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考析
2015-10-29杨拴平
杨拴平
(平凉市博物馆,甘肃 平凉 744000)
一、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的发现
位于甘肃省庄浪县城南的紫荆山,雄踞南北水洛河交汇处的山脊上,因紫薇遍山、丁香烂漫而得名。紫荆山老君殿建于何时已很难知晓,相传早在汉武帝太初年间,山上就有庙宇建筑。《静宁州志》则称,宋、元、明各代均曾在山上建有庙宇,清末又多次修葺,形成了庞大的建筑群。其中以老君殿规模最为宏伟,殿前旗杆屹立,铁钟浑响,苍松翠柏,楼台掩映,气势非凡。可惜在民国初年毁于兵燹,老君殿尽成废墟。
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是1983年进行文物调查时由平凉地区博物馆刘玉林发现于老君殿残垣之上。1984年,平凉地区博物馆对壁画进行了抢救揭取,搬回馆内保存。1995年,经甘肃省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认为是元代道教壁画,部分画面局部有明代补绘痕迹,具有很高的文物艺术价值。但壁画究竟绘于何时,画无年款,已难确考。
二、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内容考证
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因老君殿塌毁损坏严重,仅存22方。壁画虽土锈斑驳,色彩褪变,但画面尚且清晰,内容仍可识辨,除幅面最大(151厘米×95厘米)的一方“三元图”和幅面最小(74厘米×22厘米)的一方“执旗童子图”外,其余20方均为“老子八十一化”连环画。从残款看,可辨识者有“摧剑戟”、“降外道”、“留神钵”、“叹犹龙”、“诏沈羲”、“校簿书”、“说北斗经”、“授三洞”、“建安化”等故事情节。现将其内容诠释如下:
“摧剑戟”,第三十三化。释义:胡王方诧异,耻其不能杀,乃告邻邦曰:“我国有一老人,变化无常,投诸水火皆不能伤,恐别生异故,害及诸国。愿速助兵,灭其祸患!”则旬日之间,胡兵四集,合围老子,欲共诛之。俄而电光霹雳,矢石皆反中,戈矛摧落,鼓角无声,胡兵一时奔溃。胡王失措,伏地叩头,作礼于老子,悉心奉道。
“降外道”,第三十五化。释义:老子住萨罗国舍提婆城,其国男女信外道,能为魔事,亦祝须发,乌衣跣足,说诸三昧,迷离观法,人非人等,顿改形色,令人堕落,无有休息。老子悯之,悉令断除(外道有九十六种,载在《大藏经》尾字函中)。举大神通,现出神王狮子,掩敛魔法,覆伏于神光之中。复谓国王曰:“此等外道魔法,攫及男女,捨身命财宝,为害甚大。倘国王帝主倾心信向,迷误政事,则生怠慢,矫诳百端,惑乱大道。王今于此尊奉浮屠,入兹不二法门,断除邪障,而外道悉来稽首恳请。”
“留神钵”,第三十九化。释义:老子告诸桑门曰:“吾有钵于兹,常盛法味,奉以修之,皆得清凉饱满,令俾神气爽和。留置于国,以喻将来。”于是,老子遣飞天大神为其守护,此缽名“多罗”,号“三满多”,为契性之珍,清善者乃可受持。斯缽应化无穷,修诸功德轻达者患得之,虽得之,亦鲜能克厥终,惟有掷之而已。
“叹犹龙”,第五十一化。释义:周景王二十三年己卯,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该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焉。”敬叔曰:“诺。”于是孔子与南宫敬叔见老聃。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游;兽,吾知其走。飞者,可以矰;游者,可以纶;走者,可以网。至于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炁,养乎阴阳,吾不能测也。老子其犹龙乎!”
“诏沈羲”,第五十五化。释义:周赧王十年丙辰,老君遣使召隐士沈羲。羲本吴郡人,学道于西蜀,能救人疾苦。一日,诣卓孔宁家,路逢青龙车、白虎车、白鹿车各一乘,导从甚众,皆朱衣仗节。曰:“君非沈道士乎?”羲曰:“某是也。”骑士曰:“处士阴功及物,心不忘道,少小以来,履行无过。黄老君(据《仙传》称‘黄老君’)遣仙官来迎。乘白鹿车者,侍郎薄延也;青龙车者,度世君司马生也;白虎车者,送迎使徐福也。”须臾,三仙羽衣持节,以白玉册、青玉界、丹玉字,授羲碧落侍郎。遂载羲去。
“校簿书”(即“校图籍”),第六十化。释义:安帝永初三年己酉二月,老君降于泰山,遣泰山使者雅羽,以车骑召江夏善士刘图,欲使校定天下簿籍、图书。图至,见老君当殿南面而坐,太上居东西向,九天仙君居南北向,八极天君西东向。命图与官属校定天下名籍,三日而毕。老君欲示图以罪福报应,乃命羽将图入地狱。凡至八十一重,图见父在狱受苦,出告老君,为父哀求,乃命释之。又令将图至天堂,见太清宫中,金台玉殿,音乐自然,仙真多着青衣,执金简,歌诵经文。观毕,遣回。图因此得道,遂为道士。
“说北斗经”(即“说斗经”),第六十二化。释义:永寿元年乙未岁二月七日,老君乘白鹿紫车,降于成都,至太昊玉女修丹之所,地祗涌出,捧一玉局,高可丈余,老君登座,为说北斗七元削死注生之法。至十五日,又说南斗六司陶魂铸魄之功,乃令二侍真人(即王长、赵升二人也)叙述其事,而为《斗经》,化被蜀俗也。
“授三洞”(即“授大洞”),第六十三化。释义: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朔,老君敕太极真人、三洞法师徐来勒等,同降于天台山。老君乘八景玉舆,从官千万,正一真人侍焉。老君自号太上玄一真人,真定光为《洞真经》高玄法师,命侍仙玉郎王思真披九光玉蕴,出《洞玄大洞经》、《灵宝经》凡三十六部,以授葛公,及《上清斋法》二等、三箓斋,并《劝戒法轮经》四十五卷,《无量通妙经》、《转神入定》等经,以授于玄,俾令行世,曰:“子常思虚无真人、高上大法王、大千世界,号曰老君,是玄中大法如焉。”
吴赤乌二年戊午十月朔甲子日,释道微及法兰等,问于葛仙翁曰:“道起无先无后,不可称论,不审老子与悉达太子孰为先后?”公答曰:“子之所问,乃合正真道素无先无后,无左无右,无存亡高下贵贱,无形无像,所以字之曰‘道’,不可称言也。太子生老子后,前世有功德,得太上金液之道,身若紫金光聚,故号金仙氏尔。”于是,授道微、法兰诸经云。
“建安化”(即“创安化”),第六十六化。释义:唐武德三年庚辰正月,刘武周遣宋金刚举兵十万侵晋绛。时,秦王世民拥节绛州,吉善行避地于晋之临汾县大通堡。众令善行往羊角山探贼,于北岭上柳市间立望,见北坡上有一人乘白马来,善行异之,即回走到甘棠丛下,其人已至,须发皓白,上下素衣,乌冠白马,鬃尾及蹄皆赤,有二青衣年少侍立左右。老人谓善行曰:“与我语唐天子李某:汝今得圣治,社稷延长,宜于长安城东,置一安化宫,而设道像,则天下太平。”言讫,腾空而去。
“光醮坛”,第六十七化。释义:唐高宗龙朔二年壬戌二月,帝幸洛阳,有感,因令询问侧近有何古圣灵迹。父老奏曰:“城北山先有老君祠,每岁时祈祷即福应。”乃敕洛州长史许力士,就祠建清庙,掘基得石案及故碑,有题云:“真人帛君之表”(即仙人帛仲理所立汉天师北印治之所),其石案长四尺,广二尺,厚二寸,高八尺,两头各有二脚,上面镌“太上老君”字。立殿毕,建道场,正庆礼间,忽光遍殿,照耀阶坛。老君现于光中,二真人夹侍,良久方隐。时,内侍监宫阙令权大方,监道郭行真、黄元颐、刘道合,洛州录事参军杨护师等十三人,同列状奏闻。依状,图写老君瑞像奉之。
三、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壁画的艺术风格及其价值
全国宫观现存“老子八十一化”壁画寥寥无几。紫荆山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道教美术的内容和面貌,为研究该时期道教壁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历史的涤荡虽使画面色彩斑驳,颜色褪变,但却无法抹去它那饱经沧桑、依然如故的艺术风格。不少美术界人士参观后,都认为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
就艺术风格而言,紫荆山“八十一化”壁画既雍容博大、富丽堂皇,亦清新雅丽、形象坚实,且有空灵旷逸、虚幻缥缈的神韵。如“三元图”、“摧剑戟”、“留神钵”、“叹犹龙”等画面中,有肃穆庄严的老君,有威武凶悍的兵丁,有恬静秀美的玉女,有清纯英俊的金童,有垂首打拱的官宦,有执笏朝拜的真人……这些人物虽姿态不一,表情迥异,但都刻骨传神,须眉似真。这种立足现实、追求写真的绘画风格具有宋代文人人物画的遗风。在布局经营上注意到了远小近大的透视规律,巧妙地利用空间的表现效果,使人物正背穿插,相互呼应,以丰富的层次变化和悠然清远的表现手法,刻画出不同形象的鲜明个性。这种灵活多变的结构布局,更接近宋代文人画的美学意趣。
紫荆山“八十一化”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宋以后民间画工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壁画的线条以赭为骨,间用淡墨,色不压线,生动自然;笔法以兰叶、铁线为主,辅以游丝,回旋跌宕,驰骋飞扬,行云流水间不乏沉着稳定的质感和遒劲生动的美感。特别是老君、真人的须眉,玉女、妇人的鬓发表现得精妙,均达到了“毛根出肉”的艺术效果。人物造型比例方面,又作了适当的夸张。如“执旗童子图”中的童子形象,头与身的比例夸张到1:5,而手臂却明显缩小,其滑稽荒诞的形象给人一种现代漫画的视觉艺术效果。再如“三元图”中的三位真人,头部则稍微放大,使得肃穆淡泊、超尘脱俗的面部神情更显突出。又如“降外道”中的玉女,头与身的比例达到1:8,挺拔的线条勾勒出亭亭玉立的体态,垂地的长裙更衬托出修长窈窕的身材。这些形象虽然都超乎了生理常态,但却因夸张有节,反而强化了艺术形象的美感。在人物形象之外,还巧妙地以山水树木、动物禽鸟、楼台亭阁、几案桌凳作为陪衬,丰富了画面,具有极富装饰趣味的形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