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运行稳健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5-10-30
2014年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国内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中央通过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定向调控、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释放改革红利,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中呈现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整体缓中趋稳,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总体运行情况
(一)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增速较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754.9亿元,同比增长8.2%,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三大食品行业中,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增速为12.3%,较上年回落3.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速均为7.0%,分别较上年回落7.4和5.0个百分点。
(二)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2244.8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较上年下降1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6%,超过工业0.7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8元,低于工业2.8元。分行业来看,除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的利润总额较去年分别下降0.4%、4.1%、1.3%之外,其他行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三)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受国内需求增长、成本上升的长期因素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宽松、价格下行的短期因素影响,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农产品加工业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11392.0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加工业中,食品行业主要商品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919.1亿美元,增长3.2%,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4.9%,快于进口3.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资产负债率下降。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不含中药)投资40571.3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4.3%;投资额同比增长16.4%,增速高于制造业2.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47.7%。三大食品行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资产负债率为52.1%,高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1%、44.6%,分别低于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是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产品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消费需求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正在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等方向发展。市场供应产品种类显著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不断上升。在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传统面粉、大米、淀粉等初加工产品的市场相对疲软,而焙烤食品(如饼干、糕点、面包)、豆制品(豆类休闲制品、豆乳饮料)以及调味品产业则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蛋品加工行业,随着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液态蛋、清洁蛋、专用蛋粉以及活性成分分离纯化等新型蛋制品的产销量高速增长,增长率高达30%以上。目前,北京90%以上的烘焙企业都已抛弃采用壳蛋而直接使用液蛋为加工配料。
二是应对经济增长新常态,积极开拓新市场。2014年,面对国民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农产品加工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拓新市场。一是主打健康品牌。受健康消费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开始谋求新的增长点,将健康和均衡饮食作为研发产品的重点。例如,随着消费市场对食用菌加工产品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加工业发展迅速。食用菌饼干已获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经营效益,即食杏鲍菇,杏鲍菇脆片等食用菌即食产品也大量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香菇、姬松茸和木耳等食药两用菌精深加工的营养保健品和药品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二是实施差别化产品战略。产品趋同性高、附加值低一直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弊病,尤其以近年来持续价格战的方便面行业表现最为突出。在2014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的局面下,某方便面龙头企业改变战略,推出“真材实料”的方便面新品开启了以高价格为价值驱动的行业变革。
三是电子商务深入发展,传统供应链与互联网加快融合。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网络购物环境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网上购物,农产品销售由传统的菜场、超市渠道转向网络销售模式。诸如我买网、阿里巴巴、顺丰优选、京东、沱沱工社、优菜网等越来越多的电商竞相抢占市场份额,“平台化商业模式”、“基地+传统B2C+故事性营销方式”、“本地化+O2O模式”等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对传统物流思维和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吸引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入电商销售。2014年茶产业电商销售发展迅速,“双十一”期间前100名茶企电商销售额总和突破两亿,而2012年仅为3000多万元。蜂产品网销市场也逐渐兴起,部分企业抓住初期机遇期,成功抢得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电商化发展也逐步影响蜂产品原料的交易方式。2014年6月30日,蜂王浆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个上市交易的蜂产品,开启蜂产品交易新时代。
四是技术研发取得新进展,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科研单位及企业通过研发及消化吸收,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等,不断研发农产品加工生产工艺,大量新的加工工艺和装备技术获得突破,加工技术正向着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生产高效节能和高新技术实用化方向发展。2014年1月10日,《苹果贮藏保鲜与综合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系统地应用了膜技术及微波等技术,实现了苹果贮藏保鲜及全果综合利用。豆制品加工业运用UHT超高温灭菌、均质工艺、半干法制浆工艺等先进技术,使产品质量更加稳定;在加工装备上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豆制品生产从洗豆、泡豆、点浆、凝固到杀菌和包装的自动化生产,并形成一批技术装备的拳头产品,畅销国内外。一批自主研发的豆制品加工设备陆续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是海外投资并购目标拓宽,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由于国内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涨,尤其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同时美国、欧洲等地区经济形势欠佳,中国农业企业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从前几年多集中于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等欠发达市场,开始瞄准欧美发达市场,投资并购项目开始对准该地区的知名农牧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从着重获得农牧业资源向获得先进的管理技术、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及市场开拓转变,农业企业“走出去”战略开始向打造全产业链发展。2014年3月,中粮集团与荷兰农产品贸易集团Nidera签署协议,收购其51%的股权,完成了我国粮油行业最大规模的国际并购。中粮与Nidera将建立资源、市场、信息等共享机制,并在种子业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入股Nidera是中粮向海外粮油收储、物流和加工设施的适度延伸,将有力推进中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
2014年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亏损程度有所加重。农产品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快速膨胀,由2009年的4750万吨上升至7726万吨,增幅62.7%,新疆、内蒙古地区增幅甚至达到746%和428%,而且主要集中在淀粉及酒精两大行业中,产品以淀粉、淀粉糖、酒精等初加工产品为主,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2014年在市场持续低迷,产品需求不旺的形势下,产能过剩的弊端更为突出,亏损现象相当严重,以长春大成为代表的全国重点龙头企业甚至面临倒闭。谷物磨制行业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行业平均开工率不足50%。从总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的亏损程度较2013年同期有所上升。去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约有7.57万家,其中亏损企业6721家,亏损金额609.0亿元,同比增长33.7%。烟草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金额同比增速较高,分别为68.0%、51.1%和49.5%。
二是国内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进口产品冲击明显。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4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152966.5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蛋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企业成本增幅最大,同比分别上涨了23.5%和20.1%。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1个百分点,高于利润增长率7.1个百分点。国内原料价格不断上升,使得大宗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更为突出,进口大量增加,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明显冲击。以乳制品制造业为例,2014年国际全脂奶粉价格连续下跌,与国内生鲜奶价格倒挂严重,奶粉进口数量增至105.4万吨,同比增22.0%。乳企采购国内生鲜奶的积极性很差,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格一路下行。一些规模牧场生鲜乳价格下降达到11%,山东、河北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出现鲜奶拒收和倒奶现象。
三是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市场监管问题引发关注。2014年,农产品加工行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仍较为频繁,引发人们对市场监管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担忧。在粮食加工行业,云南昆明出现“毒米线”、焙烤食品行业出现“广琪”原料过期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打击市场消费信心;在果蔬茶加工行业,茶叶等级虚标、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超标、细菌总数超标等问题在部分企业中仍然存在;在畜产品加工行业,“注水肉”、“病死猪肉”和“过期肉”事件频频曝光;在蜂产品加工行业,网销产品监管落后成为质量安全的隐患。根据2014年中国蜂产品协会对网销蜂蜜质量抽查结果,抽查的28批次产品中有13批次被检查出存在掺假问题,占抽检总量的46.43%。进口蜂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较为突出,1-11月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76批次进口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比上年同期增长181.48%,主要不合格原因为菌落超标、掺假等。
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展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将在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努力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和结构性调控,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条件和积极因素。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一是改革深入推进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契机。尽管短期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改革的深入、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和结构性调控政策的落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更实,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增长后劲更加充足。
二是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去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个性化、多样化、安全化的农产品消费观渐成为主流,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待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供给、激活需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开启了新的销售模式,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三是劳动力优势减弱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慢慢消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依靠的要素规模驱动力进一步减弱,迫使农产品加工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四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抑制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形势好转。2015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大调整阶段,欧盟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深层次结构矛盾未有改善,特别是近期国际油价低位波动,导致俄罗斯、委内瑞拉等资源依赖型新兴国家经济面临衰退、通胀和金融波动的考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抑制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需求,给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带来压力。
五是国内外价格倒挂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压力。近年来,受国内需求增长、生产成本上涨以及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宽松、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国内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开始全面高于国际价格,进口压力进一步扩大,过度进口问题更加突出。2015年农产品国内外价差仍将比较明显,这是由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低的根本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在美国2014年法案的作用下,美国和全球农产品价格将更为便宜,我国农产品进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同时,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后与中新自贸协定叠加影响,也将使我国牛羊肉和奶粉进口增加。低价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挤占,将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严峻挑战。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