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卫星能做什么?
2015-10-31贺鹏梓
+ 贺鹏梓
小卫星能做什么?
+ 贺鹏梓
随着诸多互联网巨头和投资人士进入小卫星领域,一大波新的小卫星正在袭来。这或许是第二次小卫星浪潮。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这轮小卫星浪潮中,科研实验的味道淡了一些,商业化的气氛却很浓郁。那么,小卫星能做些什么?
一、对用户
对用户来说,大卫星能做的,小卫星也能做,有时甚至做得更好。
今天的应用卫星在通信、遥感、导航、气象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小卫星也可以,尤其是在通信和遥感领域。小卫星能够提供更好的时间分辨率和全球覆盖能力。这已经为很多星座的实际运行所证明。至于气象,它的基本运行模式和遥感非常近似,只要有用户提出需求,气象小卫星星座也不是不能实现的。
新一代小卫星星座的制造和发射成本更低,意味着生产或者传输信息所需要的成本更低。用户也可以用更低的费用拿到自己想要的服务,甚至于低到普通民众也可以购买的程度。这或许是航天史上又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航天服务不再高贵冷艳了。
二、对航天制造商
无论卫星制造商还是火箭制造商,都要认真考虑自己的未来了。小卫星对传统航天制造模式来说,是摧毁性的因素。按照几个全球星座的招标计划,整个星座的制造成本只相当于一两颗传统大型卫星。或许大卫星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更宽的频段、更长的寿命,但小卫星一样可以逐步朝这个方向演进。
如果我们看向传统产业,可以拿汽车业做一个类比。当今的传统航天制造商相当于在制造豪车,劳斯莱斯、法拉利、布加迪……都是些如雷贯耳却与大众无缘的东西。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是那些经济型的车厂。需要知道的是,上述豪车品牌多数都是大厂的子品牌,从产业结构来说,是拿来做点缀的。我们的航天制造企业,打算做哪一种呢?
三、对终端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小卫星的普及、星座的大规模部署,也意味着应用终端的平民化和服务流程的平民化。动辄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终端,漫长而复杂的数据申请周期,在这样的市场里不再有容身之处。在小卫星星座的浪潮之下,用户终端会空前简化。今天已经广泛使用的直播卫星接受终端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甚至可以在路边摊和杂货铺里看到出售卫星天线的场景。
或许,除了一些必要的器件——例如天线和卫星终端的多数功能会逐步融合到通用平台上,例如手机、平板这样的个人设备。
而卫星服务的提供也会逐步融入大众信息服务,融合到通信套餐和位置服务中。人们在享受通信和地图服务时,不再需要专门从卫星公司申请,直接从本地的服务商那里就可以得到融合了卫星、地面移动、云计算、云存储等功能的服务。
四、对投资者
我们还是用汽车业作为例子,投资者现在得到了一个空前的机会,一片广阔的蓝海出现在眼前。谷歌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甚至声称,星座服务的潜力甚至和谷歌现有的规模一样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卫星产业的规模如果扩大到当今互联网产业的程度,需要何其庞大的投资,又会有何其庞大的收益。
当然,投资界可能对这种新兴事物缺乏知识。上一轮互联网热潮崩溃时,同样有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因此,投资界在不能错过机会的同时,也应当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有人曾经问过“视频星座的商业模式是什么”,的确,一种仅仅是看起来好玩的东西不一定能带来回报,有庞大用户群的东西却是一定能盈利的。
五、对政府
对于政府,星座最大的问题就是国际化。卫星是全球运行的,任何一个企业只要打算进入卫星行业,就必然面临国际问题,包括频段分配、数据分发、收费、结算与纳税等等,这可能是很多创业型企业不曾想到也难以应付的。这时候,政府的立场是什么?是积极为卫星企业提供服务,还是庸政懒政不作为?
我们前文已经提到,小卫星产业的潜力极为庞大。这能为政府带来就业率、税收和区域发展的业绩,简单说就是政府支持率。因此,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积极推动小卫星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制造还是服务,甚至物流和分发,都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