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驰骋千年说娄烦

2015-10-31陈更生冯佩芳

文史月刊 2015年9期

陈更生 冯佩芳

娄烦县是山西太原西北远郊县,东依古交,西邻方山,南毗交城,北与静乐、岚县相连,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晋西北高原的厚厚黄土,奔流不息的母亲河——汾河,千百年来孕育了这里的勃勃生机。大漠边塞,秦汉关山,铸就了这里的不屈品格和博大胸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历史沿革

娄烦这一名称源自我国古代楼烦国。史载:“周王绘图有楼烦国”(《晋乘搜略》卷三十二),国人精骑射。春秋以后逐渐强盛,灭鬼方,逼代郡,近匈奴,成为与秦、晋、燕等中原诸国相对抗的势力。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晋国内乱,楼烦趁虚南下,尽占今娄烦全境,并借此水草丰茂之地据守一方。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楼烦,楼烦归赵。秦统一后,楼烦归秦。隋初置楼烦监牧,大业四年(608年)置楼烦郡,统静乐、临泉、秀容三县,隋末废置。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置楼烦监。唐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并置宪州于楼烦监,领天池、玄池、楼烦三县。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楼烦废县。明设楼烦镇,并设巡检司,清沿明制。此后到1971年4月,娄烦属静乐县。1971年5月,国务院决定重建娄烦县,属吕梁地区。1972年4月划归太原市。有人考证在明、清时代,楼烦之“楼”改用为“娄”,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斗转星移,岁月悠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建制几经兴替,隶属几多变迁。漠北边荒远,胡天塞云高。大漠孤烟起,羽檄交驰急。多少起干戈玉帛,多少回悲欢离合,随着胡笳节拍,和着羌笛悠悠,融入绵延起伏的群山万壑间,汇于奔腾不息的汾水激流中。夕阳下,古老的城墙雄浑粗犷;秋风里,朴实的寨堡如泣如诉。大漠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往来征战,渗透融合,共同铸就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文化

(一)娄烦县新石器大遗址群及古楼烦国

早在原始社会,娄烦境内就居住着原始人类。这些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汾河流域。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以及山西省考古专家在娄烦县汾河流域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称为“娄烦县新石器大遗址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山城峁、河家庄、童子崖、羊圈庄、西街、盐市崖、西果园、阳坡湾、烧炕嘴、新良庄等古人类活动遗址。其年代是距今大约4000至6000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以新石器中晚期为主。既包括了省外的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等文化内涵,又具有山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娄烦境内,北起东六度、步斗,南到罗家曲,东起庙湾、羊圈庄,西至米峪镇神童岭200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有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并且各具特色。

春秋战国时代,娄烦一带为兵家争夺之地,先有强悍的楼烦国南侵中原,后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三胡”,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剧烈碰撞中又相互交融。“楼烦古城遗址”就是一处内涵丰富、布局严格的古代城池遗址,遗址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城东沟村。古城呈长方形,东高西低,东西约1200米,南北约600米,周长约3500米。现存城垣呈“Π” 形,蜿蜒曲折。古城东南角是古城最高点,这里有夯土台遗迹,为建筑台基。现裸露于地表部分的南城墙,已被南川河冲刷成东西两段。从裸露部分可以看出,城墙版筑而成,层次明显,夯层厚度最大0.12米,最小0.09米,一般均在0.1米以上。采用平夯和圆形杵夯,夯窝直径0.06米,夯面密集平整。墙体大部分用黄土夯筑,土质较纯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因水利工程建设,在这里人工挖掘河道时,暴露出文化层,出土了大量的地下文物。出土器物有:陶盆、陶罐、陶鼎、青铜戈、箭镞、被射入箭头的战马骨骼和人头盖骨等。城址的年代被专家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 “楼烦古城遗址”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融合统一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2013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纪初,娄烦县境内发掘一处古代贵族墓葬群,专家认定其建成时间为战国时代。墓葬群共有9座墓室,长4米,深4.1米。墓室棺椁已腐,骨骼保存完整。其中一座墓主骨骼为曲肢葬,较为特殊,有8座墓葬有随葬器物,共出土55件文物,有青铜剑、青铜带钩、青铜车軎、陶鬲、陶鼎、陶匜、陶盘等。其中带有原始龙纹的彩绘陶壶较为罕见。另有一柄青铜剑残长44厘米,最宽处5厘米,柄长11.7厘米,剑刃仍很锋利,造型与工艺较为少见。

这些出土文物说明,早在2000多年以前,这里既是征战之地,又是文化交流融汇之地。

(二)“楼烦骏马甲天下”

娄烦古代森林茂密,水草丰茂,气候温和,适宜放牧,盛产良马,从汉代起就被列为皇家牧苑地。史料记载,汉武帝得神马于楼烦周洪山渥洼泉。隋炀帝设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监牧,为隋朝北部边疆军马的重要来源地。唐朝设楼烦监,并置宪州,统楼烦、天池、玄池三处监牧地。《旧唐书》载:“龙纪元年将置宪州于楼烦监”。《新唐书》载:“宪州下本楼烦监牧。”各个监牧地中楼烦马最为著名,时有“楼烦骏马甲天下”之誉。清人夏骃所著《交山平寇本末》也提到娄烦“山之饶者,颇富林木,多产良马。”今天娄烦县带“马”字的地名仍然很多,如马家庄、马家岩、马道沟、走马湾、策马、老马坪等等,都与历史上楼烦牧苑地有关。

(三)娄烦与西游记传说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大约成书于明朝中叶,但在此之前西游记故事就在娄烦广泛流传。娄烦有不少古庙寺钟铸有唐僧师徒取经图。铸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九月的下舍村(今米峪镇乡下石村)华塔寺钟,高1.2米,钟上部八个面分别记载着铸钟的时间、人物、村名、功德主等。下部有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凸形铸图,清晰逼真,栩栩如生。同样,娄烦境内龙和山清凉寺寺钟也有唐僧取经铸图,此钟铸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从清凉寺碑刻记载看,有更为丰富的西游记内容。

龙和山位于娄烦县马家庄乡大圣堂村西南,海拔1805.9米。龙和山附近有花果山,因此有人也称龙和山为花果山。从清凉寺寺钟上所铸文字“夫龙和山者唐朝所建大定年重修清凉圣境”看,该寺始建于唐,金大定年间(1161-1189)重修,明弘治十一年也予重修。清凉寺不知毁于何年,但是堆满破碎瓦砾砖块的废墟至今还在。废墟旁还保存着一座用方石砌成的八卦小庙,人称“猴王庙”。庙内有孙悟空石刻雕像,雕像背后是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菩提祖师的石壁线刻画像。庙外石壁刻有《重修清凉寺记》碑文,文字已模糊,其中“静乐城南花果山清凉院历年纪久”和“圣帝齐天”犹可辨认,碑记注明此碑刻于大明正德己巳年,即正德四年(1509年)。庙前立一通石碑,碑上阴刻篆书“东圣神州地,悟空旧居址”。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华塔寺、清凉寺铸钟均在吴承恩出生之前,说明早在明弘治年以前,西游记的故事就在娄烦广泛流传。

在娄烦,一些自古流传下来的村名、地名及传说,不少与西游记的故事密切相关。花果山上有水帘洞,山下村庄有大圣堂、潘家庄、道人沟、大娄(炉)则、小娄(炉)则。与这些村名相连的故事,诸如齐天大圣美猴王、西海王母蟠桃会、太上老君炼仙丹、龙和晚照斗悟空,等等。一个村名一个故事,村里人祖祖辈辈耳熟能详。潘家庄村还有孙大庆练猴兵、啸聚山林抗官府、兵败出家取名“悟空”的古老传说。根据这一系列的传说故事,有人考证孙悟空的原型是娄烦人,娄烦是西游记故事的发祥地。《西游记》故事在娄烦民间的传说已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色记忆

中国革命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山西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的创始人高君宇,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自幼向往和追求光明。在北大求学期间,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广泛接触进步人士,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被誉为“五四健将”。后在李大钊引导下,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为第一批中共党员。1922年出席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3年参与领导了著名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建党前后,曾领导创建山西省党团组织。中共二大以后协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倾力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6日,高君宇在筹备并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后,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29岁。高君宇短暂的一生,确如闪电般耀亮,划破了旧中国黑暗的夜空。他对党的创建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作,对第一次国共合作,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高君宇的宣传和影响下,娄烦成为我党早期活动地区之一。1936年,红军东征到娄烦,洒下了革命火种。1937年,娄烦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战爆发后,静乐县城沦陷,中共静乐县委同中共晋西北三地委迁到娄烦境内,娄烦成为静乐县抗日民主根据地。其间,我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贺龙、王震、余秋里、廖汉生、张宗逊、李井泉、杨秀山等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在长达八年的艰苦岁月里,娄烦根据地广大军民同仇敌忾,参军参战,共赴国难,共参加抗击侵略者的大小战斗500多次,牺牲英烈2000多人。

其中,著名的米峪镇战斗以其辉煌的一页载入我军史册。1940年6月,日本侵略者集结2万多人于交城山区,对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其中一支是驻静乐城的村上大队。在我抗日军民的强力反击下,日寇扫荡阴谋落空。

6月16日,村上大队在撤回静乐途中,自恃装备精良,行动迅速,孤军深入米峪镇进行烧杀抢掠。我八路军一二○师三五八旅得到情报后,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其歼灭。旅长张宗逊、政委李井泉亲自指挥,调动七一六团、独立四团和独立二支队将敌包围。 17日拂晓,战斗在激烈的枪炮声中打响。我独立四团和七一六团战士沿米峪镇河川在曹家掌、国练村占据两侧高地与敌人展开激烈争夺。持续到中午,河川周围高地全部被我军占领,形成对敌包围的绝对优势。下午3时,嘹亮的冲锋号响起,我军战士扑向敌群,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枪声、喊杀声、武器撞击声,响成一片。我军战士英勇顽强,打得敌人在河川里乱窜。18日,残敌退至国练村,依山梁和一楼房大院困守待援。日军独立混成第九旅团得知村上大队被陷米峪镇后,急忙抽调2500余人增援。我方获悉情报后,命令三五八旅将主力部队迅速转移,独立四团继续消灭国练残敌。到19日,独立四团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将企图逃窜和困守之敌全部歼灭,米峪镇战斗胜利结束。米峪镇战斗共歼灭村上大队官兵700余人,缴获大量轻重武器,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辉煌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晋西北人民的抗敌斗志。

抗战期间,娄烦地区人口4万余人,参军人数达4000余人。广大群众踊跃支前,好房子给部队住,好吃的给战士吃。1997年,廖汉生、张宗逊、杨秀山致娄烦县委、县政府和米峪镇乡亲的信中写道:“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娄烦人民每年为我军筹集400万公斤军粮,先后有4000人参军,有民兵、干部1000多人牺牲,有1000多名群众惨遭敌人杀害。英雄的娄烦人民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亲人的遗体,又义无反顾地投入新的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从1947年到1948年,娄烦先后有2600余人参军。 1948年以后,又有大批优秀儿女奉命西调或南下。到1949年上半年,静乐县南下的地方干部290多名,军队干部107名,其中娄烦地区占到一半以上。

人才辈出

娄烦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如五代名将白重赞,明代贤臣王希曾,清朝廉吏姚士林等等。

白重赞(909—971),五代末宪州楼烦人,一生经历后汉、后周、宋三代。少年从军,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受到周世宗褒奖。五代后期,黄河决堤严重,两岸人民遭受惨重损失。周世宗派白重赞率6万军民修筑黄河大堤,白重赞身先士卒,冒着严寒与军民一起修筑大堤,堵住大程、六合两大决口,不仅治理了黄河,还使大片农田得到了灌溉。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白重赞率军大败汉、辽联军,取得“高平之战”的胜利。后又随周世宗征伐辽国,击败兵盛势大的契丹军,收复了河阳等北方三城失地。宋代建立后,白重赞先后为检校太师、全军马步军教练使、泰宁军节度使。乾德四年(967年)被封为定国公,开宝三年(971年)被封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卒年62岁。

王希曾(1320—1377),字唯贤,号开一,元末明初山西楼烦人。自幼聪慧,7岁入学,14岁就学于寿阳县王克已老先生门下,熟读经史,与祁县吕子诚、平定叶兼山、榆次苏洪九为同窗学友,号称王吕叶苏四才子。希曾于明洪武二十年(1388年)中举,次年赴南京会试中进士,官拜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善工书,好鼓琴,其诗文很有特色,遗笔《红鹤楼》迄今犹存。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号惠帝,亦称建文帝。当时,明朝诸藩王大权在握,专权跋扈,对皇帝构成威胁。因此,王希曾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诸位大臣建议削藩,触及到诸王利益。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兵锋直指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均被灭族。王希曾慷慨赴死,终年57岁。后人赞王希曾:“不扶永乐,死节建文,经国有要,秉直不回。”静乐县城文庙原有碑石铭曰:忠臣王希曾。学友吕子诚挽云:“一统山河属大明,尽忠旧主岂轻生,十年经国宣三德,赤心不愧练子宁,龙和晚照榆梁上,夜听汾号吊我朋。”永乐二年(1404年)王希曾遗骨奉旨归葬故里。现存王希曾墓旁有建于明隆庆二年的青石墓碑,墓碑四周是用砖石砌成的高大碑楼,碑楼上部有“秉直不回”字样,王希曾墓现为娄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士林,清代静乐县姚罗村(今属娄烦县娄烦镇)人,生于耕读之家,自幼聪慧苦读。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经院试中举,乾隆丙辰年(1735年)进京考中进士,任江苏新阳县(今江苏昆山市)知县。在任数年中,他勤廉从政,体贴百姓,重视道德教养,积极兴办学校,将当时的新阳县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很受百姓爱戴。但是,性情耿直的姚士林不喜欢对上司阿谀奉承,“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因而一直未能升迁。后来干脆辞去县官职务返回家乡。因他上任时接受了前任知县的钱粮亏损旧账,任期内未能还清,回家后变卖祖上遗产,偿还了旧债。新阳父老深感其诚实厚道,其廉洁勤政的故事在当地有口皆碑。

民俗风情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娄烦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历久弥新。其中,各种古会、灯会久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娄烦镇“四月二十五”古会和正月二十五常家坡村放火。

娄烦镇农历四月二十五古会,是全县人民一年当中聚会欢庆最盛大的节日。古会时间七至八天,人数有时多达六七万人。古会内容主要是物资交流和文艺表演。

四月二十五古会历史久远。传说清光绪三年(1877年)严重干旱,进入初夏仍然无雨,农民无法开犁播种。眼看灾荒即至,父老乡亲只好祈求神灵降雨。祈雨的办法是由三个真童男儿挑水,三个寡妇哭天抹泪洗碾子,边洗边祷告:“一不哭丈夫,二不哭儿女,单哭老天不下雨。地上旱得冒了火,庄稼旱成干柴禾。千人心焦万人盼,孤儿寡妇活更难。土地本是宝中宝,有雨庄稼死不了。老天爷呀,快快下雨救命吧!”这一年祈雨后,一连几天还是无雨,三个男孩又去龙王庙哭着求龙王降雨,并说如能下雨即为龙王唱戏谢恩。祷告完毕,果然下了一场透雨,这天正好是农历四月二十五。于是娄烦镇上人们筹钱为龙王唱了七天谢雨戏。此后年复一年,雨戏从不间断,逐渐演变为闻名遐迩的物资交流大会。每逢古会时,远至河北、河南、陕西、内蒙等省区,近至本省河曲、保德、岢岚、宁武、方山、交城、临县等地,四方客商齐聚娄烦。数里长街,货铺林立,商品物资,品类齐全。古会期间,唱戏是很讲究的,剧团非名班名角儿不请。近现代以来,如拉灵儿、水仙花、八岁红、白菜子、元宝黑、丁果仙、牛桂英、贾桂林、王爱爱、郭彩萍、宋转转、小香玉、武忠等都为娄烦四月二十五古会献过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马戏团、杂技团也慕名前来表演助兴。

娄烦县庙湾乡常家坡村过去距娄烦镇很近,村里自明代以来有许多擅长做焰火、扎花灯的民间艺人和出色的灯会纠首(组织者)。所以常家坡村的灯火会在全县规模最大,并且每年都要举行。

常家坡村灯火会在正月二十五,俗称常家坡放火。其源头始于一种佛事活动,僧人念经、放焰火铁炮、挂花灯转九曲等。这种活动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祝福和心愿的一种表达。

常家坡村的灯火会规模大时,要做成4座“架子火城”,每座火城有3间房大。城上做有各色焰火、鞭炮。有锅子火、毛猴撒尿火、起火、平火、炮打灯火、葡萄灯火、李陵碑火、筛筛火、骨牌火等。城中竖立13根高杆,12串连灯火做在12根杆上,正中一根“将军柱”上做炮打灯。村口各搭彩门一个,上挂走马灯、西瓜灯、白菜灯等各色彩灯。灯火会开始前要在一片二三十亩的空地内用黄土拢起长长的九道湾,叫“九曲黄河阵”。到晚9时,三声铁炮鸣响,灯火会正式开始。家家门上挂红灯,放旺火,每家都要去“九曲阵”插上人口灯。一时间2个彩门、4座架子火城花灯齐放,照得天地通明,如同白昼。人们手执花灯,紧跟在念经僧人后面“转九曲”。此时,那“九曲黄河内”万家灯火,如满天繁星闪烁,似火树银花盛开,又像一条巨龙在缓缓舞动。“转九曲”结束后,铁炮声又起,只见放炮纠首熟练地点燃炮打灯,不偏不倚一一打着12连灯及架子火城的焰火、鞭炮。霎时间火花飞舞,葡萄火落地串串紫,毛猴火撒尿点点红,锅子火喷如火焰山,骨牌火吐火字鲜明,李陵碑火最奇特,焰火丛中见碑人。天空中各色焰火,万紫千红;地上人们欢呼雀跃,齐声喝采。僧人的诵经声抑扬顿挫,叭音班的锁呐荡气回肠。常家坡村放火时,附近娄烦镇等数十村,以及远至祁县、太谷、榆次、平遥乃至忻州等地的客商和艺人也要慕名前来观赏,人数最多时可达两三万人。

江河东去,沧桑不老。往昔的黄尘古道,烽火边城,如今已是崭新的乾坤。娄烦这一古老的土地上,一以贯之的是包容、奉献、开拓的品格,世代传承的总是“人间一股英雄气”。这就是娄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