶(图1)。
图1 鸟瞰图
闽侯县不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同时也是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经济综合实力在福建省“十强”之列。从“保存过去、着眼现在、展望未来”的作用来看,闽侯县博物馆不仅要展现闽侯的过去,更应该多角度地展现闽侯今天的成就和未来蓝图,引导民众珍惜现在,积极进取,再创辉煌(图2)。
3 总体布局
3.1功能布局
由于基地面积的限制,本方案采取集中式布局,留出足够庭院空间用作疏散、绿化等,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建筑西北面保留50m以上的开放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临河视线,入口广场布置在基地的西北侧,靠县城新区10号路,并以10号路为主朝向。在入口广场布置石柱、雕塑等文化艺术品,让观众在进入建筑前就开始感受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图3)。
图2 夜景透视图
图3 总平面图
3.2交通组织
博物馆参观的主入口位于基地西北面,即观众的交通流线主要从县城新区10号路进出,结合建筑前的广场,提供人流聚集的场所;机动车不进入内院广场,停在主入口广场前,尽量避免与人行流线交叉。贵宾通道与普通观众流线合理隔开;办公研究及文物藏品等内部交通流线与观众流线分开,内部出入口设在基地东南侧。
3.3绿化景观设计
借鉴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沿主入口广场设置半通透的围墙,将民俗园和冾浦河等城市景观引入博物馆中。广场设计竹林、水池等景观小品,利用传统元素组合成的庭院,营造远近相辅、内外交错的景观。
4 单体设计
4.1脉络分明的功能布局
博物馆由展品陈列区、技术办公用房、藏品库区和观众服务设施等部分组成;设计的宗旨是使各个功能区布置合理,内外、动静的分区明确,各区相互独立又联系方便。
其中陈列区是对观众开放的展示区,是博物馆的核心,按照展陈文物对外开放程度分别设在不同的楼层和不同位置:城市发展演示厅位于最靠近入口门厅的一层核心区,报告厅与临时展厅也安排在一层,并且有独立的出入口以及辅助空间;二三层以文物展陈空间为主,四层布置开放式培训区。
藏品库区与观众活动区相互独立,之间设有缓冲空间及独立出入口;珍品库在普通库房设计的基础上采用高级别的防盗措施,由尽端式通道出入。技术办公用房主要布置办公、会议、安保、研究等功能,该区与展览陈设区相互联系协调,独立设置的出入口安排在一层南侧,与藏品库区联系方便,与观众活动区分隔设置。
4.2循序渐进的流线设计
博物馆交通流线分为参观流线、藏品货物流线和后勤流线。对外参观流线作为博物馆的核心流线,通过引导提示等手法,构建高效便捷的参观流线体系。主入口大厅内的直跑楼梯是观众流线最主要的垂直交通部分,观众可以顺着该楼梯从底层的城市发展演示厅到二三层的文物展示厅,再到四楼的开放式培训,便捷地进入各个展陈厅。
藏品流线:由一层独立设置的入口装卸平台到达藏品库区,库区内通过单独设置的货梯进入不同楼层的各个库房和展厅内,保证了展品的直达性和安全性。
技术办公区的内部员工流线由一层南侧设置的出入口进入,有独立的交通通道,避免与外部参观流线的交叉与干扰。
另外,博物馆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趋向多元化,除收藏、展示、研究与教育外,还拓展了包括对外学术交流、藏品租借、商展等功能,因此在本方案设计中关注这些功能空间交通流线所需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学术报告厅、临时展厅的交通流线设计中,设置了开敞内廊等休息空间对不同功能进行隔离与过渡,既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
4.3和而不同的空间构成
博物馆空间组织中主要考虑公共活动空间和展示空间组成,本方案设计中同时考虑到博物馆的功能要求和基地条件的特殊性,创造出和而不同的空间。
长方形的入口大厅不仅仅作为空间组织的核心,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将门厅长边向东北向延伸,透过玻璃幕墙将入口广场的传统庭院及基地东北面的冾浦河沿岸景观引入门厅,使它成为观众人流集散的枢纽和观众休憩和临时展示的场所。门厅上方采用挑高上空方式,使门厅空间更加大气,也增强了直跑楼梯的引导性。
展陈空间采用规整的柱网和开敞的空间设计,提供高效、灵活的空间。为了创造宽敞的展陈空间,将展厅内的柱距加大,使每一件展品都在宽敞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展示,为观众参观展品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加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视觉互动联系。
文物库房与内部技术办公用房围合的庭院空间与观众活动空间相互独立,获得相对安静的环境。在创造特色空间时多处借鉴了传统建筑围合的处理手法,特别是灰空间的塑造、引入室外自然景观,或庭院人工景观等,创造传统“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
4.4寓古于今的外观设计
本方案建筑外观尊重闽侯当地的地域特征,具有传统建筑的韵味,同时又体现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思想,注重功能性与技术性。在借鉴传统建筑元素时并没有直白、生硬地套用,而是从尊重传统的角度出发,在理解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注重表达传统文化意境。对一些建筑元素及手法进行简化、抽象,有机结合。在本方案设计中体现为:
(1)传统建筑的形式被简化了,如屋顶形式富有传统建筑韵味,同时局部采用现代钢结构建造,既表达了现代建筑材料的力学特性,同时又具有遮阳的节能作用。
(2)建筑细部的设计也借鉴了传统手法,如虚实对比的围墙和入口门罩,随直跑楼梯上升的侧边墙同时作为展示墙,既有传统浮雕墙的韵味,又暗示着闽侯昙石山史前文化分层积淀,后经考古发掘逐步展现在世人眼前,使观众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闽侯的历史文化。
(3)建筑体量层层缩进,显得稳定、庄重。
(4)建筑色彩以灰白色为主,与建筑周边的水体、绿化相互协调。
5 节能环保
5.1建筑布局
结合闽侯县的气候特征及基地条件,采取南偏东建筑布局,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5.2开窗方式
方案重视降低空调负荷,在不影响博物馆使用功能和保护藏品的前提下,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的窗体系,局部公共活动空间的立面采用可开启玻璃幕墙。
5.3天窗
在局部区域采用内院形式,并结合天窗遮阳控制日照强度和时间,改善集中式平面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当室内光线不足时,玻璃顶百叶打开引入更多的日照;而日照过剩时可通过调节遮阳百叶,增加反射,降低照度。
5.4坡屋顶
建筑顶层采用传统的坡屋顶形式,即环保经济,又体现了地方传统特色。
6 室内展厅照明设计
6.1光质要求
照明灯具使用光谱组成接近天然光,由于白炽灯缺少短波光线,荧光灯缺少长波光线,故宜将两种光源混合使用。
6.2展厅照明
采用半间接照明均匀照明室内,用直接照明加强陶瓷展品的照明,控制室内照度分布,设置临时辅助灯光的安装装置。
6.3展柜照明
柜内照度为一般照度的2~3倍,处理好隐藏光源、扩散光线及散热等问题。
7 防盗对策
7.1出入口管理系统
馆内各区域采用防盗管理系统。
7.2识别防犯系统
综合防犯系统与监视器进行联动防犯。
7.3珍品及珍品库
第三年夏天的时候,温简在街上遇到了夏小春,再后来的第二次见面是夏小春提出来的,她是来送请柬的。温简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面对烫红的请柬时她还是听到自己心里嘭嘭嘭的声音,肺就似快要炸开来一样难受。
采用密码、IC卡、指纹核对等防犯技术。
7.4安全防范系统
设置一套电视监控装置,各主要出入口及需监视的通道、重要场所以黑白摄像机为主,各主要出入口处设置彩色摄像机,在底层监控中心可集中监视,系统采用矩阵切换网格。电视信号可在多媒体电脑上现实,在财务、珍品库、机密资料等具有防盗要求的场所设置红外线报警等防入侵报警探测器,报警设备与监控设备联网,报警时自动打开对应区域的摄像系统并录像取证。
8 展品保护对策
8.1基本方针
防水、防潮、控制温湿度是保护展品的着重点。
8.2温湿度、露水对策
8.3防尘对策
使用带有活性炭隔膜的空调机,有必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滤膜中的尘埃无法清除,先用布去除其静电,并且在一定时间内清除尘埃。
8.4防止暴晒对策
在采光玻璃上贴上防紫外线隔膜,防止藏品受紫外线辐射损伤。
8.5紫外线对策
普通文物库房、珍品库及展厅采用清除紫外线的日光灯。
9 结语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博物馆形式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参观者与展品更好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的服务参观者,闽侯县博物馆设计方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建筑技术,体现现代建筑思想,并对博物馆建筑的采光、防盗、展品保护等技术措施予以综合考虑进行建筑设计,具有前瞻性。
[1]邹初红.浅议建筑中的空间营造[J].皖西学院学报,2007(06):3.
[2]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N].中国文物报,2005.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J].南方文物,2003(3).
TU242.5
A
1673-0038(2015)27-0020-03
201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