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雕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15-10-28李兵
李兵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100)
“现代雕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李兵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404100)
“现代雕塑设计”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基于教学过程,笔者针对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代雕塑设计”课程的现状,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刻板,教学目的模糊,以及教学环节中缺少实践性教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现代雕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引入雕塑课程的必然性
雕塑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类别之一。从古希腊时期的维纳斯像、古中国的石窟佛像,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罗丹的思想者雕塑,再到亨利摩尔的现代环境雕塑、贾科梅蒂的架上雕塑作品,它们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雕塑的诞生与建筑、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西斯廷教堂的雕塑不存在,又或者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浮雕讲述中国的近现代史,这些地方就会大失光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环境设计时,雕塑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城市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现代雕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贝聿铭先生曾说过:“一个人既是艺术家又是建筑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生活的复杂性是文艺复兴时代所没有的。因此,艺术家和建筑师必须相互了解,雕塑是依赖建筑空间与环境而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应服从建筑空间美的原则,两者的结合应该说是一种互补关系。”
“现代雕塑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安排,是使学生掌握现代雕塑的基本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段,熟悉现代雕塑的各种材质,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对现代雕塑的新思维、新观念。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与审美情趣。
二、改革雕塑课程设置,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我们这里所提及的雕塑设计课程主要是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其学科知识面的宽泛性,结构的复杂性,造成本专业教学难度的增加。目前,国内没有完整的一套关于设计类专业现代雕塑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许多高校教师都是借鉴美术类专业雕塑课程教学。因而造成了现代雕塑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套路化的现象,从而使这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整体课程安排显得非常“尴尬”——既不能舍去,又不知道教些什么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呈现出严重脱节的趋势。此种情况也不仅仅因为本门课程的设计安排,它和整体教学课程的安排有着更大的关系。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现代雕塑设计课程应安排于第三至第五学期,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刚刚学习完关于设计基础的课程,学生的设计思维由二维转向了三维,从二维的绘图设计转向了三维的形体、空间的设计。这个时间安排雕塑设计课程刚好衔接了设计类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方面,一方面从现代雕塑自身语言出发,给学生讲解其基本的语言形式、材质技术以及造型手法,这些是了解和掌握现代雕塑设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从现代雕塑的应用出发,阐述其与现代环境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环境设计与现代雕塑是一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素。第三,培养并发挥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课程可以结合设计构成、装置艺术、环境规划等专业进行讲授。现代公共艺术项目的规划设计已经跨越了多种学科。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原理,教师应通过具体项目的训练进一步学习。
三、现代雕塑设计课程应实现实践性教学,与市场接轨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雕塑设计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类雕塑课程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设计类专业的雕塑课程应当实现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由于专业的差别,我们不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掌握非常专业的雕塑基础技能知识,例如人体雕塑制作等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内容,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使学生们通过雕塑设计课程的教学与本专业的发展相结合,在教学内容里,结合景观规划设计让学生明白我们设计的环境需要什么样的雕塑作品,是什么风格,什么类型,什么材质的雕塑作品?怎么进行设计制作?让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里了解雕塑的知识点才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雕塑设计教学重点。很多高校的现代雕塑设计课程完全在教室中度过,教师除了理论性的讲解就是让学生做一些小型泥塑,这样的教学完全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总体要求。只有和设计类专业相结合,推崇实践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针对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设计类专业人才,可以推行“研究—学习—生产”的教学模式,让企业的具体需要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无轨结合,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企业以学校的研究技术为依托,得到了扎实的技术和创新研究成果,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竟争力。另一方面,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艺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和最新的市场咨询等社会资源。
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雕塑设计课程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做深入研究,以便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J30-4;G642
A
1005-5312(2015)26-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