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则立,庙堂谁承继

2015-10-28刘莫

人力资源 2015年9期
关键词:接班人家族企业制度

刘莫

古人云“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根源就在于接班人一代不如一代。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这一辉煌的众多企业家也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如何实现两代人的平稳交接,成为摆在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一直以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存在着不少错误看法。其中最根深蒂固的就是,很多人都觉得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占主导。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有近4000万家私营企业,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相比之下,国有企业产值则仅占1/4到1/3。其中,制造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而国有企业在该领域总产值中仅占20%。

中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随着工资迅速上涨,这种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当私企主导的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被迫转型时,传承危机就会爆发。并且,这些企业中仅有8%成功地将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当然,无论哪个国家,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从来都是难题,只是在中国,这一问题尤为敏感罢了。

选择,是一个问题

回溯古老的中国,接班人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个朝代。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历史的核心问题就是接班。

从尧舜禅让到夏启世袭,中国的接班制度确立了一个基本规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王朝宗法制度的核心,是王位传承的金科玉律。嫡即正妻所生,嫡子中年纪最大者即为嫡长子,不论贤能与否,都拥有最优先的继承权;但如若没有嫡子,接班人的选择就完全凭借君主的个人意愿,在所生的儿子中凭喜好选择。中国这套接班人制度存在着天生的缺陷,因为“喜爱”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尤其无法让满朝文武或其他继承人心服口服,祸乱之根由此埋下。

中国讲究“传内不传外”,在国外也比较普遍。以美国福特公司为例,在接班人问题上,福特家族的人选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如果无法从家族中选取接班人,才考虑从外部或职业经理人中选择。但为了保证家族的传承,即使选择了外部人士,在董事会的表决权上,福特公司依旧拥有高达49%的表决权,即股权的一种创新模式——金股。而这种权力传承,对于东方文化的企业而言,如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家族企业,则表现更甚。

“把班交给家族成员,我们的企业就会慢慢死掉;而如果我急急忙忙地交给职业经理人,我们企业就会

快快死掉。”或许正如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所言,“接班人”的选择或许是这些曾经叱咤商界的风云人物所面临的最难的问题。选对企业接班人是权力传承的关键之笔,在经过数十年的创业周期之后,这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集体性心病。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可乐也?如果碰到一个英明神武的接班人还好,守得住基业,还能更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是如果不幸传到扶不起的“阿斗”手中,这数十年奋斗拼搏的心血岂不付之东流?或许,任何人都不应该以吃不到葡萄的局外人心态去揣摩局内人的心理,但有一些问题应该是被广泛思考的:如何交接班,是以“家族”为大,还是“企业”为大?是追求“基业长青”,还是“家业长青”?是进行“家族的传承”,还是“财富的接班”?是做“企业家族”,还是“家族企业”?是选择创业型接班人,还是选择协调型接班人?

如果厘清了这些问题,选择应该就不是一个问题。日本的家族企业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宽度要比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得多,中国的家族企业在传承给自己的后代的时候,假设自己的儿子能力不够,会很难处理。而日本人对家的理解更加宽泛,比如说养子或者女婿,他们来了之后改成跟自己同一个姓,这样就可以把企业传给他们,像松下幸之助、铃木俊三、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佐吉,他们就将企业传承给了自己的女婿,毕竟女婿是可以选择的。

培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接班人以“嫡长子”为第一选择,带来的一个好处是,除非遇到内部动荡或外敌入侵,权力的交接往往能平顺地进行。所以,对接班人的培养就成了各朝各代关乎王朝兴衰的大计。周文王堪称明君典范,其贤明就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文王的母亲太任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因为在古人看来,“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只有“气禀贤妣之胎教”,才能培养出可堪大任的接班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宜早不宜迟。专家建议,企业最起码要在现任高层管理者计划退下前4年就开始着手实施高层接班人计划。通用电气的前CEO韦尔奇用了7年的时间斟酌挑选他的接班人。雀巢CEO包必达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已经着手培养接班人。方太创始人茅理翔对于培养接班人有一个著名的“三三制”原则:“带三年”过程中,我将研发权交给儿子,他研制出第二代抽油烟机,1998年销量全国排名第三;然后在“看三年”过程中,我又把营销权交给他,他把公司原有体系改成股份制,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帮三年”阶段,我基本上看都不看,已经彻底放心了。

说来也有趣,看不起父辈的二代也不在少数,对有些人来说,父辈的基业是一件并不喜欢的礼物甚至负担。中国老一辈企业家几乎都是从毛泽东时代成长起来的,那时候物资匮乏。他们中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再教育,下乡忍饥挨饿,挺过艰难的岁月。而这些早期企业家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式教育,他们的成功全凭其十足的干劲儿、敏锐的洞察力及满腔的创业精神。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这些企业家的子女中,88%拥有大学学历,52%曾出国深造,包括在一些著名学府如哈佛大学、沃顿商学院及伦敦经济学院就读。不少出国深造过的年轻人,舍弃父辈开创的制造业,而更愿意在金融及其他“酷炫”的产业领域寻求机遇。据统计,父辈从事制造业的子女中有65%以上的人,都不愿意再继续从事这一产业。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价值取舍上的相悖,你愿意给,我不见得愿意拿。这时候,“家教”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曾经对人讲过:“刘畅接了新希望六和董事长一年多以来,上上下下对她非常地认同,她可以跟我们的高层、中层、基层沟通,大家很尊重她、认同她,她的沟通能力是足够的,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热爱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公司、我们的产业,这可不是天生就有的。

十多年前,她从美国回来,我带她到工厂去,她去了一次,第二次怎么都不去了,她说养猪厂是臭的,不太喜欢我们养猪的产业,不太喜欢我们的饲料业和食品业,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没有强制她。不热爱,你去强迫她是不行的。过了一段时间,我说我们公司乳业发展得不错,你是不是可以来锻炼一下。后来她说公司里面没劲,她到外面去。她和小伙伴一起在北京搞了一个广告公司,这个广告公司走了很多地方,也给很多著名公司做策划、宣传和推广,慢慢地她对市场增加了认识。

然后再回来,通过这样不断的公司内、公司外、市场上、学校、国内、国外慢慢进步、成熟。几年

前,我又对女儿说,爸爸老了,不行了,你看你愿不愿意做点事。她说可以,我说你想做什么,她说就做农业。我有很多朋友跟我说,你了不起,你女儿更了不起,她自己愿意做。”

制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保障

纵观中国历史,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某些强势帝王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在他们看来,品行才是决定国君人选的第一要义。为此最被人熟知的当属隋文帝杨坚废长立幼的故事。有鉴于南北朝嫡庶纷争,终至亡国,隋文帝杨坚在接班人一事上颇费心思。杨坚只与独孤皇后生有子嗣,在他看来“朕旁无姬妾,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岂有此忧邪”。但他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接班子。在发现太子杨勇喜欢声色犬马后,杨坚不惜破坏制度,果断废除其太子位,转立看上去不近女色、宽厚待人、生活节俭的次子杨广为太子。但就是这个杨广,继位后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很快就断送了隋朝江山。可见,只考察“德行”并非完全靠得住,只要有心计,品行也是可以伪装的。

清王朝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堪称最敢于推陈出新:汗位推举制、嫡长子继承制、先皇遗命制、秘密立储、隔代指定接班人等,花样繁多。清朝的皇帝们勇于尝试,虽打破了“胡人自古无百年运”的魔咒,但也使中国的接班人制度更加混乱。

中国企业人治气息浓厚。在经历过改革开放后的“野蛮”成长阶段后,企业各层级上至董事长,下至普通员工,仍需察言观色,周旋于办公室政治之间,而制度建设极其匮乏。中国的某位企业家曾放言:“我相信伟大的人性治理,而不是虚伪的契约精神。”制度的缺失让企业接班成为谜题。假如企业一把手遇到突发危机,由谁来掌控大局?中国企业也并没有相应的预案。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看来,子女始终是接班的第一甚至唯一人选。但一方面,众多留洋归来的“80后”“90后”志不在此,只愿接过前辈手中的钱,不愿接过前辈手中的枪;另一方面,“人情”“血缘”是中国人做事业绕不开的一种情结。中国人做企业难以富过三代的最大软肋,就是让人情和关系凌驾于制度和规则之上,凌驾于企业发展规律之上。家族里亲戚太多,介入家族企业过多而导致矛盾太多,人情问题难以应付。

与中国接班制度的“混乱”不同的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特别是在权力这剂“最强力的春药”面前,人更是靠不住的。要想让“落选”的接班人心服口服,就必须要有制度规范。英国王室延续千年,就是因为确立了一套完善的接班人制度。现在英王的接班人已经排序到了100多位。欧美很多成功的企业也都有一套严格的接班人遴选制度。2004年,麦当劳的CEO突发心脏病逝世,立刻有接班人继任,而在该接班人上任不久又被发现患有癌症后,公司新的接班人计划同样让一切平稳过渡。

联想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国企血统、最终却能实现明晰产权的中国标杆企业。培养接班人一直是柳传志的工作重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柳传志就为联想集团选定了杨元庆和郭为做接班人。“一山难容二虎”,柳传志就为二虎各立山头,将联想集团一分为二,杨元庆负责PC业务,即后来的联想集团;郭为负责渠道业务,即后来的神州数码。明晰了企业产权,也就避免了二虎相争的局面。

接班不仅仅是政权的权力更替。庙堂接班、企业接班、品牌接班,上到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人人为接班而生,人人都要交班而去。也许,接班也好,传承也好,传承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体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办法,是一种未来,传承的是活力。当你有一大群有活力的、年富力强的年轻人的时候,你的企业不进步都难。 责编/齐向宇

猜你喜欢

接班人家族企业制度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家族企业创新:前因、调节与结果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家族企业的“感情困境”
传·承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加油!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