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水利枢纽桂松干渠下苑段软基渠道工程地质评价
2015-10-29张斌
张 斌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1 软基渠道工程概括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桂松干渠下苑段(桩号41 +368 ~41 +897)软基渠道穿越区为一半封闭的岩溶有水槽谷(洼地),场地区附近最高山头高程位1385.8m,最低为水淹坝的地表高程1246m,洼地与山顶相对高差为139.8 m。
2 软基渠道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1 软基渠道基本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桂松干渠下苑段(桩号41 +368 ~41 +897)软基渠道穿越区为一半封闭岩溶有水槽谷内(洼地),渠道走向为N40 ~100°E,洼地长轴方向为N65°E,场地区附近最高山头高程位1 385.8 m,场区最低为水淹坝的地表高程1 246 m,洼地与山顶相对高差为139.8 m[1]。
2.1.2 地层岩性
据地表地质测绘及渠道局部施工开挖揭露,工程区主要地层岩性自上而下分别为:
1)覆盖层(Q):
湖沼积层(Ql+h),主要为黑、灰褐色淤泥质黏土,具有层理构造,多为软塑状态,局部可塑或流塑状态,厚2 ~5.5 m。
2)基岩:
下伏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中统的黄龙群(C2hn),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含燧石,局部含泥质及白云质[2]。
2.1.3 地质构造
工程区主要位于山京向斜的北东翼,在构造上主要表现为单斜构造,工程区未发现有大的断裂构造通过,岩层产状为255 ~295°∠20 ~25°。
2.2 软基渠道的成因
场区位于一簸箕形的岩溶有水槽谷内,属汇水区,在有水槽谷上游侧(吴家苑附近)出露有两个岩溶泉,总流量在20 ~30L/s 左右,且在洪水季节下游排泄不畅,经常导致岩溶槽谷内积满水,大量的有机物及第四系覆盖层在水的长期浸泡软化下,而形成淤泥质黏土。因此需对该段渠道进行特殊处理,地质专业主要查明以下两方面的问题:①查明软土的性质及厚度;②提出建议方案。
3 软基渠道工程地质评价
3.1 软基渠道的土特征
根据勘探资料揭露,覆盖层厚4 ~6 m,上部0.5 m左右为灰黑色耕植土,可塑状态;中下部为深灰色软塑~流塑状淤泥质黏土,底部为黄色软塑状黏土;下伏基岩为黄龙群的灰岩[3]。
3.2 原位试验成果分析
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统计分析可知,软基段(桩号41 +368 ~41 +897)第四系覆盖层的承载力为:Fk(0~2)=10 ~70 kPa,Fk(2 ~3)=70 ~100 kPa,即0~2 m范围内的软土承载力<70 kPa,2 ~3 m范围内的软土承载力在70 ~100 kPa,下部的黏土承载力在100 ~150 kPa。
3.3 各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覆盖层:湖沼积层(Ql+h)以灰黑色淤泥质黏土为主,软塑~流塑状,埋深4.0 ~5.5 m,天然含水量ω = 36 ~53.9%,密度1.64 ~1.86g/cm3,比重2.71 ~2.72,液限ωL = 43 ~63.8%,塑限ωP =19.4% ~30%,塑性指数IL =23.6 ~34.8,天然孔隙比e =0.9815 ~1.4917,压缩系数a0.1 -0.2 =0.31~0.51MPa-1,压 缩 模 量 Es0.1 - 0.2 = 5.0 ~6.8 MPa,根据轻型动力触探资料显示,场地区第四系覆盖层的承载力标准值Fk =0.05 ~0.08 MPa。
综上所述,该段覆盖层主要为淤泥质黏土层,呈可塑~流塑状,不能作为渠基的基底持力层,建议采用碎石桩挤密置换或直接采用强风化的灰岩作为渠道基础。
2)基岩C2hn:主要为中厚层灰岩,强风化岩体厚3 ~5m,建议选择强风化岩体作为软基段渠道地基的基础持力层。
3.4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本阶段取土样7 组进行室内试验,据试验资料,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进行验算,经综合分析推荐各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3.5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软基段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覆盖层多呈软塑~流塑状态,其含水率高、稳定性较差,施工难度大。
表1 各层主要物理学参数
4 处理建议及结论
4.1 处理建议
据前所述,软基段第四系覆盖层厚4 ~6 m,由于地下水位以下的覆盖层多呈软塑~流塑状态,其含水率高、稳定性较差,渠道开挖多在覆盖层间进行,在施工期间地表及地下水对基础开挖影响较大。
针对软基段的岩土结构特点,对覆盖层的开挖作如下两种方案建议:
1)加大渠道开挖边坡,利用土体自身强度保持边坡稳定,建议开挖坡比1∶2.5 ~1∶3,建议在枯竭施工,施工过程中除保证以上开挖支护处理措施外,还需要结合“分层、分块”,“边挖边砌”的开挖方法,建议每50 m设置一个集水井,并配备相应的水泵,及时的作好抽排水处理;开挖土方应随挖随清理,渠道两侧不能够堆放渣体及其他较重设备。该方案征地面积多,抽排水费用高。
2)渠道两侧固结(高压旋喷桩支护)支护两侧边坡,以保证边坡稳定性;固结后需要结合“分层、分块”,“边挖边砌”的开挖方法,及时的作好抽排水处理;开挖土方应随挖随清理,渠道两侧不能够堆放渣体及其他较重设备。该方案能够大量减少两侧渗水量,但施工较为复杂,施工费用高,汛期不建议施工。
4.2 结论
设计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采取渠道两侧固结(高压旋喷桩支护)方案做为软基渠道开挖的特殊处理方式,该方案虽然投资增加较多,但是该方案能减少土方开挖及回填量,能减少占地,也能减少开挖工程中降排水工作量,更有能效保证渠道开挖及基坑内施工安全,能够使本段渠道工程顺利进行。
5 结 语
施工单位根据设计两侧固结(高压旋喷桩支护)方案在枯竭开挖软基渠道,在施工过程中除局部因溶沟溶槽覆盖层变厚、渠道两侧边坡除少量垮塌外,未出现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及施工安全问题,并顺利完成。
[1]徐峻岭. 引硫济金引水隧洞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J].西北水电,1997(01):45 -47.
[2]杨德军,蒙玉霖. 格鲁吉亚卡杜里水电站引水隧洞岩体工程地质分析[J]. 四川水力发电,2004(04):23 -24.
[3]刘小伟. 引洮工程红层软岩隧洞工程地质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