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语复习应注意成语的古今异情现象
2015-10-29唐俊
唐俊
语言的演变除了语音、词义、语法的变化之外,还存在由词义的变化而引起的词语感情色彩古今不同的现象。对这种“古今异情词”论者尚不多,但准确理解古代作品需要对之有一些了解。例如孟郊的《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中多处词语存在古今异情现象。“龌龊”今义为肮脏,古代虽有此义,但另外还有一偏中性色彩的词义:器量局挟。孟郊在此是说登科之前壮志未酬,胸怀无法舒展,而不是说自己品行不佳。而“放荡”今亦是贬义词,形容人行为不检点。古代却另有形容人行为不受拘束的中性词义,孟郊在此即用此义——金榜得中自然如释重负,自由自在了,否则不可能有下文的“春风得意”。另《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有“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句子,这里“放荡”有任性义而只略含贬义而已。假如不了解它们的古今异情情况,可能就会误解孟郊,以为他是浪荡公子。
词的古今异情与古今异义词的广泛存在有着必然联系,所以褒义、中性、贬义都有变例可寻。约定俗成的高稳定性词语——成语,也存在着感情色彩变异现象,从而影响到对它的正确理解与运用。因此,无论是平时教学涉及成语讲解,还是高考成语运用能力的专项训练,教师都不可掉以轻心。
成语来源途径广泛,举凡典故、神话、寓言、民俗皆可概括为以四字格为主要形式的成语。正由于这种高度概括性,有的成语在其产生、形成之初就与其“本源”感情色彩不同。例如“八面玲珑”,“玲珑”原指明澈或精巧(“小巧玲珑”即是),而“八面玲珑”原指窗户轩敞、明亮,均无贬义。唐诗人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中诗句“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似为此成语本源。但形成之后,却不再修饰器物,而指为人圆滑、面面俱到的人,偏于贬义了。《续传灯录·三七·绍隆禅师》中有“锋芒不露,无孔铁锤,八面玲珑,多虚少实”的句子,说明其一经定型,感情色彩就起了变化。
但本文所指成语感情色彩变异现象,是针对其在长期使用中发生变化而言。我们感觉在成语感情色彩变异中,由中性色彩转为贬义色彩占的比重最大。由一种感情色彩转为其他两种感情色彩或在同一色彩内程度加重的情况也不鲜见,此二者构成感情色彩变异的特点。
首先看一下感情色彩由中转贬的例子。
(1)变本加厉——原指比原来更加发展。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后则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主要向更坏的方面转化),显含贬义。
(2)大放厥词——原来是说尽力铺陈辞藻。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厥,代词,他的,并非“猖獗”之“獗“)。后则指大发议论,或空洞、或无稽。多为贬义。
(3)狡兔三窟——原比喻藏身、避灾的地方多。《战国策·齐策四》中冯驩对孟尝君说:“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冯驩是孟尝君门客,为之着想,当不会先“贬”之,现在则用于贬义,指坏人藏身之处多。
余如“不可一世”(原指没有赞许过当世的任何人,后指人狂妄,自为以无人可比)、“弹冠相庆”(原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后多指臭味相投的人为某事庆贺)、“曲高和寡“(原比喻知音难得,后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含讽刺意味),皆是此类成语。
由一种感情色彩转为其他两种感情色彩的,试举二例。
(4)海阔天空——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引唐人诗“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原比喻人的心胸开阔,无拘无束,是褒义词,后则喻人随意漫谈,没有中心,是中性词;或喻议论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偏向贬义了。
(5)难兄难弟——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故原意是说兄弟才德都好,难分高下(“难”音nán),有褒扬之意。今“难”多读为“难(nàn)”,或指同处类似困境(中性),或指两人同样恶劣(贬义)。
这类情感色彩异变的成语,在其形成、使用中各不同,比较复杂。
同一感情色彩而程度不同的成语,如下例。
(6)诲淫诲盗——《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原為祸由自取之意,已含批评意味,现则多指坏人或黄色书刊、影视引诱人们去干盗窃、淫邪之事,是批判用语,“贬”的色彩更为强烈。
成语感情色彩变异除上述几种情况以外,还有中性转褒、褒转贬义、褒转中性等类型。限于篇幅,试各举一例。
(7)晨钟暮鼓——原形容僧尼的孤寂清冷的生活,属中性词,后也用以比喻令人警悟,有褒的色彩。
(8)初出茅庐——这一成语与刘备三顾茅庐有关。诸葛亮初出茅庐辅佐刘备就打胜仗,有出手不凡之意,是褒义词;但后来却比喻才进入社会,缺乏经验,转含贬义了。即使是用来自谦,也是通过“自贬”来显示的。
(9)呆若木鸡——语出《庄子·达生》。是说训练有素的斗鸡听见别的鸡叫,毫无反应,“望之似木鸡矣”,这种斗鸡常能取胜。故“呆”虽有贬义,但这个成语本有褒扬意味。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中写那只神奇善斗的蟋蟀时,有“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语,与此同。今则多用来形容因恐惧或惊讶发愣的样子,变成中性词了。
上述三类成语还有一些,如不蔓不枝、标新立异、藏污纳垢、道貌岸然、逢人说项等等,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