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溟:传媒业的未来必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2015-10-31

中国传媒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媒业传感数据挖掘

杨溟:传媒业的未来必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杨溟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

传媒人集中讨论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应用是第一次,也是个开始,根本上说讨论的还是传媒的未来。我们是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探讨。我只从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角度谈具体的四点思考。在新华网各个部门,类似探索还有很多。

第一,我是谁。相信不用太久,不管是写稿还是演讲,得要刷验证码才能证明自己不是机器人。我本人从事了18年传媒实践和8年传媒教育,现在研究新技术,我也常问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传媒人?行业的边界都打破了,学界和业界都受到冲击。技术发展使人发现原来我们对自己、对生命的了解,和对世界的洞察一样远远不够。在创造人工智能奇迹的同时,人类能够更深地反思自己。

那么我们推出的Star机器人是谁?简单地说,他是基于生物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系统,他可以服务于新闻报道,却不只限于报道。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协作系统。最终呈现是与应用者共同设计、联合定制开发完成的。所以,他具有个性化与开放性的特点,可扩展性很强。所以今天我们也在这里寻求更多的合作者来共同探索。

第二,我们忽略了什么。这两天我们和一些嘉宾聊天时说到,有些成功者看起来道理并不复杂,为什么特别容易被忽略呢?新技术新工具的背后,有它的规律和逻辑。有时确实并不复杂,有些很简单与基本的东西被我们忽略了。今天成功的新媒体或许只截取了一点,把它做好做深。传统媒体的衰落不是因为技术,技术只是暴露了我们的缺陷。所以我们所做的,不是工业级的科技创新、不是基础理论的研究与新技术的发明,是技术应用领域的人文探索,而它在传媒领域恰恰长期被忽略。比如,用户思维背后的数据资源的积累与开发,多年来被漠视和浪费。

第三,为什么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为什么我们判断传媒业的未来必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白硕老师问我,你们搞传媒的怎么搞起人工智能来了?业内外都有疑问。

最近的腾讯和新浪的传媒趋势报告都提到了技术发展趋势,其中不约而同提到的多数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举个例子说明它对传媒的影响。今天我们已经难以为100万读者制作100万个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头版,今日头条林总他们做到了。传统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谁能做得到?人工智能技术。

第四,趋势、机制与模式是什么。趋势是有助于生命的内视与功能延伸的技术。我们会选择这样的方向。生物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就是我们会长期坚持研究的方向。研究院的探索理念是将人工替代与人的功能强化相融合,机器人做助手而不是对手;但仅有方向不够。可实现的模式我们认为是:硬件+软件+服务。我们的传感器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是数据,硬件质量直接关乎数据采集的效果与效率。不仅线下,线上也同样重要。在数据挖掘与精准营销领域,我们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也有智能化的实践,已具备瞬间并发运算能力30亿次和日均百亿级人群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其实就是为这种融合做准备的。我们从传感入手,融合线上数据,实际上是生理、心理数据与行为数据、实时数据与事后数据的整合。

当然,机制是核心。无论对外还是对内,产学研协同、跨界协作的机制是成功的保证。我们的科研就是不同国家科学家与多个团队的携手,我们和用户也是很好的协作关系,所以特别要感谢战马剧组、感谢国家话剧院和李东老师。今天,我们也期待更多合作。

回到传媒。有人说传媒转型就是成为科技企业,我不敢认同。公共品的属性是不能失去的。技术有温度,数字有伦理,传媒有责任,人工智能是帮助我们实现传媒梦想的必由之路。

(本文根据杨溟先生现场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传媒业传感数据挖掘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探讨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发展趋势
数据挖掘技术在打击倒卖OBU逃费中的应用浅析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欧洲传媒系统面面观之瑞士传媒业图景下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某型Fabry-Perot光纤应变计的传感特性试验
高级数据挖掘与应用国际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