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内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思考
——以寿宁县新安小区为例
2015-10-31胡晓婧符小洪
胡晓婧 符小洪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福建福州 350121)
居住区内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思考
——以寿宁县新安小区为例
胡晓婧符小洪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福建福州350121)
居住区的滨水区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建设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和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以福建省寿宁县新安小区新安湖为例,首先分析了亲水性、景观要素整合、生态性与地方性的设计原则,然后从景观结构、场地竖向改造与驳岸处理、植被选择与造型塑造、地面铺装讨论了滨水景观方案设计思想与方法。
设计原则滨水景观设计新安湖新安小区
居住区滨水景观设计是一种涉及滨水景观设计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综合性设计,对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引导居住区生活方式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寿宁县重点民生项目新安小区规划的人工湖——新安湖为例,从居住区滨水的景观结构、场地竖向改造与驳岸处理、植被选择与造型塑造、地面铺装等视角进行探讨,旨在为新安小区滨水景观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新安湖位于寿宁县南阳镇新安小区的西北部,其原始地形为狭长的、向西南方向弯曲的谷地,河床平时水位10-20m不等,宽度在30-80m之间,汛时水位可淹至渔洋路边。根据新安小区规划设计设想(下称“上位规划”),把该河床的形制整体向西南方向偏移,并在西南角设计拦河坝,且适当拓宽河床,两岸设计束水防洪堤,湖面宽度介于20-55m之间。本研究的范围从新安湖及其周边区域,东至新安小区的友苑,西至新安小区的盟苑,南至24米宽市政规划路,北至渔洋路。区域面积为23128.92m2,包括部分水体、小区道路、居住建筑及绿化用地等,其中水域面积占8921.52m2,小区道路面积占3869.81m2,居住面积占3965.20m2,绿化用地面积为6372.42m2。湖滨南侧的地势高差大,最高海拔为585.20m,最低海拔为569.00m,相差16.2m;北侧的地势相对平缓,最高海拔为573.00m,最低海拔为569.00m,相差4m。湖岸两侧的居住小区,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的联排独栋建筑,设计为蓝屋顶灰白墙的外观模式,使建筑与蓝天碧水融为一体。上位规划对湖滨区提出的理念是“显山露水、蓝天绿树”,使湖滨景观与居住主团融为一体,提高居住品质的同时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场所。(图1)
图1 新安湖区域概况分析图
2 新安湖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2.1注重亲水性原则
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是作为水体与实体之间的过度,担负着一种从软质形态要素向硬质形态要素过渡的使命。本文的亲水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入口疏散区向水面凸出部分、喷泉广场和亲水木质台阶的营造方面。入口疏散区向水面凸出的部分可以观水,设计为钢混结构的方形平台,使用者步入湖滨区就可以观赏到最大范围的滨水景观;喷泉广场的设计立于水上,可以实现水上赏水,其周边设计一个用护栏围着的小平台,居民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跳舞及休闲等活动,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身在水中央的感受;亲水木质台阶延伸到水中,是水陆相连的纽带,从而实现从陆地到水域的自然过渡,使用者可以顺着台阶走到水中,享受水带来的清凉触感。
2.2景观要素的整合原则
景观要素包括地形、水体、植被、建筑及构筑物,以及公共艺术品等。新安湖滨水景观设计在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满足小区的功能布局、主要服务区域和人群、完善小区整体规划设计中赋予它的功能和服务要求。具体而言,新安湖的地势整体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地势,利用地势差合理的配植乔木—灌木—地被,使整体景观在空间上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新安小区的整体建筑风格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新安湖的主体景观塑造上也设计成同样风格,为了增加多样性,局部设计延用西方风格;考虑到新安湖的水是活水,汛期则涨,湖域设计成两端窄,中间宽的形式,并且设计地势自北端而向南端逐渐降低,在增加湖域的容水量的同时也加快了排水的速度。而对植被设计的整合主要体现在依据地势、坡度以及滨水绿化带的宽度。配植上遵循从高到低依次种植乔木、灌木和地被的规律。坡度较缓处植花树、绿篱等,坡度较陡处则以高大乔木和地被为主,以此实现固土防灾。滨水绿化带较窄处主要以地被植物的搭配为主,较宽处则设置为纯林景观。
图2 新安湖滨水景观空间结构图
2.3 生态性原则
生态设计指的是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张锋在《张家口大清河滨河区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到德国莱茵河,瑞士的雷维苏河以及日本的三大河流改造方案都遵循了生态性原则,它们的改造理念就是回归自然状态。在本文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时吸收此思想,具体而言,新安湖的场地竖向设计就是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进行挖高填低,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受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绿地系统设计中使用了大量的当地适生树种,如樟树、桂树、柳树、银杏等。本土树种移栽可以较快的适应水土与气候,容易生长,自行繁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然生物循环系统。
2.4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就是要尊重传统文化、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及合理利用原有景观。新安湖的地方性原则体现在对冯梦龙文化的运用和植被配置上。梦龙文化是寿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湖的设计中融入了这一当地要素,在新安湖的入口疏散区设计配置了一个主题雕像水池,雕像设计为冯梦龙塑像,此外,还预设了一座文化展馆,计划展出冯梦龙作品集和相关故事的图文,意在传扬梦龙文化的精神。寿宁县是亚热带山地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合常绿阔叶林植被生长。因而选用寿宁常见的樟树、茶树、银杏树、柳树等喜温暖湿润,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作为主要景观树种。
3 新安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3.1景观结构布局
方案设计构思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类空间。静态空间主要位于西北角方向和东南角方向,即属于私密性空间,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相对封闭的休憩空间。西北角的空间范围在拱桥以西的部分,包括花架,桃花林以及亭子。桃花林中设有一木质结构的通道,与亭子相连接,亭子为仿古的造型。东南角的静态空间主要是指垂钓静思区,设计了木质平台作为垂钓使用,这一平台南侧设置为银杏林,往东南方向设有一木桥,木桥连接垂钓区对岸的一处亭子,亭子四周有各种花树环绕,组成静谧空间。入口疏散区与健身广场之间的路段两侧植有行道树,把这一路段围成了一封闭空间,因而也做静态空间处理。另外,戏语长亭和喷泉广场作为两大休闲娱乐场地,可以吸引集聚较多的人口,相对而言这两处之间的路段就显得较为清净,因而也做静态空间处理。动态空间主要位于入口处的疏散区和中间部分的游憩广场。入口疏散区包括停车场、服务中心、文化展馆以及水池雕像,主要功能是为了疏散人群和提供服务需求。中间部分为游憩广场,包括健身广场、喷泉广场。北侧的健身广场中设计布置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健身广场采用地面铺砖,并设计了一弧形的木质亲水平台,延伸到水面上,呈阶梯状。健身广场边上布置了一座桥,连接湖岸两侧。南侧的喷泉广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的中间为一个喷泉,水池内有5根柱子,池外为铺装阶梯与地面过渡衔接,周边设有一圆形平台,居民可以在其中进行跳舞、休闲等活动。另外,西北角的长亭拟作为当地戏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因而作为动态空间处理。东南方向还设有一处亲水木质台阶,距离入口疏散区较近,人气会较旺盛,也作为动态空间处理。(图2)
3.2场地竖向与驳岸处理
根据新安湖滨水区地势高差分析,场地竖向的设计上遵循下沉式设计思路,由湖中央向湖滨两侧海拔地势逐渐增高,最低处为576.70m,最高处为581.30m。其中南侧公路与湖岸线之间的缓坡最大高差为3.60m,北侧公路与驳岸之间的最大高差为1.70m。本文的滨水景观设计上讲究突出地形的层次感与整体的自然过渡协调。地势高度从两侧的公路向湖中心降低,依据竖向设计对区域的地势进行整治,即挖高填低,使整体呈现出较规则的层次感。
位于水陆之间的滨水驳岸设计分为自然式的生态驳岸和以硬质景观为主的驳岸。在自然式的生态驳岸设计,主要是沿着湖岸线零散的布置3-5块山石,周边可“随意”地布置芦苇,菖蒲等植被,但在布置时要注意疏密的合理搭配,高矮搭配以及颜色的搭配,使整体驳岸景观看起来自然舒适又不失美感。在桥的入口处安排了成簇的美人蕉或者单棵的桃花树,从而凸显桥的位置,同时作为分割空间的一个标志(图3)。以硬质景观为主的驳岸则与自然式相反,注重于现代化的感受和质感,如石阶、木栈道、亲水平台等,在满足人们亲水性的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把水域空间和陆域空间明显的分隔开。
3.3植物景观配置与造型设计
新安湖的植被景观配置主要分为四项内容,即水域绿化、滨水绿化带设计、广场绿化区设计和纯林带设计。植物配置上主要遵循乔木—灌木—地被的配置方式,依据植被造势,凸显地势的起伏,营造空间的动态变化。在主要道路及入口处,植物配植采用“行植”规则式布局,绿地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布局,充分体现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注重植物空间立体结构的韵律感,以求得总体布局的协调。
水域绿化主要就是对湖域植被的配置,本文中水域绿化主要选用了荷花这一植物,配植于喷泉广场和水上通道的入口附近,呈面状分布,植株的数量由岸边向水中央减少,集中分布于几个地点,避免造成过于拥挤的现象。
滨水绿化带设计,需要强调观赏性和休憩的功能,植物布置主要以地被、花灌木,点植少量乔木的配置方法,注意乔木-灌木-地被的组合,还要注意与驳岸石头的搭配。具体而言,在植物配置上,沿园路布置垂柳,大概隔5米植一棵;园路与驳岸之间的过渡带则以草和灌木为主,在草地上布置一些红花檵木等低矮的花灌木,花灌木的边上倚靠着大块的不规则石头,可使之单独成景。另外,西北角设计一片桃花林,作为休憩使用,可春赏花,夏品果,冬天体验凋零的萧条美。而东南角的钓鱼台上设有树巢,则选用樟树、洋紫荆这一类高大的树种,突出区域差异的同时还可遮阳。
广场绿化区主要指入口疏散区的绿化和健身广场的绿化。入口疏散区的绿化是整个滨水区给人第一印象的区域,因而在设计时要给人以大气美观的感觉。主要以常绿植被为主、增加开花树种,配置时要注意与构筑物的外沿线相结合,即在主入口处的花槽内种洋紫荆,建筑物后方植樟树,靠近厕所的位置植玉兰,美观的同时可以除异味。健身广场的绿化主要体现在西侧的两处花坛,花坛设计成弧形的,相对布置,形成一个“八”字形的开口,有“开阔视野”的提示。
纯林景观即成片布置植被的区域,主要位于南北两侧的缓坡和东南角的花树林。北侧的缓坡坡度小,以布置灌木为主,设置成绿篱;南侧的缓坡,坡度相对较大,布置成银杏林,以与湖岸线同一方向凸出的弧线方向片植。东南角的花树林,主要以洋紫荆、玉兰、桂花等色彩鲜明、富有香味的树种为主。
3.4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遵循生态性与地方性原则,总体上以生态环保为创意,多采用环保材料,既创造出良好的景观,也达到了“乡愁”的目的。铺装作为空间界面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着,由于它自始至终地伴随着居民,影响着居住区环境空间的景观效果,成为整个空间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方案的地面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地砖、卵石、木材等几类。入口处和广场主要采用性价比较高的是地砖,一是地砖比较干净也容易打扫维护;二是地砖相对于其他地面铺砖不容易滑倒,且价格相对较低。滨水区主干道采用青砖路面,一方面防滑排水,另一方面也有较好的景观效果,雨天夜间无眩光,使人们能够惬意享受美丽的景观。而步行道采用卵石,在草坪中点缀卵石,石头坚硬、强壮的质感和草坪柔软、光泽的质感产生强烈对比的同时也相互映衬,从而使得整体更具有动态感。休息区由于花、树多,选择木质的质材,更容易让人放松,特别是在桃花林使用木质铺装,更有一种隔绝空间的静谧感。
本文考虑到上位规划对该片区的居住品质定位和景观设计要求,从划分不同的景观空间入手,融合了移步换景的手法,把不同功能区连成一整体。在细部设计上,力求最小的地形改造和当地相关景观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注重地域植被、环保生态建材的应用,若干景观小品的设计不仅达到了居民观赏性的要求,同时也达到了生(致谢:对课题组指导老师符小洪的细心审阅及叶青老师、郭淑玲,林月强,连碧宗,叶彬彬等同学的帮助,一并致谢。)
态居住区的功能。总之,文章提出对居住区内外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活动进行最优化整合、利用、组合的设计思路是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和可参照性。
[1]袁剑锋.城市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4,04:80-81.
[2]张锋.张家口大清河滨河区景观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8.
[3]张咏梅,胡斌.人性化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J].绿色大世界,2007,Z1:86-88.
[4]池方益,刘化荣,周秋萍,等.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8,04:66-67.
[5]马琳,许大为,吴玥.滨江公园景观设计中功能与地域文化的交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1:73-77.
[6]王卫红,魏建平,邵松柏.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研究——以广州城市滨水景观区规划建设为例[J].建筑科学,2006,06:103-107.
[7]郎小霞,徐欢,朴永吉.关于城市滨水景观之评价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299-302.
[8]武明煜,魏静.浅析滨水景观之设计要素[J].网络财富,2009,20:168-169.
[9]曹世焕,刘一虹.风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对未来公园城市的提议[J].中国园林,2010,04:54-5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410395012)
胡晓婧(1992—),女,福建三明人,2011级本科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符小洪(1967—),男,福建寿宁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乡规划的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