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入口大厅的设计
2015-10-29高悦吕亦佳王冠璎
高悦 吕亦佳 王冠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朝阳100013)
国家博物馆入口大厅的设计
高悦吕亦佳王冠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朝阳100013)
本文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核心空间——入口大厅的功能,空间处理及消防设计,详细分析了国家博物馆以入口大厅作为交通枢纽,实现中心放射式的立体交通组织,成功地解决了内部的观众流线问题。同时以巨大的空间尺度结合精心的细部处理,表现其功能性和场所感。
国家博物馆;入口大厅;交通枢纽;仪式感
1 项目背景
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侧,利用原有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原址,并向东新增建设用地,改扩建成为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用地西临天安门广场东路;东临规划中的国博东路,对面是国家公安部大楼;南临规划中的国博南路;北临长安街。用地方整。
国家博物馆原有馆舍建成于1959年8月,占地面积50500m2,建筑面积65000m2。由于受建设时期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建筑规模、材料、质量、设施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国家博物馆发展的需要和安全使用要求。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总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70269m2,其中原有建设工程用地面积约为50500m2,新增建设工程用地面积约19500m2。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建筑规模达到191900m2,其中,展陈面积64822m2,展厅48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大规模新增了展陈的空间,观众人数也相应的大幅增加。改扩建前,2004~2006年日均观众5744~ 6993人次;开馆后,2012年观众接待量已达到537万人次。因此新国博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公共空间作为交通枢纽,引导去往各个展厅及报告厅、剧院、贵宾厅等处的人流在此集散。同时,入口的公共空间也是为观众提供休息和交往空间的场所,是观众必须经过且主要驻留的地方。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保留的南、北两翼老馆建筑的中轴线上,同时也是新馆及整个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的对称中心所在设置了入口大厅。它也是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即国家博物馆的核心空间。入口大厅面积8840m2,南北长度260m,进深34m(中央部分进深60m),净高约27m。这个高大空间南北连接了保留下来的老馆建筑,彻底解决了老馆原有院落式布局南北方向只能通过室外连通的缺陷;而且贯穿新馆和老馆的建筑空间,从体量上将新馆和老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东侧紧邻新馆的展厅区域,西立面为柱间设置的通高玻璃幕墙。
2 交通枢纽
入口大厅是整个博物馆的交通枢纽,提供了充裕的过渡、集散空间和清晰的方位引导。观众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西侧主入口进入后,首先到达这里,从这里再分流进入位于老馆和新馆的各层展厅。通过它组织起便捷、易识别的交通流线,配合采用合理的放射性参观方式,方便了各展区直接的联系,也为参观提供了可选择性与适当的停顿。这样形成了以入口大厅为中心的放射式立体交通组织,成功地解决了超大型博物馆内部的观众流线问题。
2.1通过竖向交通廊去往新馆各层展厅
中央大厅南北两侧对称布置的自动扶梯和公共楼梯组成的竖向交通廊,是观众从入口大厅进入之后参观新馆展厅的最重要的垂直交通设施。观众从首层可以沿此交通廊依次上至二层、三层、四层展厅,向下则到达地下一层“古代中国”展厅及剧场和学术报告厅层。从首层至二层为一部大楼梯,其余各层之间均为一部大楼梯与两部自动扶梯配套设置。每侧交通廊的宽度为12.1m,中间为总宽度4.75m的两部一组自动扶梯,两侧为分别通往上下层的公共楼梯及其吹拔空间,宽度均为3.675m。竖向交通组织明确,吹拔空间贯穿各主要展厅层,将入口大厅的公共空间渗透到展示空间。在这里,入口门厅的水平空间参与了竖向的垂直交通组织,参观者从任一展厅参观后,都可以通过入口大厅的所在位置明确所需前往的方向。
图1
2.2去往老北馆展厅
位于老馆北区与入口大厅北端交接处有三组各5.7m宽的公共楼梯,起着过渡新老建筑空间并贯穿各个展厅楼层的作用。其中,中间一部向上通往北馆“复兴之路”展厅,两侧的两部向下通往北馆的入口小门厅。
在公共楼梯的东西两侧两两一组对称布置了四部客梯,采用南北向贯穿门设计,北侧开门停站可到达老北馆入口门厅及北区的二层、三层“复兴之路”展厅,南侧开门停站可到达入口大厅及二层大环廊。
在室内设计和交通组织上,新老馆的过渡浑然天成,空间上融为一体。
2.3去往顶层宴会厅
入口大厅中央部分四部大型观光电梯可以将人们从首层(3.375m标高)一站送至位于五层,也是最高层的玉厅(34.5m标高的宴会厅)。观光电梯轿箱为四面全玻璃围合,载重能力2500kg,速度1.75m/s,从外观上看,由于电梯对重等相关机械构件均被隐藏在了轿箱东西两侧的竖井里,观光梯设计精巧,整体效果通透、纯净,做到了视线上的完全无遮挡。
观光梯所在的四组核心筒,在设计中是入口大厅的主核心筒,其所在的特殊位置成功的丰富和调整了内部空间的尺度,其在功能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主要竖向构件,主核心筒承载了来自屋顶层的负荷,同时又将所有的机电竖井、疏散楼梯、电梯、消防电梯等内容包括在内,甚至入口大厅的新风送风口也被巧妙的隐藏在了观光电梯两侧的装饰墙体内。
2.4大环廊的设置
入口大厅西侧靠近庭院的位置,南北均设置了5m宽的公共楼梯,楼梯平行于西立面玻璃幕墙,在室内向南北方向延伸到达位于3层标高的新老馆交接的联系厅。大环廊由此环绕入口大厅一圈并沿中央大厅南北两侧向东延伸,直至东过厅,将入口大厅及中央展览大厅环抱其中。水平的环廊在与南北两侧展厅的序厅以及垂直交通廊的中间平台相交处扩大为过厅,自然而然的将观众从交通空间引入展厅的陈列空间。
大环廊如同水平纽带,不仅联系了入口大厅与展厅、串联了新馆与老馆的交通节点,还将竖向交通廊与西侧大台阶有机的融于整个入口大厅的空间之中,强化了入口大厅的交通枢纽的作用。大环廊本身也因其开敞而不封闭的空间特点,区别于普通的水平线性交通流线,既成为了入口层标高之上的另一层次的水平空间,同时也活跃、丰富了入口大厅的空间氛围。根据博物馆不同时期的展陈需要,环廊贴临展厅一侧还可以变身为画廊,为参观者提供不同的参观体验,增强了大环廊及入口大厅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图2
3 礼仪空间
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又位于首都的中心——天安门广场,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这里不仅可以举行各种展览的开幕、开展和推广活动,还提供了一个国家级别的文化交流场地。入口大厅在这时就成为了礼仪空间,一个冠盖云集的场所。
入口大厅正对的“愚公移山”浮雕下的宽大台阶可以通往标高上略高一点的中央展览大厅,舒缓的台阶和平台实现了观礼台一样的空间,使得这里具有纪念性、礼仪性的序列效果。在中央大厅的南北两侧又对称布置了四个贵宾厅。这一组房间布局即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的仪式感和城市会客厅的功能。中央大厅的顶部还参照小型剧场的要求设置了马道和音像设备,在有需要时可以举办小型的演出或招待会。
正对西入口的巨型“愚公移山”浮雕,以及大厅内经常更换的各类雕塑展品,都表现了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而且入口大厅本身空间的巨大尺度就很有震撼力,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的地位与气势,强调了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大型综合博物馆所应有的庄重之美。
入口大厅的顶部采用了特殊的藻井设计,精巧的将采光、照明和排烟等功能集中在装饰性的天花模块造型中。外观效仿中国古代宫殿、坛庙等建筑室内天花常见的藻井元素,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功能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图3
4 服务交往空间
入口大厅的南北两段均布置了一些服务空间。东侧靠近展厅,布置的是咨询处、参观导览、销售纪念品的商店和书店。西侧大楼梯下面,则布置了供观众休息和交往的茶室和咖啡厅。这里紧靠西立面柱间设置的通高玻璃幕墙,幕墙之外就是与老馆围合而成的院落,午后的阳光倾泻进来,观众坐在这儿透过老馆柱廊还能看到远处的天安门广场,放松心情、享受休闲的时光。此处虽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但因为设在入口公共大楼梯下面,空间尺度上与入口大厅形成对比,由此自然分隔出了不同的空间层次。
5 消防设计
入口大厅的体量巨大,又是人流大量聚集的场所,因此消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它作为大中庭,不是一个单纯的体量,而是由多个空间连通形成的一个多维空间,除了首层的主体空间外,还包括与之相连的老馆三层高的北入口门厅、中央展览大厅两侧的竖向交通廊、东门厅及上部共三层空间等等。其中仅入口大厅首层主体面积就达到1.7万m2,中心部位的净高度超过28m。
因此,入口大厅各个部位如果按照疏散宽度每100人1m设置疏散楼梯,将造成疏散楼梯及外门出入口数量过多,建筑方案实施困难。现在在不同标高层设有两部或四部1.55m宽的防烟楼梯间,底层外门总宽度60m(包括西入口大厅、北门厅、南门厅、东门厅)。
设计中,博物馆的入口大厅进行了消防性能化分析,其消防设计的原则是:①减少火灾危险性,即入口大厅的装修材料均为不燃材料,对有火灾危险的场所,采用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②保证人员疏散的通路。入口大厅高度高,空间通畅,疏散便捷,提供了充足的纯交通面积供人员集散。另外,入口大厅与老馆之间的区域因使用功能的需要,可能会放置展品,其摆放位置也以保证畅通的安全疏散通路为原则,并应为不燃展品;入口大厅在北边和西边均可以直接到达室外天安门广场的人行道。在火灾情况下,入口大厅的安检设施配合消防联动,保证人员可以自由地向室外通行。
国家博物馆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明浓缩记录的大型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不仅是展示历史、文化、艺术等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殿堂,还应该成为首都中心区供公众进行高品位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正如贝聿铭曾经说过:“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最近提高的如此之快,使得博物馆变得比‘艺术贮藏室’的意义广泛得多,实际上它们已经成为公众聚集的场所”。国家博物馆的入口大厅的设计不仅很好解决了观众的参观流线组织和交通,又能以通透大气的空间来表现其公共性和教育性。它既满足了博物馆本身的功能需要,又起到了城市中公共空间的作用,成为天安门广场上一个具有文化性、历史性的“城市会客厅”。
图4
[1]王路,邹瑚莹,祁斌,著.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TU391
A
1673-0038(2015)14-0003-03
2015-2-10
高悦(1979-),女,建筑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