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大沟里河河段护岸工程设计分析
2015-10-29李志环
李志环
(凌源市宋杖子水利服务站,辽宁 凌源122500)
1 工程建设缘由及必要性
朝阳县台子乡位于朝阳县西南部,台子乡境内有一座大(Ⅱ)型水库—阎王鼻子水库。因阎王鼻子水库二期移民有52 户居民动迁无房屋建筑基地,经过专家论证,移民建房基地选址在大沟里河右岸2.67 hm2空地上,现有的2.67 hm2河滩地需要从1 km 远的大凌河运土垫平整才可建房,现在2.67 hm2河滩地高程比现有河床高程平均高出1 m,但大沟里河目前无防洪措施,河道长度11.4 km,河道平均比降17.4‰。河道长年干涸,但汛期季节性洪水可造成两岸灾害,危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沿河两岸对该河的利用率极低,多年来受河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1-2]。
2 工程建设对左岸的影响
本护岸工程建设防洪标准是20 a一遇洪水,而左岸是大沟门村自建的防护堤,没有具体的洪水标准,经过几年的洪水考验,局部已被淘刷,齿墙大部分已露出地面。
经过实地勘测,左、右岸堤防护脚处高程大致走向齐平,左岸护脚底高程为217.567 m,堤顶高程为219.367 m。
右岸防护堤建成后,对左岸有一定的影响,距左岸堤防200 m 处是二阶台地,二阶台地高程223.021 m高出右岸建后堤顶高程。
所以该工程建成后,不会对左岸造成很大影响。可在左岸防洪堤外植树造林,保护沿岸土地。
3 水 文
朝阳县台子乡大沟里河段流域为辽西干旱丘陵山区,属Ⅴ1水文分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00 mm,多年平均年径流深100 mm,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1 900 mm,年最大24 h暴雨均值为83 mm,年最大三日暴雨均值为94 mm。
洪水计算依据GB50201—94 第3.0.1 条规定,防洪标准等级为Ⅴ级,洪水重现期为10 ~20 a,因大沟里河右岸有52 户村民动迁到此处,所以本次洪水计算按20 a一遇防洪标准,以保证坝后居民安全。
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参照《辽宁省中小河流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
治理段以上流域面积及河长由1∶10 000的地形图上查得。
L=11.4km F=19.15km2J=17.4‰。
水文分区Ⅴ1区。
大沟里河是大凌河一级支流,而该工程所在地正处于大凌河入口处,相对于大凌河来说,大沟里河属于大凌河的回水堤,在考虑阎王鼻子水库1 000 a一遇洪水淹没线的同时,也要考虑大凌河同频率的洪水水位,经过历史资料可知,大凌河20 a一遇洪水位在堤防出口处是216.5 m。阎王鼻子水库淹线为213.5 m。所以确定堤高时得同时考虑这两种情况。
4 护岸工程规模的确定
护岸工程规模的确定主要参考以下5个方面:河道规划与设计、设计标准、河床糙率的选定、河道过水能力计算和水流冲刷计算。
4.1 河道规划与设计
规划整治河道的目的是使河道畅通,能够下泄一定标准的洪水,清除阻水建筑物和防碍行洪的林木、植被等,护岸工程在满足造地的条件下,尽量顺河道天然走势,并通过计算确定行洪宽度[3-5]。
4.2 设计标准
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按人口、土地面积划分,该护岸工程等级属于Ⅴ级,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 a 一遇洪水。河道宽度按实际河道走势取40 m。
4.3 河床糙率的选定
河床糙率的选定方法是根据河床的组成,床面的特性、平面的形态、水流流态、岸壁特性、逐段实地勘察等综合因素,确定本段河床糙率为0.033(一般取0.03 ~0.033)。
4.4 河道过水能力计算
大沟里河河段没有水文观测资料,没有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所以控制段水位无法确定,按能量方程式无法推求河道水位,因考虑此次工程护岸较短,所以采用明渠均匀流进行水位计算[6-8]。
过水能力计算:
河宽b =40m,边坡系数m =2 当h =1.1m 时W =h(b +mh)=46.42
根据公式:
式中:W 为洪水河槽的过水断面面积,m2;J 为河床平均坡度,‰,17.4;n 为河槽的糙率系数取0.033;X为湿周,m;R 为过水断面的水利半径,m;C 为谢才系数;Q 值>187.0 m3/s,故安全。
在确定堤高2.2 m的同时,堤防顶高程最低处为217.4 m,这个高程既高于水库淹没线213.5 m,也高于大凌河20 a一遇洪水位216.5 m。
4.5 水流冲刷计算
计算公式为:
式中:hb 为局部冲刷深度,m;hp 为一般冲刷后水深,m;以近似设计水位最大深度代替,取2.2 m;n 为平面形状系数,取0.25;Vh 为河床允许的不冲流速,m/s,取0.75;Vp 为主河槽计算水位时的平均流速取4.03 m/s。
经计算hb=1.15m。
5 护岸工程总体布置及建筑物
其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护岸工程的布置、顺坝设计和护脚石笼设计。
5.1 护岸工程的布置
本次工程治理河段右岸400 m,采用土砂坝结构形式,前坝坡坡比为1∶2,后坝坡坡比为1∶1.5,前坡坡脚处设宽0.6 m,深1.5 m的齿墙,齿墙外接长3 m深0.6 m的石笼基础[9-11]。
5.2 顺坝设计
顺坝设计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设计坝高及顶宽、护坡设计和护岸坝齿墙。
5.2.1 设计坝高及顶宽根据《堤防设计规范》,堤顶超高公式:
式中:R 为波浪爬高,按规范附录C 计算;A 为安全超高,取0.3 m;E 为风壅水高度。
5.2.1.1 计算风速的确定
收集朝阳市气象站1981—1997年17 a的风速观测统计资料,17 a的平均年最大风速为16.12 m/s,传感器高度为15.2 m,高度修正系数为0.958,则修正到距地面10 m高度的平均年最大风速W =16.12 ×0.958 =15.44 m。
5.2.1.2 风区长度
在1∶10 000地形图上按垂直坝轴线量得正常运行情况下的风区长度D正=80 m
1)最大风壅水面高度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 为计算点处的风壅水面高度,m;K 为综合摩阻系数取3.6 ×10-6;W 为计算风速,取设计风速的1.5 倍;D 为风区长度,80 m;Hm为水域平均水深为1.1 m;β 为计算风向与坝轴线法线夹角β =0°;则e=0.007
2)计算平均波高,其计算公式为:
3)计算平均波周期
4)计算平均波长。其计算公式为:
5)计算平均波浪爬高。计算公式为:
式中:Rm为波浪爬高,m;M 为单坡的坡度系数,这里为2;K△为斜坡糙率及渗透性系数,查表求得;KW为经验系数,由风速W、坡前水深H、重力加速度g所组成的无维量W/ gH 按规范《SL274—2001》表A.1.12—2 查得。
式中m =2。
计算频率为20%的波浪爬高RP
故正常运用情况下的坝顶超高为
最后堤高确定为1.1 +0.62 =1.72m 因安全起见,堤高取2.2 m。
堤顶不考虑交通要求,故堤顶设计宽度取3 m。
5.2.2 护坡设计
大坝采用推土机推砂土筑坝,拖拉机及蛙式打夯机结合的方式夯实,首先把虚土、杂土除净,然后分层填土,每层25 cm夯实,保证填土的自然含量,保证填土与原有土的结合紧密,保证压实后筑堤土方的相对密度≥0.6,堤顶采用C20混凝土块进行压顶,混凝土块尺寸为0.4×0.2 m,排水采用Φ50PVC 管,每隔10 m设一个排水管,排水管出口与坝坡齐平,混凝土板护坡板厚10 cm,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进行施工,坝坡设30 cm厚反滤层,护坡混凝土板标号为C20混凝土。
5.2.3 护岸坝齿墙
设计护岸坝齿墙基础为浆砌石,安全加深取0.3 m。
故深度为:1.14 +0.3 =1.44 m,考虑本地区冻土层的要求,深度取1.5 m,宽度为0.6 m,基础座落在砂砾层基础上,每隔10 m设一道2 cm厚的沥青木板伸缩缝。浆砌石齿墙采用的砂浆标号为M7.5,采用5 cm厚C15 的混凝土压顶。
5.3 护脚石笼设计
垂直河流方向沿齿墙外伸长3 m深0.6 m的石笼护脚,保护齿墙不被淘涮。石笼规格以3 ×4 m为一个单位体进行编制,网眼尺寸为0.20 ×0.20 m。石笼编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
6 结 语
工程建设后保护村民52 户、190 口人、大牲畜60 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最主要的社会效益是为移民动迁提供了安居之地,缓解了土地利用紧张的局面,为阎王鼻子水库二期移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1]权雨明. 鸭绿江(中国侧)防洪护岸工程规划简介[J].水利规划与设计,1998(02):64.
[2]杨文中. 河道堤防护岸施工工艺[J]. 民营科技,2011(05):216.
[3]王立彬,郑爱民. 对河道治理方案的探讨[J]. 民营科技,2012(11):291.
[4]王淑贤. 对眉县汤峪河河道综合治理方案的探讨[J]. 陕西水利,2013(06):99 -100.
[5]杨长明. 对卫河河道与坡洼治理规划中共西行洪道规划方案的探讨[J]. 海河水利,2004(02):35 -37.
[6]仲志余,王永忠. 论长江澄通河段的综合治理与开发[J].人民长江,2009(11):01 -04.
[7]侯卫国,胡春燕,谢作涛. 长江南京八卦洲河段演变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J]. 人民长江,2011(07):39 -42.
[8]潘国勇,陈开林,罗炜华,喻鸿鸣. 浅析富阳市的河道景观设计与治理对策[J]. 浙江水利科技,2005(06):55-57.
[9]花剑岚,张晓芳,黄天增,刁军伟. 景观改造与防洪工程结合—金陵科技学院水系改造工程方案设计[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06):112 -113.
[10]梁海涛,黄剑威,黄兆玮. 珠江三角洲河道岸线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52 -55.
[11]郝红英. 北方某山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及初步探讨[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01):32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