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2015-10-29彭明淅
彭明淅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重庆400084)
浅析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彭明淅
(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重庆400084)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还不能够完全有效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人才
一、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
1.区级层面,投资9000万元实现区图书馆迁建、区文化馆重新装修改造升级。
2.镇街层面,建成8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具备完善的展览展示、排练演出、培训讲座、图书阅读、电子阅览等功能。
3.村(社区)层面,文化阵地从室内延伸到室外,全面形成了以大型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图书室)为基础,特色文化广场为拓展的多层次、全覆盖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三级立体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文化人才队伍日趋壮大
1.配备专兼职文化干部。区级文化单位行政事业编制67个,现有在岗人员57人,副高4人,中级职称12人;镇文化服务中心事业编制20个,在编在岗20人,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村(社区)专兼职文化干部74人。
2.发展业余文艺团队。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展舞蹈队、合唱队、健身队、民乐团等业余文艺团队达118支,挖掘文化能人200名,培育文艺骨干300名。三是招募文化志愿者。面向社会招募了关于图书管理、文艺辅导、文化活动、电影放映、声乐舞蹈等方面的文化志愿者700名。
(三)文化产品供给日趋丰富
1.免费开放泽惠民生。文图馆总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56小时,镇街分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40小时,文图总分馆年接待群众20万余人次。
2.文化供给更加丰富。全区每年策划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40场次以上;开展文化惠民活动600场次以上,形成了“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季季有宣传、年年有调演”的繁荣格局。
3.精品文艺创作成效明显。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围绕义渡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原创文艺精品。
二、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重视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近年来,各级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的力度和深度。
(二)投入力度不够,后续经费不到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资金支持,由于其公益性质,资金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各级文化基础设施相应建起来了,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日常运行费、设备维护费、活动组织费等后续管理运行经费严重缺乏。
(三)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大渡口区现有人口30万,但从事公共文化的专业人才仅150人,专业人才相对匮乏。而且有些人虽然从事公共文化工作,但是业务技能偏低,责任心不强,不能满足当前文化工作的需要。大部分镇办综合文化站长名为专职,实为兼职。
三、加快推进大渡口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大管理运行力度
(1)加快镇街文化设施建设。巩固镇街综合文化站重庆市一级站创建成果,广泛开展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工作,完善拓展镇街文化阵地;(2)加快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完善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大力推进标准化社区文化室建设,实现“硬件三统一”,此外,针对部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空置现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搞好资源整合,打好“组合拳”,通过活动、培训、比赛等形式增强吸引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二)充实文化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服务能力
(1)健全人才队伍。抓紧拟定大渡口区文化队伍建设长远规划,配齐配强百名文化专干,培育发展百支群众文艺队伍,招募吸引千名文化志愿者,带动数万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2)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组织各个层次、各个种类的业务培训辅导。
(三)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常态稳定机制
1.加大基层文化投入力度。各镇街应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在现有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补助的基础上,配套设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专项经费,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室)、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管理运行经费纳入镇街级财政预算,畅通经费投入渠道。
2.健全运行保障机制。加大区级财政保障力度,在资金投入上,根据政策要求,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幅不低于财政一般性收入的增幅,公共财政优先安排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经费,重点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
3.加大融资力度。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和扶持办法,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G242
A
1005-5312(2015)29-01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