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3年度体检统计报告出炉报告显示:高招男生超重肥胖率达35.1%
2015-10-30许方霄
◆本刊记者 许方霄
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减少或预防疾病的发生,自2009年起,北京市政府每年都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与此同时,北京市体检质量改进和控制中心、北京市体检中心从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发布了北京市《体检统计资料报告》。经过对近400万人次体检数据的采集、整合、筛查及分析。前不久,北京市2013年度《体检统计资料报告》公布。2013年度北京市专项体检共完成68万人次,其中高招体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71813人,中招(高级中等学校招生体检)91355人,机动车驾驶员体检486891人,残疾人机动轮椅车驾驶员体检812人,教师资格认定体检14062人,药品从业人员体检15253人。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在专项体检和健康体检中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青少年近视、肥胖问题突出
视力不良在2013年中招、高招体检的重大异常指标检出率中均位于首位,检出率分别为81.0%和88.5%,相较前三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医学研究证明,近视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易发生疲劳、头痛、眼花、神经官能症等并发症,且高度近视还是主要的致盲因素之一。从生理病理角度分析,任何造成眼负荷的因素均可对视力造成一定影响,如:持续做功课长于1小时;电视、计算机的使用率和使用时间的增加等,皆易增加发生近视的危害。
此外,青少年体重失衡,尤其是超重肥胖趋势突出。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高招学生中,男生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分别为18.7%和16.4%,女生分别为8.1%和10.4%;中招学生中,男生的肥胖率、超重率分别为13.4%和11.2%,女生则为6.8%和8.3%。研究表明,青少年摄入热量过多和运动量减少是导致超重肥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而肥胖不仅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生殖发育,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导致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罪魁祸首。肥胖产生的不良后果甚至会延续到成年期,成为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报告分析,对于超重肥胖者而言,防治超重和肥胖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体重本身,更是控制重大慢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饮食,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改善健康状况,延长积极的生命期限,提高未来生活质量。
此外,北京市2013年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参加身高体重测量的2776036人次中,超重729236人次,检出率为26.3%;肥胖314379人次,检出率为11.3%。与2012年肥胖检出率相较,2013年略有升高,男性从14.9%上升为15.0%,女性则从7.1%上升到7.2%。从各年龄段的检出率得出,男性的超重最高检出率和肥胖最高检出率分别在50~69岁和40~49岁年龄段;女性的超重最高检出率和肥胖最高检出率均在60~69岁年龄段。
血脂异常仍占重大异常指标榜首
血脂异常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规定,甘油三酯(TG)>1.71mmol/L、血浆总胆固醇(TC)>5.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mmol/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mmol/L为异常。《体检统计资料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2013年,北京市完成健康体检323万余人次,血脂异常检出率为33.8%,在重大异常指标中仍为第一位。男性检出率为39.6%,女性检出率为27.3%。50岁之后,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下降,而女性由于绝经的原因,50岁左右血脂异常检出率出现大幅上升现象。如:女性在40~50岁的血脂异常检出率为28.5%,但50~60岁的血脂异常检出率则达46.2%,增幅约为20%。
报告认为,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科学治疗是调节血脂异常的有效手段。饮食治疗是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维持合理体重的基础上,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根据美国ATPIII的推荐,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应小于总热卡的7%,胆固醇的摄入应小于每天200mg;为了加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治疗,应在膳食中增加谷类、豆类以及蔬菜、水果的含量。此外,超重者还应积极调整饮食、增加体育活动和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戒烟戒酒,纠正久坐不动、精神过度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
脂肪肝、空腹血糖、高尿酸血症更偏爱于男性
由于脂肪肝患者具有发病隐匿的临床特点,因而极易被忽略,以致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造成肝脏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肝检出率逐渐增加,当男性60岁左右,女性70岁左右时,脂肪肝的检出率则达到峰值,之后便开始下降。纵观北京市2010~2013年近四年体检报告,男性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23.8%、32.9%、35.3%和32.4%;而女性的脂肪肝检出率远低于男性,分别为12.2%、15.6%、16.9%及15.3%。与前几年比较,虽然2013年的脂肪肝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仍需要引起市民及社会的关注。
据文献报告,血脂异常、脂肪肝与空腹血糖检出率并行增高。体检中发现,轻—重度脂肪肝时常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升高,此外还可引起空腹血糖的升高。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高达15.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体检报告统计结果显示,男性空腹血糖增高检出率为12.14%,人群主要集中于40岁以上;女性检出率为6.7%,主要集中于50岁以上人群。45岁以上、超重和肥胖、有高血压病史及血脂异常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空腹血糖增高的检出率呈增高趋势。
此外,血尿酸增高也是当前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北京市2013年度体检报告数据表明,男性的血尿酸增高检出率为16.3%,女性为3.99%。高尿酸血症是由于机体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可引发痛风。高尿酸血症可以促进血小板活化、粘附、促进血凝、促炎症、促氧化的作用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等,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的损害和痛风等疾病的发生。此病症多发于肥胖的中年男性,女性较少见。目前认为对代谢综合征最为有效的干预方式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少食高脂类食物,戒除烟酒等。
高血压检出率为近四年最低点
2013年血压项目参检人群中,血压偏高的总检出率为12.71%,男性检出率为15.98%,女性检出率为8.95%,是近四年的最低点(2010~2012年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14.09%、13.15%、13.77%)。
▲插画/李萍
通过对年龄的分析,可得出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规律。18~29岁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5.21%;40~49岁人群较30~39岁人群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幅超过一倍;70岁以上人群的血压偏高检出率超过32.27%,也就意味着每3个70岁以上的老人中就有1个血压高于正常值,而这类人群也将成为心脑血管病最大的潜在患病人群。
此外,从体检数据中可以看到,同年龄段的男性血压偏高检出率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如:30~39岁年龄段的男性检出率(10.26%)是女性检出率(2.81%)的3.65倍,但到8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检出率已经非常接近,分别为35.81%和34.58%。
由于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2012~2015)》中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但当血压测量作为健康体检的基本项目后,总参检率仅为89.91%,近十分之一的人放弃了血压测量的检查项目。这说明血压问题还没有引起所有人,特别是50岁以下年轻女性的重视,加之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当前的高血压低控制率,使防治高血压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此外,在参加宫颈薄层细胞学检查的486658人次中,结果异常82291人次,检出率为16.9%。检出中、重度炎症52148人次,检出率为10.7%;检出鳞状上皮细胞异常7272人次,检出率为1.5%;检出腺上皮细胞异常122人,检出率为0.03%。在鳞状上皮细胞异常人群中检出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5023人次,检出率为1.03%;检出非典型鳞状不除外高级别(ASC-H)590人次,检出率0.12%;检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1318人次,检出率0.27%;检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15人次,检出率0.06%;检出鳞状细胞癌26人次,检出率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