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传承现象分析
2015-10-28刘芸
刘芸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传承现象分析
刘芸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网络的运用解放了话语权,使网络文学迅猛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颠覆与传承两种现象并存。网络作家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作品走向对“古典的回归”,回答了网络文学的出路,即走向经典化。
话语权;传统文化;颠覆;传承;经典化
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普及与深入,文学领域产生了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民为接受对象的新型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红袖添香、起点中文小说、文学城、榕树下等较有影响力的网站的出现,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全部,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纵观近年网上创作的文学作品,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对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颠覆。
一、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颠覆
(一)背景
1.文学走向大众化
文字产生以后,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解读几乎成为一个阶级的特权。在文学作品面前,普通大众显然只能处于聆听和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公开发表评论,更谈不上什么创作可言。统治阶级和精英阶层为了彰显权力,还对文学进行了“精英”与“大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分。但网络的出现,给予了每个人“说话的权力”,打破了文学霸权的现象。“网络时代的许诺是: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这句话已不是戏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文学走向大众。
2.创作动机发生变化
宁财神认为网络文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的目的,是为了那些个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只是应该换个名字,叫记录。”年轻一代试图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方式来释放压力,因此,作品的特点倾向于自娱自乐、追求快感、不够深刻,流于肤浅。
3.两种文学的本质区别
葛红兵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文学是一种自由,是人性的、游戏的、非功利性的,那么网络文学正是在这点上将文学的大众性、游戏性、自由性还给了大众。”与传统文学强调“文以载道”不同,网络文学的本质是追求“自由性”,其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学或者是传统价值观念的解构与颠覆。因此,网络文学作品中出现很多颠覆传统的现象。
(二)现象分析
网络文学对传统的颠覆,往往表现在对传统文学作品的恶搞上。所谓恶搞,类似于“恶作剧”,是一种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以博取欢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网络写作者注重个人遭际和内心体验,将写作看成一种自娱和娱人的文字游戏,因此出现了很多戏弄经典的作品。
“借传统形象‘开涮’传统的方法是后现代艺术给历史设下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悖论陷阱,它打破了时间的线性逻辑,把历史与现实同时建立在一个虚拟空间上,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独孤意创作《新聊斋志异》时,以原版结尾“后数年,宁果登进士,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为开端,将宁采臣和燕赤霞凑成一对,席方平成了冥府派到人间的卧底,并让法海和尚千里赶来凑热闹……
(三)消极意义
在这种颠覆现象的背后,是社会价值观的缺失,是碎片平面化生活的反映。人们的文化心态在网络文学视野下也发生了转变:无视权威,一切文化都可以被亵渎与颠覆。
一些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快餐式”消费需求,创作出一系列低级趣味的作品,造成传统伦理道德的丧失,影响了道德人格的塑造,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网络的虚拟性使作家的主体性缺位,作家本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强调娱乐与游戏替代,文学的本质及价值也成了被遗忘的理念、被抛弃的信念或不合时宜的观念,这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二、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背景
“凡所谓文化,毕竟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识,那就是民族整个的生命,也就是那个民族的文化。”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文、诗、词、曲、赋等丰富了传统文学的内容,体现了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性格与品质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肯定有助于巩固民族精神。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网络作家的文学素养日益提高。网络文学中除了有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也出现了很多具有古典文化特征的内容。散文、诗歌等在作品中的纷繁涌现,是网络文学纵向对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好展现。
(二)现象分析
1.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的尊重。2006年3月,《明朝那些事儿》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小说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
作家在描写人物性格时,用语幽默且准确无误,如那句经典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在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上,作家不盲从史书。根据《永乐实录》的记载,朱棣为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但作家相继查阅了《黄子澄传》、《太子成穆孙贵妃传》,又根据失传已久却被古人记录下来的《南京太常寺志》,推断出朱棣并非马皇后的儿子,而是碽妃。这一大胆的猜测反映了作家严谨的写作态度。
这类作品的出现,修正了读者对历史的误解。开创了历史的第四种记录方式,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吸纳了叙述结合、伏笔照应、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做到了对历史事件的高度还原。
2.对古典文化的学习
古典文化渗透在传统文学的各个角落,这必然会推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家走向“对古典的回归”。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地,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负如来不负卿》叙写了高僧鸠摩罗什将大爱大苦隐于佛、致力大乘佛法的传奇一生。虽然以爱情为主题,但作品涌现出大量的佛教知识,这些知识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网络文学不仅塑造了自己的文学英雄,如安妮宝贝、李寻欢、蔡智恒、宁财神、心有些乱、邢育森、俞白眉、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步非烟等,而且建立了如江湖语一言一样的文学语言。如果不懂这种语言,不仅会遭到网民的歧视,而且也不可能进入网络文学的内部世界。”这是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得到了网民的认可,但很多是对传统文学语言的解构。在这些作家之外,还有一部分网络文学作家不仅拥有较好的古文基础,在创作时还善于吸收古典文学的艺术精华,为作品增添审美意蕴。桐华在《大漠谣》引用了汉赋,如卓文君的《白头吟》;《后宫甄嬛传》中的经典诗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则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朴月的《西风独自凉》则将纳兰容若作为小说的主角,叙述了他的一生。这些诗词赋的运用,将女主角细腻的心思委婉地透露给读者,为作品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3.对传统文学创作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自由性扩大了作家革新创作方式的空间。沧月在进行创作时,不仅参考了中国武侠大家金庸、古龙的写作风格,还吸收了西方名著和日本动漫的有益成分,使小说具有自己的风格:动漫式的武侠。
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是,九夜茴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最近被拍成电影的《匆匆那年》。小说注重细节描写,不论是教室的黑板还是校园里的丁香花,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细腻唯美。网络文学向“古典的回归”,实则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有利于其自身的正确发展。
三、结论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涌现,网络文学必然会找到出路——走向经典化。匪我思存、流潋紫等一批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家坚持不跟风,挑战新题材,善于将对生命的感悟投射到作品中,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推动了网络文学走向经典。
总之,网络作家只有走出自言自语的独白式的话语系统,将对传统文化的恶搞转变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满足网络文学传承文化精神的视野需要,才能推动网络文学的正确发展。
[1]黄鸣奋.网络时代的许诺:“人人都可成为艺术家”[J].文艺评论,2000 (04).
[2]徐一峰.开历史玩笑[J].美苑,2002(04).
[3]钱穆.钱穆先生全集·国史新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4]孟繁华.民族心史:中国当代文学60年[J].文艺争鸣,2009(08).
I206.7
A
1005-5312(2015)26-0011-02
刘芸(1990-),女,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