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平衡传承文化——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迁建工程

2015-10-31祝志根徐飞

建材与装饰 2015年15期
关键词:校区步行山水

祝志根 徐飞

(1.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山水平衡传承文化——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迁建工程

祝志根1徐飞2

(1.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山水平衡,传承文化的规划构思、一心、一带、二轴、四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以人为本”的复合型功能分区、完整便捷的人车分流交通系统、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以人为本;人性化;城市山水;生态;可生长;开放型;多样化

1.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迁建工程。建设单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地点位于富阳市富春街道富阳市高教园综合体内,东接高科路,南临学院路,北面为绵延山体。

新校区占地面积500亩,在校生规模近期5000人,远期7000人,总建筑面积为270431m2(含地下室面积31001m2),容积率为0.71,绿地率为35%。建设项目共包括:学生宿舍、教学楼、医药大楼、综合实验楼,人文信管大楼,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和行政楼、活动中心、后勤综合楼、卫生所等(图1)。

图1 

2 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2.1规划构思—山水平衡,传承文化

2.1.1城市山水校园

滨江学院新校区位于具有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自古以来名人辈出的富阳境内,基地背靠大山,视野开阔,既有山野情趣,又在杭州与富阳城市近郊,因此,本设计力图营造一个具有城市特质但又有山水特点的校园,以此来加强并唤起对校园空间与城市生活的美好记忆,并加强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以此来促进校园的活力。城市与山水,现代与传统,是永远的矛盾统一体。

2.1.2大气恢宏的校园

大学生活虽然短暂,但却是人的一生中最具价值和纪念的生命过程。好的大学校园,应该是让学生和进入者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惊鸿一瞥或叹为观止的。既能让学生终身为之自豪,同时也有国度和地域和时代和校园文化特征。一个大气恢宏的校园前广场将融合于礼仪,纪念,观赏,展示等各种功能于一体。

2.1.3人性化校园

好的校园规划应致力于步行距离的控制和步行环境的营造,校园规模的扩张不能以牺牲步行为代价,创建一条便捷而令人愉悦的步行街道是校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本规划中,如何在校区内营造一条贯通始终的学生交往通道是本设计的要点之一。

2.1.4生态型校园

新时代的校区规划应着力营造一种人文化的自然,使自然环境成为校园生活场所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校园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该基地的地理自然环境使这种生态性的营造变得更加具有独特性。

2.1.5可生长校园

规划需具备一种富有弹性姿态对校园建设进行控制,使校园的发展具有可生长的特征,可以灵活地面对将来可能的变化。设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预留给学校一定的发展空间。

2.1.6开放型校园

新的校园型大学的概念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即设计与规划处于城市近郊,并与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的校园。提倡的不是封闭,而是交织;不是独立,而是融合。

2.2总体规划结构——心、一带、二轴、四区

校园共有两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南面的学院路上,次入口位于东边的大学路。校园里一条线形景观步行街串连校区南侧的生活区、公共资源区以及学生生活配套区,各个功能区块紧密联系,隔而不断,其内部空间又具有各自的环境特色,形成多元共存,各得其所的综合结构体系。

校区内形成“一心、一带、二轴、四区”的校园空间结构:

一心:由图书馆及行政楼、师生活动中心、思恩湖和广场围合而成的校园中心区。

一带:生活区、公共资源区以及学生生活配套区之间形成一条贯通整个校区的带状曲线形步行带。

二轴:分别是南北向的校园礼仪景观轴和东西侧的人行景观轴。

四区:形成四大功能区,分别为教学区、公共资源区、学生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

2.3功能分区——“以人为本”的复合型功能分区

高等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校园规模的发展,使严格强调各大功能分区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使用要求,本方案所采用的是体现“以人为本”,倡导各功能区域之间相互交融的复合型功能分区方式,进行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功能分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活动,创造社区型的校园氛围。

2.3.1公共资源区

校区的中心位置,包括图书馆、师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等,便于各学院学生到达和提供对外开放。

2.3.2学院教学区

位于基地西南行政礼仪景观轴两侧,功能分区与院落布局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中“授”的作用,又强调课外生活中“学”的作用,并能适应校园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从而成为最适应学校发展的校园规划布局。

2.3.3学生生活服务区

位于基地西北角,基地的最高处,区域内设置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体育活动区:位于基地东北角,与南面的教学区和西面的学生生活区毗邻,方便学生活动,随着未来发展,也可考虑设置临时出入口,便于对社会开放和资源共享(图2)。

图2 

2.4道路交通——完整便捷的人车分流交通系统

2.4.1车行

机动车干道沿校区外围和中心区内环设置,不直接进入各功能区内部,保证各行走系统的完整性。

2.4.2人行

以一条曲线形的主要步行街道空间为骨架,并利用一系列广场、平台、绿化步道等景观元素,创造出与绿化水景紧密相融的步行空间,并延伸至建筑院落空间内部,在建筑群体之间建构出丰富的步行网络。

2.4.3非机动车

非机动车是校园内重要的交通工具,具有在上下课和课间两个时段瞬间集中的特点,其车流主要通过中心步行街区域解决,很好地避开了课间车行主干道上的交通压力。

2.4.4停车

设置集中地面停车场和局部地下停车库。校区西面边界处设立了地面集中停车场。图书馆、第一食堂、后勤综合楼和体育馆等下面分别设置了地下停车场。

自行车停放采取就近安排的方式,在教学区设于公共教学楼半地下车库中,在宿舍区停放于宿舍底层半地下架空处。

2.5多样化的交往空间

学校里的年轻人思维活跃,朝气蓬勃,渴望通过相互间的交往释放激情。校园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交往空间促成这一现象的发生,这种交往包括室内的,室外的,也包括正式的,非正式的,是平面的,也是立体的。

2.5.1教学区交往空间

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不应该是强制的、刻意的,而是自由的,尊重人的。各个学院建筑之间通过街道和院落的形态联系直接,有别于集中式的中心感强的形态,它强调人们在街区内随意的漫步休闲,而不是刻意甚至是强行的组织、引导等。人们自由的选择出行方向,这是一种尊重人,方便师生的设计方式。

以步行为主的街道空间将现有的学院连接起来,其内部空间在竖向上随自然地势的起伏有高有低,在横向上随建筑界面的转换有收有放,同时,面临街道的柱廊、平台所营造的半室外空间为交往提供了更多可能。

行走其间,曲折变化的场景不断展现在眼前,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和交融,而这种室内外空间的通透与流动性也正是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

2.5.2学生生活区交往空间

学生宿舍相互围合而成数个面向公共步行道的休闲院落,学生活动中心、食堂、运动场穿插在院落组团之间,使交往的场所变得更加丰富,可能是在草地上,饭桌旁,酒吧里,球场边,这种气氛轻松的非正式交往方式更得到年轻人的喜爱。

2.5.3建筑内部交往空间

建筑内部利用平台形成多处交流空间,年轻人课余在此得到片刻的休闲和心情的放松。

2.6竖向规划

因为该基地为山坡地,西北角高,东南角低,前后高差有二十余米,因此主要车行道最大控制在3%以下,主要在2%左右。

校区从南到北呈向上的趋势,符合中国传统的背山面南好风水。单体建筑均根据地形做了高差设计。

地势最高的西北角放置学生公寓,每组形成台地便于建造和节省造价。东北面相对平整的地块布置体育场,有利于节约场地平整和减少土方量。

东南角既相对平整同时也是中国山水理念中聚气的位置,因此规划中将公共教学楼和人文信管大楼放置于此。

西南角放置医药大楼和综合实验楼,既能使实验室产生的气味不在校园盘旋,同时也有利于两栋相似的大楼的一些功能相互穿插。

图3 

TU244.3

A

1673-0038(2015)15-0020-02

2015-3-20

猜你喜欢

校区步行山水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爱在一湖山水间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山水》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