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绘画审美的发生

2015-10-29王小春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史前巫术对象

王小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浅谈绘画审美的发生

王小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审美意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应当应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一个由实用意识到非实用意识的蜕变和自觉地过程。

审美;发生;过程;形态

审美:用五官的直接感觉,超脱的观察,绝对不杂他种关系,即审美之道也;停止一切冲动,用极冷静之眼光观察之。

绘画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形成应当也是从实用意识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显明的地域特色。逐渐注重主观能动的想象,在形象思维与形象塑造中彰显感染魅力。那么审美是怎样产生的,而绘画审美意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认识。

一、审美发生的含义

首先要确定审美的发生和审美意识的形成,就存在着这么一种思考和判断:史前时期的“原始绘画形式”是否隐含着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即绘画形态的产生与审美意识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同步的——绘画形态的产生是先与审美意识而产生的,它有一个从非审美意识向审美意识转化的历史过程。史前人类创造的具有美的属性的形式和形态——在现代社会审美意识中被置于准美术的绘画高度,并从中受到很广泛的艺术启示,但这并不以为着原始人在一开始就已意识有这些,并同时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创造者的主观意图显然不是为了绘制一件让人欣赏的美术作品,而仅与巫术、自娱或游戏有关。随着人类劳动实践的发展,新的文化因素和社会需要的增加,先在事物之间的关系随之解体分化并向着新的功能关系、组织结构和历史情境转换,重新组织构建。这样史前时期的壁画、陶绘和陶器在今天的博物馆中就能成为审美对象。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以被置入新的功能关系和组织结构中,在新的文化和背景中,被新的主体用新的方式使用,由此他们也就获得新的性质,转换为新的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爱、相属关系、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人类只有先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可能向高级需要发展。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相对于人类最直接的生存需要来说审美需要是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当人类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他们的一切活动必然首先围绕着生存需要进行。即使在某些领域出现审美需要肯定仍是孕育阶段。所以人类的审美需要和围绕着这些需要发展起来的审美意识,必然要晚于人类的其他需要和意识。在史前时期,当史前洞穴壁画或彩绘被置于巫术仪式或其他情境,作为巫术仪式使用和操作,创造和接受主体也就不是审美主体,而只是巫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接受者的客观原始社会化的巫术活动所使用和操作的巫术工具。因此对象与主体之间没有构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对象也就不是审美对象。而仅具有潜在的审美特质。这与意识产生主体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先后次序有关。

二、审美发生的过程

在人类审美意识未形成之前,人类自身和自然界就已先在的存在着形式美的因素和法则,但它们只是处在自在的状态之中,随着主体的行为方式、生理欲求和心理能力的发达才最终促成了审美意识的形成。

当史前人类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脱离攀援生活,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和动作系统,并学着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大脑和身体运动之间形成新的高度协调、灵巧和规范化秩序化的动作图式;随着以符合主体的生理结构(规范、光滑、对称),心理欲求(方便、省力、顺手)的目的,工具向着形态化的方向和更加复杂的形式形态发展,在此过程中激发和培养了人类形式美感的意识和欲求。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心理方面的表象记忆能力以及想象力,并把知觉到的对象形态储存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从心中再度唤起,这就形成了形式形态得以发生的心理条件。

随着史学家对史前洞穴壁画和雕刻的考察和研究发现,有些动物和人的形象是从人为图刻的痕迹和洞穴痕迹的基础上逐渐描绘出来的,他们是“人类心中的动物”的表象在相似痕迹和轮廓上投射的结果。但自然和人为痕迹本身是绝对不可能与表象记忆中的形象完全相同的,这就要求创造主体有相应的简化和完形的能力,才能认出自然和人为痕迹中的动物或人的形象。这说明在原始绘画的发生中,主体要相应的具备投射与完形的能力。当主体具备一定的投射与完形的能力后,还应具备一定的“延迟模仿能力”即主体在离开知觉对象后,凭借记忆中的表象,通过一定的手段把他们再现模仿出来,给予对象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使其组织成新的意义结构,为创造主体的心理动机服务。但用概念进行抽象思辩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往往是通过知觉中的具体对象作为思维的工具和媒介。如中国汉字的雏形是象形,原始部落利用手足和身体部位帮助计算,用刻竹刻木的形式帮助记数;而且在原始思维中存在可体与主体、社会与自然、生命与自命、世俗与神圣的神秘互渗的原始象征性思维方式,在力求把自然事物、精神观念、心理感受转化为有含义和神圣性的感性形象的过程里造成原始绘画形式的发生成为可能。

三、绘画审美发生的形态差异

宏观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发展及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同的经济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体系的形成,必然影响产生出艺术的不同类型和形态。“具象的自然主义美术形态与狩猎或游牧的经济生活有关”,与“前万物有灵论”即巫术观念有关;而巫术是希望通过模仿与对象接近的形象来达到控制对象的目的,这导致主体在模仿对象方面写实能力的进步。“抽象绘画形式则与定居的农耕或饲养畜牧经济有关”,在信仰上受泛神论或万物有灵论的支配,在形态简化、抽象、夸张变形和多种事物的重新组合中发现精神实质的象征。具象形态为代表的狩猎游牧经济生活方式反映了母权制的组织结构,以抽象形式为代表的农耕畜牧经济生活方式反映父权制的社会组织结构。这就是说写实形态与抽象形态的发生与创造,既受特定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观念的制约,同时也是以特定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观念为条件。以地中海周围的古希腊罗马巴比伦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西方绘画艺术就是高度写实的具象形式,展现人文精神下的宏观宇宙秩序,人神同性同形,又在人体上寄寓着崇高的理想,把人体艺术推向顶峰。但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造成易散难聚的格局,在地中海周围形成一个交相辉映的花环式艺术圈,此起彼荣,却没有一个民族可以长期主宰,但惯于别出蹊径,富于求变求新和开拓精神。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东方绘画,以农耕畜牧经济为基础且持续发展五千年而未间断,以特有的张力和吸引力影响着世界,吸收融会各地区艺术特点,充实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完善着自己的形式。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图书发行部,2008.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莫里茨盖格尔(德).艺术的意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J201

A

1005-5312(2015)29-0161-01

猜你喜欢

史前巫术对象
神秘来电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史前人,都画啥?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