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评罗雨

2015-10-29

红豆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批评家诗人诗歌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新诗研究院院长):罗小凤是一位创作、评论和学术研究同时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新学者,以突出的创作成就和富于个人“发现”的学术成果成为“80后”中成绩突出的优秀者。

吴思敬(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她的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研究与创作,已取得可喜的成就,并开始被学术界所瞩目,这是很难得的。

费振刚(北京大学教授):“80后”博士罗小凤不仅研究与评论诗歌,自己也创作诗歌,以其数十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评论和数百篇的文学作品显示了其多方面的杰出才华。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小凤的《空心人》,相当真切地抒写了一代人面临的精神困境,即她所谓的“空心人”的感受,从一个角度独特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失落。

霍俊明(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写诗的“罗雨”与做评论的“罗小凤”有时候是重叠的,但是有时候又是具有差异性的。作为一个女性又兼具诗人和批评家的身份,其呈现给我们的必然是多样性的精神地貌。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女性批评者中既是诗人又是评论家的相当罕见。因为在很多女性那里,作为诗人的敏感、细微、直觉、感性与作为评论家的学识、理性、逻辑和结构性往往是天然不相容的,甚至二者之间形成了近乎不可逾越的障碍。而当罗小凤融合了二者的差异性的时候,她必然是作为一种“发现”性的现象。

值得强调的正是罗小凤是年轻一代批评家中的“诗人批评家”。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所谓“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批评家”都不同。这种特殊性的“自身价值”来自诗性直觉、会心而精准地对诗歌这一特殊文体语言特质的感受力以及诗性的持续发现能力。“诗人批评家”这一特殊身份使得罗小凤能够在直觉和学养间获得平衡,在感性和理性中达成一致,在诗歌写作和诗歌批评之间不断交互、往返和互相求证。这是一个“双手”写作的人,这种带有互补性质的写作无疑带有“问题”的重要性和“说话”的有效性。严谨、精密、深入、尖锐的理论思辨能力与会心、精妙的感受力和细读能力的有效结合使得罗小凤的诗歌批评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作为“80后”女诗人,罗雨的诗歌中不断出现着“前世今生”的想象,这是女性对自我精神镜像的审视或者突破。然而在时间的缝隙中诗人在目睹了依稀光芒的同时也不断下坠到词语和情感的渊薮之中。可贵的是诗人的自省意识在不断照亮词语和情感的挖掘与归依之路。罗雨的诗呈现了人生虚幻的场景,但是她又没有因此而抽身离去,明知作茧却自缚,明知镜花水月却仍在顾影自怜,明知灼痛却火中取栗。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命运之诗”。其诗集取名为《空心人》(阳光出版社,2013年3月版),这既有着来自女性自身精神的隐喻和对精神出路的探寻,同时又毫不轻松地表达了一代人的遭际。这是诗人不断对“自我”的寻找和重塑,尽管在此过程中她要不断经受住精神的炼狱和时代整体情势的冲涌。她的诗歌中不断出现和叠加的是“故乡”和“异乡”,是对家族的追忆和疼痛的追挽。这种诗歌情结显然并非是简单地缘和身份意义上的,而恰恰是代表了当下中国青年诗人整体性的命运。在一个城市化的时代,乡土何为?故乡何在?这成了作为诗人的罗雨多年来不断的一个追问,甚至这一追问还在不断加深。

容本镇(广西教育学院院长,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罗雨,这位年轻女诗人以独特的姿态在诗坛上展示着自己的身影。她对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同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困境有着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她和她的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所遭遇的挫败感、虚无感和幻灭感,在她清峻、细腻、诗意充盈、意蕴丰厚的文字中真切而含蓄地表现了出来。她的这种充满了焦虑和痛苦的精神漫旅,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心灵的纠结和撕扯的疼痛。

罗雨除了作为一名诗人被文学界所知晓外,她还有一个同样值得人们重视的身份——青年批评家。

小凤能够在寂寞的诗坛上默默地坚守与深耕,这一份坚持与执着实属难得;她在诗歌批评与研究中展现出来的才气与实力,又让我们多了一份欣喜,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一位年轻批评家正在成长与崛起!

冯仲平(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罗小凤是个知识结构完善、素质能力全面、学术成果丰硕的年轻学者。多年以来,她在文艺学研究、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诸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将诗歌创作、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集于一身,并在三个方面实现有机的融合互补,以诗人之心评论别人的作品,以理论指导批评与诗歌创作,而又以批评实践丰富理论,不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执着追求应该大力提倡。

责任编辑   卢悦宁

猜你喜欢

批评家诗人诗歌
第七代批评家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