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

2015-10-29原天华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期
关键词:村落文化遗产历史

原天华

(南平市延平区规划服务中心 福建 南平)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

原天华

(南平市延平区规划服务中心福建南平)

传统村落不合理的开发面临文化遗产的消失,传统村落既需要保护更需要发展,如何合理的保护与发展是传统村落正面临的考验。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承

20世纪80年代,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我国的重视。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传统村落的布局和历史建筑特征体现了丰富的传统哲学思想,富有浓厚的地区传统文化特色。我国的传统村落分布范围广、地区民族特色鲜明、丰富的历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陈志华教授曾说“保护和研究古村落,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启发后人的思维,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如何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已经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1 国内外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政策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制定方面,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沿。1840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有关文物建筑保护的宪法《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再次颁布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法《纪念物保护法》,明确地规定了法国的文化遗产的传统建筑保护范围和标准,由专业的建筑师组成的古建筑管理委员会,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法国文化遗产的选定和保护。1906年,具备艺术价值的自然景观也被强调在新保护法《历史文物建筑及具有艺术价值的自然景区保护法》范围内。但现在所遵循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度源于1913年颁布的《历史古迹法》和1930年的《景观保护法》。其具体措施为:被纳入历史文物范围内的历史性建筑,私人与国家均丧失其拆建所有权,且历史建筑维修费用由政府部分或全额资助,对政府资助的历史建筑需记录登记,重要者还会被列入保护名册中。在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2000座闻名的建筑群落中有400座已属于受保护的历史街区。

在亚洲中,日本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在明治初年开始实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崇洋运动的热潮盛行,许多有关佛教的传统文化遗产面临重大的危机。1871年日本政府首次颁布了保护美术工艺品的法规《古器旧物保存方》,日本政府把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工作也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中。1966年日本通过《古都保护法》,明确指出需将文物建筑的本地段转变为历史街区的扩张,不仅仅只关注单一的历史建筑区,强调的是整体性的环境秩序。这一措施很好地体现出了当代时期历史的文化特色,艺术价值得以升华。

在我国,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逐渐形成历史文化和原生态资源的古村落与现代化发展矛盾的局面,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我国目前针对传统村镇保护的政策制度包括国际性公约、法律法规与地方规章几个层次,其中国际性公约包括《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同城乡规划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围文物保护法》,行政法规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针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规章,对不同保护级别的传统村镇明确了制度约束等级。比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西递宏村需要遵从公约的要求,被选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村镇需要满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制度要求,以“传统村落古建筑群”为名目选为各级文保单位的需要满足《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一般的传统村镇的保护则需要满足《城乡规划法》的法律要求。自2003年11月起至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评选活动极大帮助和促进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

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危机

传统村落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结构的基础上,是世世代代的家族与自然结合的历史产物,它有着悠久的年代感,浓郁的人文气息,独特的建筑风格。然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将面临重大的考验。在全球进入一体化、多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显得尤为关键,传统村落传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最好表现。随着人们思想的回归,以及原生态自然生活的向往,传统村落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思想潮流燃起了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希望。但在各种利益因素驱使下,不合理的规划和过度旅游开发为传统村落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传统村落积淀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其建筑风格的价值也受到大众的关注。但是,为了承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自然力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传统村落的保护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自然灾害的环境因素。传统村落建筑时期尚早,且多为木制结构,易受到自然气候和物理影响,又因保护工作的薄弱,坍塌现象屡有发生。例如武夷山的余庆桥,余庆桥是闽北地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中心的唯一一座古廊桥,并是武夷山双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5月28日的一场火灾的发生,使得其古廊桥桥面以木质结构组成的部分全然烧毁坍塌,满载着百姓们回忆的余庆桥也随着这场大火而消散。

其次,人为环境的破坏。传统村落大多排水系统不畅,消防系统不健全和拆古建新或插缝建新现象,对传统村落的形象产生了影响,并使得当地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使得传统建筑难以适应,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日益加强,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此,村民们自发拆除旧建筑,再此基础上进行扩张、改建现代型建筑与设施,其现象已然成为普遍化。一些传统村落开始不断修建现代化混凝土结构的“新房”,新旧风格式的建筑搭配显得不伦不类,这样的重构建设不利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进行。部分传统村落一味的建立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筑来发展旅游产业,忽略了两者间的不和谐性,使传统村落失去了原始的历史风貌。以武夷山兴田镇城村为例,游客数量随着闽越王城景区的开放而增多,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地区的文化古韵面临着消失没落的危机。由于大量游客的到访,使得当地旅游机制进行了彻底的改变,部分传统村民的居住建筑因此受到改变,同时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化旅游元素,严重影响了其地区的古村风貌。

再如,笔者所在的闽北地区的峡阳古镇,1999年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其古民居“土库”以气势宏伟、用材硕大、结构独特、雕饰精美而远近闻名,是闽北古建筑的一株奇葩。现存的“土库”(如图1),大多修建于明、清时代,距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图1 峡阳古镇“土库”

峡阳“土库”布局科学,呈长方形或正方,建筑呈阶梯形,即外低内高,显得深远而不憋蔽,房屋四面环合,宽敞的天井采光通风,冬暖夏凉,宜于住人。四周是高高的马头墙,马头墙厚四十厘米,墙面用方形青砖砌垒,极为平整;格内是夯实的黄土,这种墙厚实、坚固、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土库”四周的房屋,全是木质材料的建筑,它的建筑结构与北京的四合院极为相似,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密和谐,构筑精美气派,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居建筑艺术。峡阳“土库”建筑精美十分注意装饰,于细微处见艺术性。“土库”或门柱上的斗拱、额枋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图案,或门眉上镌石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更显得古雅,书气盈盈。还有厢房的门窗,有的拼以图案,有的雕镂花卉、人物,其雕刻艺术之精湛令人叫绝。峡阳“土库”大都占地广、规模大,占地面积小则几百平米,大则几千平方米,敖州街的“大园土库”,修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工程浩大,历数十年才造竣工。该“土库”占地四千八百多平方米;结构取“八门图”,即前厅左中右,正厅左中右各三个厅,东西各一厅,共八个厅;有大小房屋百余间,居住八十三户人家。正厅前是一大空坪,极为宽敞。坪中是砖砌的走道,走道两边种植花草,置放鱼缸,一年四季花香馥郁,锦鳞游动,堪称小巧别致的花园。

但由于古镇区内人口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古镇居民对“土库”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在古镇保护区,撤除“土库”改建现代建筑或者打窗凿洞开店铺的时有发生。同时随着长期的变更,原有的人际关系、家庭结构早已变化,原来独门独院的住宅被分隔,原有的庭院或天井也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一些公共场所被占据。以往在镇区规划建设时,没有把周边新建建筑与“土库”风格融为一体。新建建筑密度过大,新的居住公共空间尚未建立,居住环境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对街道的拓宽,对“土库”外部风貌的破坏较为严重,加上近几年大量的现代建筑象炮楼耸立在古镇区,对整个古镇街道轮廓线和天际轮廓线的破坏也较大(如图2)。因此,保护古镇“土库”,要将“土库”融合于整个城镇的发展与进程上,使其以独特的方式以及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城镇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2 古镇现状图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财富,除了集中在历史城市和历史传统镇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全国各地的历史传统村落之中。这些历史传统村落能更好地体现出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反映了历史文化同社会发展的紧密性,是传统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同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共同发展的。

3 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有效措施

武夷山兴田镇城村,城村是西汉闽越古邑,同时也是我国南方地区中汉代诸侯王城和千年历史的古村落中保存最完好的。随着城村教育园的开放,迎来了数千名的小学生来此观赏,通过参观闽越王遗址、古村落建筑、考察基地生态及地理气象,从而培养小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及自理能力,城村老师捐出多种文物及代表民俗用品举办其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展厅,并结合本地的茶文化来丰富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此举有利的结合了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发展具有本地民俗特色的建筑,培养当代学生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是闽北地区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传统村落是集居民、自然、历史风貌为一体的统一,过分添加不协调的现代化建筑在其中,从根本上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也严重地改变了传统村落的建设布局,传统村落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也会逐渐消散。近几年,对传统村落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针对保护的对策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专业理论指导的缺失,保护与发展规划的不完善,是导致传统村落走向保护性破坏的误区的原因。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存在辩证关系,在具体的时间进程中,发展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发展方式,是长远的发展的基础,在处理发展与保护间的关系应立足于发展,发展的核心需以现代发展需求相结合;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应该保持步调一致,过分的强调保护反而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相违背;过分的强调发展而破坏历史的真实完整性,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特色也不利于长期稳定的现代化进程。为了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措施,首要任务是政府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明确对传统村落改进的目标。从村民的角度来说,应该普及民众的保护意识,调动保护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的改善此种局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相关措施:

(1)保护传统村落历史的真实性。传统村落是历史遗产,具有浓厚的历史和真实性。传统村落保护必须遵循力求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为目标再发展,坚持做到实事求是。

(2)保护传统村落完整性。保护规划在重视大量文物古迹的同时,重点保护和延续构成传统村落整体空间环境和风貌特色的建筑群落、地域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

(3)传统村落保护同协调性发展相统一。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结合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考虑传统村落整体性的相关因素,传统村落历史性建筑的改建与新建建筑建立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再发展,确保整体风貌的统一性,并在建筑范围、色彩、建筑形式等方面进行协调。

(4)以人为本。村民的生活形式是传统村落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体现,是反映传统村落历史文脉的直接体现。在保护传统村落景观的基础上,应该加强改善基础设施力度,注意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5)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落实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辨证认识。在传统村落保护与传统村落当地特色或建筑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整体保护的同时,循序渐进,对独特的历史性建筑重点加以保护。

4 结语

我国在边远的地区尚分布有保存较为完善的,但是经济相对落后,在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应采用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对传统村落加以保护。经证明,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对传统村落保护影响不大,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宣传当地特色文化魅力,让中华文化得以继承与发展,,提高村民和游客的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然而,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同样具有两面性,盲目的开发也会造成传统村落的商业化,不利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在我国现处于一个空白的研究领域,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加以深入的研究,传统村落保护与法规、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模式都有待完善。

[1]逯家桥.美好乡村建设中徽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4.

[2]王栋,曹雷,赵杰.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J].山西建筑,2014,35:23~25.

[3]谌子益.新农村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

[4]唐小涛.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郭筱蓓.传统村落生产性景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郑亮.湘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TU982.29

A

1673-0038(2015)02-0114-03

2014-12-25

猜你喜欢

村落文化遗产历史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