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克文:绚烂归平淡

2015-10-31徐建融

世纪 2015年4期
关键词:美术史山水画中国画

徐建融

王克文的人生是纯粹的艺术,艺术是他全部的人生。他的一生,历经了诸多的绚烂,绚烂的时代,绚烂的家庭和师友的光环。然而,他的艺术却是沉浸在一片平淡之中,心平意淡,神清气和。艺术,并非他快生活的外求,而是他慢生活的内需。

除了艺术,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之外,其他的一切,天翻地覆也好,沧海桑田也好,于王克文似乎都是绝缘的。尽管他从少年时代至今,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中华崛起的风云变幻,多少慷慨激昂,多少扼腕痛心,多少欢欣鼓舞,在他的人生中都没有留下什么不能磨灭的印迹,譬如云烟之过眼,百鸟之感耳,来则欣然接之,去而不复为念。他的人生,完全是由艺术来充实的。

王克文春夏秋冬临池不辍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艺术的人生,一定充满了传奇曲折,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丰富多彩。然而,王克文先生的艺术人生,却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艺术之于他,并没有被看作是一个重大的事件,需要用它去改天换地,追名逐利,而只是一种过日子的方式,就像每一个普通人衣食住行之外,都需要呼吸空气,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样平常。

家学熏陶和名师传授

王克文出生于一个艺术之家。父亲王康乐是一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先后师从郑午昌、黄宾虹、张大千,擅长山水画,晚年糅合黄宾虹雄浑的黑密厚重、张大千泼彩的妙曼绮丽于一炉,别开生面,驰誉画坛。兄弟姐妹中也多有专业从事艺术工作的,各有成就。

王克文妻子金绮芬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曾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级美术设计师,参与拍摄谢晋导演的《芙蓉镇》,获中国电影美术“金鸡奖”。她不仅对王克文在艺术上颇多理解,更操持着全家的日常生活,使王克文能“不知柴米,无论油盐”地安居乐业。两个儿子各有前程,一子潜心于艺术,尤其是齐白石印章的收藏,成果尤丰。

王克文常常满怀感恩地谈起他的这个艺术之家,“我在这个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各方面都得到他们的关怀和照顾,为我创建了极舒畅的家庭氛围,衷心感谢他们的支持” 。

受家学的熏陶,王克文从小就喜好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沪校学习山水画,由郑午昌、张石园、李健等先生授课。其中郑午昌是民国海上画坛的大名家,其成就和地位与吴湖帆、贺天健相埒。山水画上追宋元,风格缜密韶秀,尤以画杨柳为绝诣,“烟外丝丝弄碧”,一时被艳称为“郑杨柳”。亦能画花卉、人物,水墨小白菜更因晚清余杭“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奇案而为世所重。虽然,郑午昌于1952年去世,但他的艺术却成了王克文“第一口奶”中一个重要的营养成分。

张石园专攻清代正统派“四王”中的王翚(字石谷),得王氏“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 ,而泽以唐人气韵”之艺术理念,时人誉为“活着的王石谷”,而与同时“三吴一冯”中专攻“四王”中王原祁的吴徵并称一时瑜亮。当时沪校的授课,张石园是主要的导师,授课的方式是课堂上当场示范“开稿子”,主要是树石基础的画稿,供学生临摹入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棵树、数块石,但石法的浑厚凝练,苍硬有力,树法的穿插多姿,曲尽其态,在少年王克文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动态印象,“使我从一开始就隐约认识到中国画的操作工具,主要是掌握好一支软性的毛笔。线条是造型基础,画的基本韵律是由书意性(书写性)建立起来的”。

李健是清末遗老李瑞清的侄子,擅写北魏书,所书结字形张气敛,书法四体皆擅,用笔方硬圆润,“如锥画沙,如屋漏痕”,浓于金石味。后来王克文的书法颇受其影响,尤使他认识到学习要书与画并重,重在“意”字。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校址迁至无锡,王克文也随之转入无锡继续学业。

当时华东艺专的学习课程,包括素描、油画、水彩、国画、中外美术史、中外文学名著等,极大地拓宽了王克文对艺术认识的视野,但他的主要兴趣还是在中国画。学校的授课老师陈大羽(中国画)、俞剑华(中国美术史)、刘汝醴(西洋美术史)等,均为江苏美术界的大名家,其中对王克文的艺术人生均起到了转折性影响的是俞剑华。

俞剑华是近代中国美术史论学科的开创者和权威,一生勤于著述,所编撰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中国画论类编》以及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宋郭若虚《国画见闻志》校注等,资料详实,条理清晰。作为用传统方法所完成的学术成果,在同类著述中至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足以与同时期滕固等引进西方学术所完成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相媲美。

王克文作品《村口秋色》(国画)

在这之前,王克文对于艺术的认识,无非画画就是画画,尤其是对于笔墨的运用,早已由海上的名家为他奠定了基础。而从此之后,他进一步认识到画画不仅只是画画,还需要具备对于传统的修养,没有这个修养,就不可能对中国画的笔墨取得真正深入的理解。因此,正是俞剑华的史论课,培养了王克文对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美术史论方面的兴趣,使他后来发展成长为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一位实践型的史论家。

荣任贺天健和谢稚柳的助教

1956年夏,王克文从华东艺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任教,先后担任贺天健、谢稚柳的助教。这样一个身份,对于班上的学生,他是老师;而对于两位授课的教授,他又是学生,班上的学生则成了他的同学。

王克文(右)与99岁的父亲王康乐、长兄王克明

贺天健是近代山水画坛的大手笔,对于明清正统派、野逸派的传统均有全面深刻的把握,进而上窥宋元,外师造化,自云“局促南北宗,俯仰天地大”,画风刚健豪迈,与吴湖帆的温润典雅相埒。他在课堂上示范并讲解的“学山水画要路正步方,扎扎实实地学传统,再逐步深入生活,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结合起来”,以及画要“人人看得懂,人人画不出”的观点,对青年王克文的影响很深,至今不能磨灭。

谢稚柳是近代中国画坛集工整、粗放、水墨、重彩、山水、人物、鞍马、花鸟、诗词、书法、鉴定、史论于一身的宗师。他在课堂上主要示范并讲解历代各家山水画的技法和画史画论,使王克文感到受益无尽,所以后来就正式执贽于其门下。

1980年代以后,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并迎来了文化建设的高潮,王克文也开始了对中国画传统自觉的深入研究,并与邵洛羊形成亦师亦友的亲近关系,共同参与并完成了《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等著述。

邵洛羊是海上画坛中国画史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对传统的信仰坚定不移,不遗余力地加以倡导、捍卫,尤其面临新时期引进西方文化后全盘否定传统的大潮,大声疾呼:“中国画应该姓‘中’!”有中流砥柱、振聋发聩之力。他的人格精神和学术观点,对王克文的艺术人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硕果累累的艺术成就

王克文的艺术人生,毛笔(画画)早于钢笔(著述),但其成果和成就的形成,却是钢笔早于毛笔。他的研究成果,从1980年代起便源源不断地问世,在美术史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而他的创作成果,却是从1990年代后才真正为中国画界所关注的。

王克文的美术史论研究,侧重于中国画的传统,尤其是山水画的传统。所写的论文,几乎遍及当时全国各地的专业报刊,如《美术丛刊》《中国画》《朶云》《美术》《书与画》《新美术》《美术研究》《艺坛》等,几乎都能读到他的文章。与此同时,海内外各种有关中国画传统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如“董其昌”、“四王”、“赵孟頫”、“晋唐宋元”、“海派绘画”、“黄宾虹”及北美“中国绘画”等活动中,也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像这样频繁见之于学术刊物、学术活动的人物,在全国不会超过20个,而多以专门从事文字的研究人员为主,像他这样的创作为专业,以文字为余事的,可能仅他一人!以致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书画界的人士都误认为他是美术史论家,而不是画家。他的父亲王康乐也因此而曾规劝他不要因副业而荒废了专业。殊不知,他正是史论家而兼画家,画家而兼美术史论家。他的美术史论研究,并不是独立于山水画的创作之外的,而恰恰是他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重传承和对造化的体验认识,提升了他对传统,对笔墨,对自然的感性认识,知行合一,知行并进。

除了单篇的论文,他所撰写的学术专著有《敦煌艺术》《中国画技法史研究丛书——王蒙》《王蒙山水》《中国名画家全集·王蒙》《中国绘画》《宋元青绿山水与米氏云山》《南画山水技法》《山水画技法述要》《山水画谈》《山水画意境创造与笔墨理法》《黄庭坚》等三十多部。这样丰硕的成果,同样是即使在专业的美术史论研究者也很少见到的。此外,在《辞海》(第六版)、《中国名画鉴赏辞典》《中国美术大辞典》等的编撰中,他也承担了主要的工作。

王克文的美术史论研究,与专业的美术史论家具有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从1980年代后蓬勃兴起了美术史论研究,大多奉西方美术史学科为“先进”的圭臬,视传统方法为“落后”,因此而侧重于“独立”于创作实践之外的思辨性,新方法,新名词,新观点,固然拓展了美术史研究的视野,却也不免导致假、大、空、奇的不着边际。王克文的治学方法完全是传统的。但与俞剑华、邵洛羊等传统的学派同学有所不同。俞、邵等传统的美术史论研究,比较倾向于张彦远、郭若虚,侧重于文献资料的详尽和有序。王克文则倾向于郭熙等历代山水画大家的研究,侧重于各家的审美风格和技法的解析。尤其像《山水画技法述要》中将古人的皴法与现实生活中不同地理地质的山石结构相对照,足以使读者、尤其是传统的学习者,对于所谓的“笔墨程式”有一个新的认识,真正将“师古人”与“师造化”有机地联系起来。还有像《南画山水技法》一书,梳理阐述董其昌倡导的“南宗”一系历代山水画家画学观念和审美风格,也别有见地,具有可操作性的专业特点。

王克文对王蒙的研究尤其深刻。他不是仅仅停留在王蒙的生平、身世、思想、观念上,把别人已经讲过一百遍的东西再讲一遍,多再作一些儒、道、释的发挥,而是着重于分析他的笔墨,怎样勾?怎样皴?怎样点?怎样擦?怎样染?具体而微,如此而形成为这样的风格特色,刻画中有松灵,严谨中有萧散。

王克文的绘画创作,人物、花鸟均所擅长,尤工山水。早年的人物画,多描写工农兵的现实生活;中年时的花卉,由陈大羽、谢之光的意笔化出,别有秀逸之致。山水则是他一生的追求,对贺天健、谢稚柳、陆俨少、黄宾虹皆有取经,于元代大画家王蒙心印尤深,加上遍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时的心摹手追,至六十岁以后形成为鲜明的个性风格,变黄宾虹的黑密厚重为淡密厚重。密集的长的、短的点线,明丽的青绿、浅绛的铺彩,气静神闲,平平淡淡。这样的画品,实践的还是他的人品。数十年间教学、研究、著述、创作数管齐下,成果颇丰。作为一个典型的当代学者型画家,他对中国画传统精髓的理解把握,以及其富有个性创造性升华,在其山水画作品中得到浓重体现。所作山水苍秀清新,纯朴雄厚,意境高远,古意深邃而又新韵盎然;成功地将其极喜爱的王蒙、石涛等山水画先驱之神韵与自己别开的创造融于一体。他坚持强调“以书入画”,即以变化万千的笔画意趣来描绘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美。千姿百态的笔画线条,勾勒出一幅幅气韵流畅、耐人寻味的山水佳作。同时,积六十余年笔墨之功,他还孜孜不倦于书法创作,其书法作品无拘无束,恣意腾挪,真情酣畅,妙趣天成。今观其作品在《当代书法之大家书法集》中赫然与沈鹏、张海等书界俊彦同列,为之庆贺之余深感到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克文著作

众所周知,中国书画艺术是集个人才思、学识、修养、情致等诸因素之笔墨再现,集大成者方能真正成家。熟知王克文先生者,更信此言不妄也。

今天,当紧张的节奏,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催生着人们向往慢生活的形势下,先前《王克文画册》《王克文山水画选》《王克文山水画集》等画册陆续出版,画展的举办,“专家点头,群众拍手”,不断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勤于笔耕及书画创作的王克文先生,已出版有画集和中国美术史、论专著三十多种。近年又有《荣宝斋画谱——王克文绘》、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王克文山水精选》(大四开)、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克文》(大红袍)问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年逾八旬的他逐渐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他一生喜爱的书法及山水画的创作,不断追求着更新更美的境界,足以证明,王克文的艺术人生,也正是和谐社会的共同追求。

猜你喜欢

美术史山水画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远方》中国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郭诗奇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