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势在必行

2015-10-29程勤阳孙洁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初加工产地产后

程勤阳 孙洁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联结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以及精深加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产品生产相比,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掣肘因素,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已迫在眉睫。

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指在农产品产后进行的首次加工,使农产品性状适于进入流通和精深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加快发展产地初加工可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

据美国ADM粮食产后减损研究所专家估算,全球粮食每年约有13亿吨可食用粮食损失于产后,鲜活农产品的产后损失问题更加严重。采用适宜的初加工设施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例如,水果采摘后立即进行预冷,快速消除田间热,可显著抑制水果呼吸作用,降低糖分转化和干耗速率,同时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大幅降低产品损失率。

2.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可显著提高其附加值,有利于增加新型农业主体收入。例如,对苹果进行分级分选后实现差别化定价,可有效增加销售收入;对鲜活农产品进行保鲜贮藏,可延长产品上市周期,在价格适宜时择机销售,创造“时间价值”。据调查,马铃薯经过3-4个月贮藏后上市,销售价格有时可提高1倍以上。

3.便于流通保障供给

鲜活农产品干制加工后,质量和体积减小、性状稳定,有利于长期贮藏,调节市场供应。对果蔬进行拣选后再分级包装,不仅便于运输,还能减少无效物流。粮食收获后,应尽快将含水率降至安全水分以下,否则极易发生霉变损失。传统处理方式是自然晾晒,在当前种植规模化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采用机械化干燥脱水处理是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和有效供给的重要手段。

4.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提高

由“生产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变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产品初加工向下对接市场流通,在传递市场需求、引导农产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色泽、大小等外在一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变化,初加工环节逆向引导相关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环节生产出产品性状一致、适合加工的农产品,从而也提高了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我国农产品初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十分严重。例如,果蔬产后损失率为10%-20%,远高于发达国家5%的水平;农户玉米采后收储损失率高达8%-12%,马铃薯产后损失甚至达到15%-25%。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技术水平、设施状况总体不足与落后。

1.初加工设施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种类多,初加工设施十分简陋。例如,槟榔是海南省的特色农产品,农民收获后先要蒸煮杀青,再进行烘干脱水。传统烘干方式是采用自砌土炉、木材燃烧烘干,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极其严重。河南省甘薯采用简易的沟藏,通风不良,腐烂率高。因为烘干设施不足,新疆南部种植规模大的杏产后处理面临着巨大压力。此外,我国冷链设施仍然严重不足,日本人口仅为我国十分之一,但冷库容量是我国的2.5倍,冷藏汽车数量是我国的4倍。

2.初加工技术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整体较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生产的总体特点是种类多、规模小,这也对初加工技术的适宜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在苹果、柑橘等大宗果品的分级分选包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对于其他广泛分布的地方特产果品还缺乏专门的产后处理技术。许多农产品的分级分选仍依赖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环境卫生差、加工成本高、质量难以控制。近年来,除粮食和烟草干燥的技术已相对成熟,许多特色农产品干燥的工艺技术及适用设备仍需进一步研发。

3.标准体系欠缺

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产业化生产的需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加工行业,不论是技术操作规程还是产品质量标准方面,都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及污染物限量与检验等方面的标准欠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制度发展,不利于优质优价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国外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经验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产业,在技术、资金和服务方面,政府普遍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在农产品的分拣、保鲜、储存、运输等初加工技术环节拥有先进的装备和管理经验,并且在标准和操作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也有着大量成熟做法,相关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美国农场主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美国的农产品初加工设施与装备非常完备,主要由农场主投资建设。马铃薯贮藏主要由农场主承担,贮藏周期可长达8-10个月。印第安纳州的Hoekstra Potato Farms种植了约9000亩马铃薯,农场建有马铃薯自动化清洗、分级初加工设施,与马铃薯收获设备匹配,自动化程度非常高。Jeschke&Dollinger农场建设了谷物烘储设施可将玉米的含水率从25%降至15%、将稻谷的含水率从20%降至12%。美国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Rice Land Rice公司与农场主紧密合作,构成了农场主烘储——区域收储——加工厂收储的稻谷初加工设施体系。

2.韩国农协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韩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中心(APC)和稻谷加工中心(RPC),大多由农协建设和运营管理,为农户提供加工和销售服务。农产品加工中心是鲜活农产品加工上市的核心环节,主要功能包括分级分选、包装、贮藏、拍卖、运输、信息发布等。农产品加工中心使生产、加工和销售系统化,克服了小型农业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的困难,全面提升产品形象、品牌价值和附加值,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稻谷加工中心(RPC)主要以批量生产模式进行稻米的初加工和销售,包括预处理车间、烘干车间、钢板仓等碾磨车间,加工过程有烘干、贮藏、精米加工、稻壳油和米糠处理等,通过机械化和自动控制,可使稻谷损失率降至1%,并促进了质量的提升。

推进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重点

根据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当前应该在加强研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发展。

1.增加科研投入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初产地加工的前提是科研创新。由于我国农产品产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不同产品、不同市场对加工技术及装备的要求各不相同,对针对性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要求较高,即使是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在我国农村发挥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这就要求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摸清中国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发展瓶颈和发展需求,集中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技术资源和优势,开展实用产地初加工技术的创新和集成研究。采用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和集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针对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需求,攻克一批贮藏、干燥等核心技术难题,通过具体项目示范引领带动农户使用新技术、新装备。

2.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

农业部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主要补助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 种规格的初加工设施。初步测算,补贴建设的标准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降低至6% 以下,2014年使农民增收14.8亿元。实践表明,在产地建设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确实能起到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应进一步扩大初加工技术设施补助的品种范围、设施范围和区域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此外,要正确认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的公益性特点,在设施用地、加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鼓励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额度、周期和利率等方面支持初加工主体。

3.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通过组织科研单位,深入调研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标准的现状、需求及与国外标准的差距,明确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研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标准编制的规划,整合资源逐年安排,尽快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标准的宣贯,推进标准的应用,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标准化水平。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保护农民利益,稳定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吸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是当前调结构和转方式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短板,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使其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初加工产地产后
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测定不同产地宽筋藤中5种重金属
加强产地检疫实现以检促防
农产品初加工设施3年获补16亿
农业部:继续加大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